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民間泛地流傳着“清明日立碑可避忌”。
所以,每逢節,民間會興起立碑熱潮。
我地民間立碑風俗,有茶盤碑,有“山”字頭或單牌頭碑,有型組合碑。
款款範例,各有千秋。
綜合,墓碑主要形式及碑文書寫格式,有如下習俗。
民間墓碑有豎式和橫式兩種。
我地民間,是豎式風格。
墓碑是豎式方形,高度於寬度。
人們喜歡使用“山”字頭碑、單牌頭碑和豪華型組合碑來作為茶盤碑選擇。
茶盤碑兩側碑檐或碑柱上,每個人會自己想法,刻上一副短小精悍聯語。
如果是獨立單人墳墓或合葬墳墓,家庭經濟條件允許話,人們會祖先豎立一塊茶盤碑,表達祖先尊敬。
如果家庭經濟條件,有些人會自己先輩一塊“山”字頭或單牌頭碑。
範例,碑文需要內容寫,然後每部分內容行數、字數和總字數去“合生”。
還有些人,修建墳墓時,墓碑嵌墳墓後面,有虎踞龍盤勢。
茶盤碑以外,其他墓碑尺寸,基本上是。
茶盤碑簡略易作,規格。
“山”字頭碑總1.3米,上面“山”字頭以外,正碑內徑高為0.85米,0.45米。
單牌頭碑上面帽子有三層,下面正碑內徑高為1.1米,0.6米,總高2米。
三組式墓碑帽子三層,一塊主碑、兩塊伴碑組成,2.2米。
五組式墓碑帽子四層,一塊主碑,左右兩邊各兩塊伴碑組成,2.4米。
所謂單牌頭、三組式和五組式牌頭碑,它們主碑之間呈現“凸”形,只是在尺寸上有所區別而已。
兩側伴碑每層高度15公分。
三組式主碑內徑高為1.2米,0.55米;伴碑內徑高為1米,0.4米。
五組式主碑內徑高為1.3米,0.6米;左右兩邊伴碑內徑高為1米、0.8米,0.45米、0.35米。
茶盤碑可其墓碑尺寸大小而定。
茶盤碑,碑文只有三項基本內容,即主體碑文,左邊寫子孫名稱,右邊寫立碑時間。
“山”字頭和單牌頭碑,茶盤碑基礎上,增加老人生卒年月日期或生平簡歷,可以左邊寫孝子名稱,右邊寫孝孫名稱,現在形式,還可以左邊寫孝子、孝媳名稱,右邊寫孝女、孝婿名稱。
如果是組合碑,有,主碑正文內容基本不變,左邊伴碑寫墓誌、寫序言,右邊伴碑寫孝子、孝媳、孝孫、孫媳、孝女、孝婿、外孫。
但大體上講究兩邊稱,美觀好看。
寫碑文有一個要求,即行數和字數“合生”。
列數不作要求,能合就儘量合。
有些人講究,連每行、每列字數要求“合生”。
但這些要求有點過份,人做到。
所謂“合生”,“1、2、3、4、5”去應“生、、病、死、”,後一行和後一個字,落“生”字或“”字上面。
其應如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生老……以上排列可知,尾數帶1、2、6、7數字是“合生”,由此類推,1、2、6、7、11、12、16、17、21、22、26、27、31、32、36、37數字之一,“合生”可以。
如果是尾數落3、4、5或8、9、10“病、死、”字上面,“忌”數。
情況,龜殼墓有大有小,規模和式樣有。
如果不能“合生”,進行調整。
一、主體碑文字體標準,間採用號楷書字體,以示主體。
字跡鮮目。
旁邊附體字類,以示主次分明。
如有數字上碑,那漢語言數字準。
古孝是我們提倡第一要義,身體髮膚受父母,古代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需要時時維持自己孝道和父母奉養。
實際上,一個能夠在生活中維持孝道人,是一個重情義極具責任感人。
違背孝道之人會人看不起,連自己父母奉養,不能,那麼社會上有什麼立足之地呢?古代,人們於孝追求到了一種端的地步,有興起。
