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四角儀式,新居入夥祈福平安
新居入夥前,傳統習俗中必有一項重要的儀式——拜四角。拜四角的意義在於祈求神靈庇佑,保佑新居平安順遂。以下為拜四角儀式的詳解,包括拜四角用品、擇吉日吉時、拜四角步驟等,助您順利完成入夥儀式。
拜四角用品準備
拜四角所需的用品可至香燭店購買,包括「四角衣」(貴人帖、觀音帖、地主衣)、「大百解」屋契、「陰契」(業主專用)、「祭品」(水果、花生、白米、糖果、五色豆)、「燒酒 / 茶」、「香支」21支、「紅蠟燭」10支、「紅蘿蔔」5條。
擇吉日吉時
選擇拜四角的吉日吉時非常重要,建議參照通勝,選擇「成日」、「定日」、「滿日」、「宜移徒」、「宜入宅」等吉日。同時,避免「歲破」、「月破」、「四離」、「四絕」、農曆新年期間及農曆七月份等不適宜的日子。吉時方面,通常以紅字標註,如「醜吉」,而「兇」字標註的時辰應盡量迴避。
拜四角步驟
- 將地主衣紙、一份祭品及三杯燒酒 / 茶擺放在客廳中央。
- 將另外四份祭品放在客廳的四個角位。
- 面向正門燃點香支,繞著全屋順時針走一圈,默唸祈福吉祥話語。
- 將香支分別插在四角的紅蘿蔔上(各插3支),客廳中央插上9支香。
- 點燃紅蠟燭,每處各插上一對。
- 將「大百解」屋契填寫好,放入「貴人帖」中。
- 將「陰契」填寫好,放入地主衣中。
- 待香燭燒至一半時,在單位中央或屋苑許可焚燒衣紙的地方化寶。
- 待香燭完全燃燒後,即可將祭品丟棄。
遵循上述步驟,即可順利完成拜四角儀式,祈求新居平安順遂,家宅興旺。
四角衣:佛教僧侶之傳統服裝
簡介
四角衣,又稱「袈裟」,是佛教僧侶在進行宗教儀式時所穿著的傳統服裝。其因擁有四塊布料縫製而成,故得名「四角衣」。
起源與發展
四角衣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印度時代。相傳釋迦牟尼佛在出家前身著王子裝束,出家後則脱下華服,身披一塊破布作為遮羞之用。這塊破布後來便成為袈裟的雛形。
經過不斷演變,四角衣逐漸形成了一套嚴謹的裁製規範,並根據不同派別和場合有著不同的形制和顏色。
裁製規格
四角衣的裁製規格非常嚴格,根據佛教戒律,其長度、寬度和顏色都有具體的規定。一般而言,四角衣的長度為2.25公尺,寬度為3.8公尺,顏色則分為黃色、紅色、咖啡色、灰色等。
種類與用途
四角衣依據用途和形制,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種類 | 形制 | 用途 |
---|---|---|
大衣 | 一塊布折疊縫製 | 覆蓋全身,日常穿著 |
中衣 | 兩塊布縫製,長度及腰 | 打坐、禪修時穿著 |
內衣 | 兩塊布縫製,長度過膝 | 內層穿著,保暖防寒 |
象徵意義
四角衣不僅是佛教僧侶的服飾,更藴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
- 遮羞之用:提醒僧侶應屏棄奢華,過著清貧的生活。
- 平等之意:無論僧侶階級或出身,皆身著相同的四角衣,彰顯佛法平等眾生的教義。
- 覺悟之色:黃色四角衣象徵智慧和覺悟,是資深僧侶方可穿著。
穿著規範
穿著四角衣時,僧侶需遵循嚴格的穿著規範,包括:
- 衣襟右衽,左肩露在外。
- 穿著中衣和大衣時,中衣需覆蓋在大衣內。
- 不得將四角衣拖在地上。
- 在公共場合不得脱下四角衣。
現代運用
隨著時代變遷,四角衣的運用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除了佛教僧侶穿著外,一些非佛教組織或個人也會將四角衣作為禮服或藝術表演的服裝。
結語
延伸閲讀…
新居入夥必做簡易「拜四角」手冊
【新居入夥儀式】簡易拜四角程序、用品、通勝擇吉日吉時、禁忌
四角衣是佛教文化中極具象徵意義的傳統服飾。其嚴謹的裁製規格、豐富的象徵意義和穿著規範,體現了佛教修行的精神和教義。時至今日,四角衣依然是佛教僧侶不可或缺的裝束,也是佛教文化中不可磨滅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