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
崴,一詞繁義,淵源久遠。
一、語音


古人讀「崴」,音同「碨」,發音如「wēi」。
二、釋義
《埤蒼》註釋,崴為 Höhenunregelmäßigkeiten(德文,意指山嶺凹凸不平處)。此外,又意為「山勢高峻」,見《楚辭·九章》:「軫石崴嵬」。
三、用法
- 地形特徵:指山、水彎曲或山谷不平之處,如「山澗崴嵬」。
- 人體受傷:指腳部扭傷,如「崴到腳踝」。
四、相關表述
相關字彙 | 釋義 |
---|---|
巍峨 | 高大雄偉 |
險峻 | 地勢陡峭 |
陡峭 | 山坡傾斜度大 |
凹凸 | 地形起伏不平 |
扭傷 | 關節或肌肉因外力而損傷 |
崴腳之意與應對之道
「崴腳」一詞,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可見,意指足踝關節意外扭傷,可能造成疼痛、腫脹和瘀青。不僅是運動人士,一般人在行走、奔跑或其他活動中也可能發生崴腳,不可輕忽。
崴腳的原因
崴腳的原因繁多,常見因素如下:
因素 | 描述 |
---|---|
地面不平整 | 高低不平的地面容易使足踝扭傷 |
穿著不適當的鞋子 | 過高、細跟或不合腳的鞋子會影響足踝穩定性 |
過度負重 | 背負過重的物品或進行過度的運動會增加足踝壓力 |
肌肉疲勞或無力 | 缺乏運動或暖身,肌肉疲勞或無力時較易發生崴腳 |
平衡感不佳 | 平衡感不佳,容易因重心偏移而扭傷足踝 |
崴腳的症狀
崴腳的症狀視受傷程度而異,常見症狀包括:
症狀 | 特徵 |
---|---|
疼痛 | 扭傷部位立即或逐漸出現疼痛感 |
腫脹 | 受傷部位發紅、腫脹,嚴重時皮下出血形成瘀青 |
觸痛 | 按壓受傷部位會感到疼痛 |
僵硬 | 足踝關節活動受限,嚴重時無法行走 |
不穩定 | 行走或站立時,足踝關節有晃動或無力感 |
崴腳的分類
崴腳依據受傷部位和韌帶損傷程度,可分為以下三類:
類型 | 受傷部位 | 韌帶損傷程度 |
---|---|---|
第一級崴腳 | 內側副韌帶輕微拉傷 | 扭傷後仍可行走,疼痛較輕微,範圍約 1-2 天 |
第二級崴腳 | 內側副韌帶部分撕裂 | 疼痛較劇烈,腫脹明顯,行走困難,範圍約 2-4 週 |
第三級崴腳 | 內側副韌帶完全撕裂 | 疼痛劇烈,腫脹嚴重,行走困難或無法行走,範圍超過 4 週 |
崴腳的應急處理
崴腳後,採取適當的應急措施有助於減輕傷處的不適:
步驟 | 做法 |
---|---|
1. 停止活動 | 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避免進一步受傷 |
2. 冰敷 | 以冰塊或冰敷袋敷於扭傷部位,每次約 15-20 分鐘,一天數次 |
3. 加壓包紮 | 以彈性繃帶加壓包紮受傷部位,幫助止血和減輕腫脹 |
4. 抬高患肢 | 將受傷的足踝抬高於心臟水平,有助於減緩血液迴流 |
5. 適當休息 | 避免對受傷部位施加壓力,多休息讓韌帶修復 |
崴腳的後續治療
依據崴腳嚴重程度,後續治療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類型 | 治療方式 |
---|---|
第一級崴腳 | 可自行冰敷、加壓包紮、休息,並適當進行伸展運動 |
第二級崴腳 | 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醫師可能會開立消炎止痛藥、建議使用護踝或進行復健治療 |
第三級崴腳 | 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修復完全撕裂的韌帶 |
預防崴腳
預防崴腳發生有以下幾種方法:
- 穿著適當的鞋子:選擇支撐性佳、合腳的鞋子,避免過高或細跟的鞋款。
- 強化足踝肌肉:透過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強化足踝周圍的肌肉,增加足踝穩定性。
- 避免過度負重:背負過重的物品或進行過度的運動,容易增加足踝壓力。
- 注意地面狀況:行走或跑步時,留意地面是否平整,避免高低不平的地面。
- 改善平衡感:進行平衡練習,例如單腳站立、太極拳或瑜珈,有助於提升平衡能力。
崴腳雖為常見的運動傷害,但若未妥善處置,可能會造成後續影響。透過瞭解崴腳的成因、症狀和緊急處理方式,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崴腳發生的頻率,確保雙足健步如飛。
延伸閲讀…
崴的意思/造詞/解釋/注音- 康熙字典
崴字五行屬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