但是古代伴這樣一個孝道違背傳説,它叫做瓦罐墳。
什麼是瓦罐墳呢?瓦罐墳是一種存在於中國野史中風俗,與古代推崇孝順價值觀相違背。
它是一場葬禮名義活人墓。
瓦罐這個詞用來描述墓地形狀,但隱含意義是墓地內容並非死者遺體,而是一個在世人。
據野史記載,關於瓦罐墳風俗,出現秦朝時期,它存在意義便是家裏年60歲,但是沒有去世老人送進這個墳墓中。
密閉空間裏,會見證老人逝去。
唐朝韓鍔寫過《歲華紀麗》,裏面他説過瓦罐墳習俗。
興起雲南地下,挖出墓穴,四周砌青磚,頂部磚發券,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名。
這本書印證了瓦罐墳存在性,它是孝道一個黑暗區域,同時並中國眾多正史承認。
老人知道自己人世,住瓦罐墳後,每餐飯兒子送來,然而每送一頓飯,門口總會多一塊磚頭。
這裏面老人明白,每吃一頓飯每加一塊磚會讓自己離死亡一步,日益狹小空間中出口會完全封死,到那一刻是老人死亡來臨。
《民間雜談》中記錄過這種事,相傳雲南這種風俗成為了一種選擇行為,而是一種行為。
有些孝順兒子是受到風俗逼迫,自己家中年老父母送到瓦罐中,這裏老人每一天吃着送自己上路飯菜。
知道他們一天天迎來自己死亡,後絕望中結束自己生命,會是什麼樣感想呢?這種風俗確實,同時讓我們感到,生產力低下古代,這樣習俗有其道理。
古代人需要依賴環境來維持生計,遭遇天災,整個國家可能陷入饑荒,造成無數人死亡。
家裏有一個有任何生產力年老老人,是一家累贅,正常人衣食保,怎麼能保得了自己父母周全呢?二、民間傳說興起進一步證實了瓦罐墳性質。
延伸閱讀…
清朝《閲世編》中有一個故事記載下來,宋仁宗對瓦罐墳陋習了解後,下令全國停止瓦罐墳風俗。
傳説宋仁宗當政期間,民間出現了一個怪物,騷擾百姓,影響了民眾長治久安。
人民想盡了一切辦法驅逐他收效甚微,宋仁宗此頭疼,並全國發佈政令,能去除怪物者封官加爵。
這時一位朝臣突然站了出來,講出了驅逐怪物方法,迅速解除了這次危機,宋仁宗問大臣是何處得此妙計。
他只能説出原來家中老人風俗送進了瓦罐墳,自己老母親送飯時,讓老人認出了這個怪物原型,並且獻上了治世良策。
後皇帝於大臣母親付出,全國嚴令禁止挖墳,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所謂老人當時社會裏並非是一無是處。
彰顯了他們本身存在價值,而這個民間傳説存在證實了當年瓦罐墳存在性。
三、眾多學者質疑其存在,性有待商榷但很多人此事提出了質疑,提倡孝道視孝傳統美德古代,會存在這種違反孝道存在,如此喪葬儀式嗎?我們聽説有關於此事記載,大多是一些野史和民間故事口口相傳中,屬於民俗,但是並認定是一種制度。
所以説,很多歷史學家於瓦罐墳存在性提出了質疑,當年史學家拿顧頡剛先生指出過,關於瓦罐墳風俗處。
第一點,當時古代人壽命,能夠活到60歲人便是花甲之年了,普遍人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左右。
加上醫療衞生條件,所以説活埋60歲人風俗變得考證。
第二便是當年全國範圍推行四書五經,儒家精神風起,儒家所推行仁愛之策教導人不要枉殺一個可憐生命。
螞蟻生命價值深受佛教影響,這個宗教教導人們要珍視一切生命。
此外,古代中國社會,孝道推崇,人們孝順父母視為價值觀。
然而,這樣社會環境下,父母成為了犧牲對象。
這可以中國民墳中看出,這些墳墓大多是圓土堆形式存在,人們稱「土饅頭」。
有人會發現一些墳頭水泥或磚石封住,形狀看起來是半圓形。
