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國旗】大清帝國的象徵:揭秘黃龍旗的前世今生

【大清帝國國旗】大清帝國的象徵:揭秘黃龍旗的前世今生

【黃龍旗與近代中國國旗變遷】

黃龍旗之起源(1862-1888)

大清帝國國旗 Play

在1862年與英國海軍發生船艦衝突後,大清政府意識到制定國旗的重要性。最初,黃色三角龍旗被用作官船標誌,後於1872年擴大使用範圍,成為代國旗。然而,此時期的三角形黃龍旗僅作為臨時替代品,未經正式頒定。

黃龍旗升格為國旗(1888)

大清帝國國旗

1888年,《北洋海軍章程》正式將黃底藍龍戲紅珠圖樣式的黃龍旗定為大清國旗。李鴻章在設計過程中,借鑑了清朝八旗中的正黃旗旗幟,並運用五行學説中黃色代表的中心統領地位,凸顯了黃龍旗的象徵意義。

中國文化與黃龍旗

黃色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尊崇地位,象徵着皇權與光明。而龍則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具有神聖和庇護的寓意。黃龍旗上的五爪青龍更是皇權的專屬象徵,寓意着「朕即國家」的概念。

黃龍旗之爭與國際影響

大清國旗的制定並非一帆風順。李泰國等曾在1862年提出自己的國旗設計,但由於其英國身份和條款爭議而被清政府否決。而總理衙門在1866年頒布的三角形黃龍旗,也因其尖形設計和「蛇形怪獸」的外形而受到外國嘲諷。

黃龍旗的終結(1912)

1912年,清朝覆滅,五色旗取代了黃龍旗成為中華民國國旗。黃龍旗作為大清帝國標誌的歷史就此終結,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縮影。

大清帝國國旗:象徵大清王朝的標誌

大清帝國國旗,又稱黃龍旗,是清朝時期的國旗,象徵著大清帝國的統治與威嚴。

旗幟歷史

大清帝國國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女真族時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並使用黃底黑龍旗為軍旗。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沿用後金的黃龍旗為國旗。

旗幟設計

大清帝國國旗為長方形,長寬比例為3:2。旗面為黃色,象徵皇權至上。旗面中央繪有一條五爪金龍,龍身盤繞,頭部向右,龍爪持有一顆明珠。金龍周圍環繞著十顆小珠,代表天干。旗幟邊緣有一道紅色滾邊。

旗幟特徵 説明
旗幟形狀 長方形
長寬比例 3:2
旗面顏色 黃色
龍形 五爪金龍,頭向右,龍爪持明珠
小珠數量 十顆
滾邊顏色 紅色

旗幟象徵意義

大清帝國國旗的設計藴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

  • 黃色:代表皇權至上和帝王尊貴。
  • 五爪金龍:象徵皇帝及其無上的權威。
  • 明珠:代表國祚昌隆、江山永固。
  • 十顆小珠:代表天干、陰陽交替,寓意國家興盛、國祚綿長。
  • 紅色滾邊:象徵著熱情、活力和昌盛。

旗幟使用

大清帝國國旗被廣泛用於清朝時期的各種場合,包括:

  • 皇宮、政府機關和軍營的旗幟
  • 軍艦和商船上的旗幟
  • 對外使節的國旗

旗幟傳承

大清帝國覆滅後,黃龍旗作為前朝國旗不再使用。中華民國政府採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不過,黃龍旗仍然作為歷史文物被收藏於博物館中,象徵著大清帝國曾經的輝煌。

延伸閲讀…

中國的國旗

黃龍旗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