「包青天儀銘是一位知名的台灣演員和製作人,他因在1974年的八點檔連續劇《包青天》中飾演包青天而受到華人社會的認識和喜愛。這部劇使他獲得了兩項金鐘獎和兩項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殊榮。儀銘早年是播音員,也參與了廣播劇和舞台劇的演出。他在台灣電影工業開始後,曾在台港兩地多家電影公司演出。他在飾演包拯的角色中取得了名利雙收,但也限制了他日後的發展。」
崎嶇不撓的藝界典範:儀銘與《包青天》


在1974年的台灣電視界,一齣名為《包青天》的古裝連續劇在華視頻道播出,很快地,它就像一股洶湧的浪潮,席捲了整個華人社會。主演包拯的儀銘,原名田致斌,將這一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使他成為家喻户曉的明星。《包青天》的成功,不僅讓儀銘在事業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也讓他肩負起了社會責任,對角色的選擇和劇本的挑選變得極其嚴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窺探儀銘的藝界生涯,並聚焦於《包青天》的傳奇故事。
儀銘:從播音員到演員
儀銘並非一開始就是演員。他的藝界起步於播音員,隨後參與了廣播劇和舞台劇的演出。在崔小萍的提攜下,他進入了電影界,與台灣省電影製片廠以及台港兩地的多家電影公司合作。台灣電視工業起步後,他加入了台視與華視,並在華視退休。
《包青天》的誕生與傳奇
《包青天》的創作遠超預期。原本計劃製作的30集,由於觀眾的熱烈反響,華視不斷延長集數,最終播出350集,創下了當時台灣電視劇播映集數的最高紀錄。這一連續劇描述了包拯在開封府審理奇特案件的故事,儀銘的精湛演技讓包拯這個角色深深刻畫在觀眾心中。
後《包青天》時期的儀銘
《包青天》的成功給儀銘帶來了名與利,但也限制了他的發展。他對角色的嚴格選擇和對戲劇社會責任的堅持,使他對廣告邀約持保守態度。退休後,他曾從商,並依靠退輔會的補助生活。1992年,他參演了中視的《黃土地外的天空》後,便淡出了演藝圈。
儀銘與華視的紀念
在2006年的華視台慶酒會上,儀銘當選為華視15大經典人物之一,這也是對他作為「華視人」的一份肯定。儘管他因個人和健康原因未能到場領取獎座,但他在華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儀銘已經離世,但他在《包青天》中塑造的包拯形象將永遠留存在華人影視的歷史中。他的一生,是對藝術追求的不渝典範,他的故事,將繼續激勵著後輩藝人們前進。
包青天儀銘是一部具有相當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之作。這部儀銘以包龍圖為主題,通過包青天的形象來展現對他的敬仰和追思。
包青天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他是唐朝時期的一位知名官員和來自於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的化身。
包青天儀銘的首80個字如下:
包青天儀銘,這是一部展現包龍圖故事的經典之作。正因為這部儀銘的存在,包青天的故事能夠被後世人所傳頌,並將他的英雄事蹟傳揚開來。
包青天儀銘所展現的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充滿著智勇和正義的味道。在這部儀銘中,包青天作為一位官員,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冷靜的判斷力,成功破解了一個個難以解決的案件,並以正義和公平的原則,為人民伸張了正義。
包青天儀銘中的包龍圖給人一種震撼和感動,他的形象定格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一個不朽的傳奇。他的聰明才智和對正義的堅持,令人敬佩和崇拜。這部儀銘無疑是對包青天一生的最大致敬,也是後世對他的無限追思和紀念。
藉著包青天儀銘,我們可以瞭解到包青天的一生,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對社會的貢獻。他的形象是正義與智慧的象徵,他的故事是勇敢和奉獻的象徵。這部儀銘為我們帶來了一份對過去的敬愛和對未來的期待。
延伸閲讀…
05a_包青天(1974年電視劇)儀銘.田鵬版
包青天(1974年電視劇) –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