這些加上“殼”墓地過去屬於富人家族。
這個做法有什麼意義呢?這是中國民間傳統墳墓外形之一,俗稱“龜墓”、“龜墳”、“龜殼墓”、“龜甲墓”,,因外觀似烏龜硬殼,故名。
這種墓中國南方,如廣東、福建以及台灣一帶,流行。
烘托這種效果,我們使用了龜殼模擬烏龜殼紋路,讓整個墓地看起來像一隻趴在地上龜子。
福建廈門集美鎮鰲園內華僑領袖陳嘉庚墓例(見下圖),他墓地稱為“龜殼墓”,配合龜殼造型,墓穴安放烏龜殼下方。
龜殼墓營建,土堆墳要複雜和講究。
情況,龜殼墓有大有小,規模和式樣有。
延伸閱讀…
墓龜外觀,或橢圓或圓形。
如果是橢圓龜,是第一次屍身葬,俗稱“葬”墓;而圓龜是二次葬,因為屍骨是撿拾後放在甕中,稱甕棺葬、拾骨葬,是“吉葬”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墓龜,非橢圓非圓形,而是長方形。
有人家做龜殼時,墳頭磚石或水泥封澆起來,墓龜中間頂上留塊,露出泥土,讓草。
話説,墓草,子孫後代。
有的説,墳頭全澆築起來,是亡魂換氣,陰陽相通。
標準龜殼墓,有墓龜、墓碑、墓庭,外加墓山組成。
墓龜是一座墓部分,而是否有檔次,是否,是通過墓碑、墓庭、墓山來體現。
墓碑所在是墓門,碑石堵住墓門,起到了地宮中封門石作用。
墓碑並是傳統豎長型,有的是橫卧長方形石碑。
(陳嘉庚墓,墓碑)傳統,墓碑兩側會有降低石牌,如屏風狀後面墓龜擋起來。
碑兩側凸出部分稱為“伸手”,可做出多個。
上講究墓,會墓碑兩側安放石獅子一類石雕,既能辟邪,顯威風。
墓碑面前左右兩側,會伸展出稱狀圍欄,俗稱“墓(墳)手”。
圍欄或磚石砌,或製整塊石塊堆出。
“墓手”轉角處立有多根或方或圓石柱作,墓山左右兩根,俗稱“墓耳”。
方形石柱俗稱“印頭”,圓形石柱稱“石筆”。
這石柱正面,會刻上聯、詩詞什麼,或是刻出山水花鳥圖案,營造出“書香門第”氣氛。
柱頭有講究,會雕出形狀。
雕成筆形,叫“文筆”,雕成印形叫“印鬥”,可雕成寶瓶、獅子、人物,有吉祥寓意。
墓庭是墓碑前一片空地,俗稱“埕”,供舉行拜祭活動使用,故稱“拜庭”。
墓庭最前面,會設計出一個略低於墓埕半圓形池子,稱為“墓窟”或“坍池”,這是收集雨水一種蓄水池。
墓地屬於陰宅,陰宅陽宅,周邊水不能四溢流,否則會墓地風水,不聚財,因此這坍池,稱“風水池”。
但風水池裏水不能溢出,還要設計出一個泄水孔,這個孔放在什麼位置,水向什麼方向流去,是有講究,人懂,要請風水先生來指點,風水先生説來安排。
有一個規格龜殼墓,墓碑界上建了一個亭子,供前來祭拜者遮風擋雨,保護墓碑避免太陽曬和雨淋。
這個亭子稱為”拜亭”,建墓亭一側。
墓亭是陵墓一種附屬建築,拜亭功能一樣,是供前來拜祭者休息,但建築複雜,要另外佔地,造價,上檔次。
而講究,則乾脆整個墓地上,建一“大房子”,墓龜覆蓋於下,這種建築稱為“墓屋”,其造價不是家庭可以承受,建墓屋者非富即貴,有錢。
墓山,是墓龜周圍矮圍牆,呈半圓狀,稱“月堰”,叫“后土座”,講究有雙重圍。
如果墓築山坡上,挖出平地後會形成墓山,如果墓是平地而起,磚石墓龜周邊砌出圍牆,多喇叭狀、八字狀,兩側稱為“砂手”。
這墓山可不是挖,要找懂地理風水先生和指導。
中國民間,墳墓外形圓形主,不論是土饅頭是龜殼墓,基本是圓形。
有的是長方開打或異形墳頭,有做成馬蹄狀、鍾狀、山巒狀,。
如西漢名霍去病死後,漢武帝指示,他墓設計成祁連山狀,彰顯他收復疆、拓展疆土方面功績,即《漢書》所謂”冢象祁連山”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