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星期幾説法,了中國五行「金木水火土」,記方法星期日「日」,星期日+星期一順序「日月」,然後星期五開始倒數到星期二「金木水火」,餘下「土」星期六了。
本校 N5 及 N4 課程,
通過 評審局質素保證程序
錄入 資歷架構 資歷名冊
列入 持續進修基金 CEF 認可課程。
代辦日本留學,免手續費日月五星合稱七曜(yào)。
古代中國人太白星(金星)、歲星(木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鎮星(土星)稱為五星,五星稱五曜,加上太陽星(日)、太陰星(月),合稱七曜。
日月之外五個天體能用肉眼觀察到,先秦時代天文占星學“七曜(七政)”指涉五行説“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和日月,東漢數學家、天文學家劉洪《七曜術》裏,地推算出了“五星會合”週期以及其運行規律。
,禮拜作為動詞,構成“禮拜日”像是“禮拜日”,但看作是一個詞彙。


中國“七曜”和西方七星命名七天應,發生於唐朝,而唐以前還未有使用七星指代輪迴7日或一週(如果不算四世紀失傳那本話),唐朝這種應關係則來源於印度佛經,印度佛經相關應説法來波斯拜火教。
(”冰雪”典故是這裏來,形容耳聰目明冰雪洗淨,明代後用來誇女子。
)西方星期來於蘇美爾人計日習俗,蘇美爾人建立了神塔神進行禮拜,他們認為有七位星神輪流“”,是:太陽神(星期日)、月亮神(星期一)、火星神(星期二)、水星神(星期三)、木星神(星期四)、金星神(星期五)、土星神(星期六),於是建立了七天一星期制度。
蘇美爾後,星期制古巴比倫人繼承,古巴比倫人使用7日一週時間單位。
後來猶太人它傳到古埃及,古埃及羅馬征服,曆法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後,七曜曆法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了。
唐朝時期,西域、天竺和中國交流中,七曜曆法傳入了中土獲得發展。
漢字意義上七曜曆法起源於古代中國唐朝,並流傳於日本和朝鮮,但古代中國看重七天一輪七曜,往往使用本土二十八星宿配合曜日組成“禽星”或“星禽”,加以干支來循環計日,傳統曆書上單字來簡示“宿直日”(例如角、亢、氐),看出,房、虛、昂、星是日曜日(星期日)。
其中作噩太蔟月七日即酉年正月初七,應公元781年2月4日,“大耀森文日”是星期日。
現代漢語中並使用七曜紀日法,但明清基督教傳入,有“禮拜”説法。
,禮拜作為動詞,構成“禮拜日”像是“禮拜日”,但看作是一個詞彙。
例如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鄭和翻譯官、寧波穆斯林馬歡海外聞見錄《瀛涯勝覽》中描寫穆斯林禮拜,有《祖法兒國(今阿曼佐法爾)》篇:1807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傳佈新教,他中國教徒們一起,禮拜日進行傳道祈禱,這是現代中國人西方星期日(當時多稱為“禮拜日”)休沐制度最初認識。
1828年馬禮遜第一次採用拉丁字母粵方言注音,寫成了第一部粵方言字典《廣東省土話字彙》,其中內載:1872年6月13日,上海《申報》發表社論《論西國七日各人休息事》,稱西洋各國禮拜日休息制度,於人生有益,國內應當仿行:1875 年出版早期維新思想家王韜的《瀛堧雜誌(瀛壖雜誌)》記載道,上海租界內外國人自己國家規矩禮拜日休息一天:1876年,上海文人葛元煦所撰《滬遊雜記》卷一介紹了寓居上海西方人士禮拜六、日場景,當時民眾教會、洋行外國華機構作息制度及外僑日常生活中瞭解到禮拜日西洋列強規定公休日:19世紀80年代,福州船政學堂開了先河,照顧外國教習生活習慣,禮拜日部分師生放假,但同校而制,實際上是有怕指責全校通行西俗顧慮內:該學堂四個班,一班是洋教習任教、接受西式教育,所以休禮拜日;但其餘三個接受“漢教習”班,雖然是七天一休,但曆規定每逢初一、初七、十五、二十三各休一日。
隨後1882年10月,天津水師學堂跟進制度:戊戌維新時期,大批建立新式學堂,其制定本學堂章程中大都規定了全校師生星期天休息制度。
當時很少有“禮拜日”這個稱呼,房、虛、昴、星四字代替。
但厭惡西俗者大有人在,典型如張之洞,他創辦武昌兩湖書院例“十日放旬一日”。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雲南人袁嘉穀應濟科考試,考取了狀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袁嘉穀任命任國史館協修,並學部編譯圖書局專管教科書事。
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機構“編訂名詞館”,復牽頭,專門負責統一規範教科書中名詞術語。
於成立倉促、政局,這些名詞術語中有一小部分部被今人沿用。
袁嘉穀館期間,重申使用“星期”代替“曜日”及”禮拜“(其中“星”字便是指這七曜),雖然資料認為是袁嘉穀擬定了“星期”一詞,但歷史節點上看,袁並非該詞創制者,袁做法實為1907年清政府會議政務處“名稱上規定只能稱‘星期’,不能稱‘禮拜’”指示順應。
當時國內翻譯印度曆法《九執歷》中具有一週七天曜日規則。


延伸閱讀…
而日本和朝鮮半島,人們沿用曜日名稱(越南使用漢字意義上“星期”説法,後文有闡述)。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統治,因此使用七曜,但戰後中華民國統治後改成星期。
9世紀初,日本入唐留學僧空海(774-835)從唐朝帶回了《宿曜經》密教佛典,《宿曜經》日本開始流傳後,日本官方曆法中引入了星期概念,日本本土貴族開始具注歷日記本上使用七曜紀日法,而平民百姓則使用多。
例如江户時代,借貸、商業行,只要知道一個月有多少天(29天或30天)足夠了,曜日記起來既沒,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
明治初年(1868—1912年)引入公曆,日常生活開始像今天這樣星期單位。
8世紀初翻譯《宿曜經》(全名“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説吉凶時日宿曜經”,唐代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僧人空譯),有上下兩卷,是自印度傳入中國一部印度占星術入門書籍。
《宿曜經》下卷説、月宜吉凶歷、天竺二十七宿、十二宮圖、二十七宿所吉凶歷、行動禁閉法、裁縫衣裳服着宿法、三秘要法。
其次第八〈七曜日曆品〉,列出胡、波斯及天竺三國之七曜名,次説七曜佔(太陽日、太陰日、日、辰星日、歲星日、太白日、鎮星日)、七曜日二十七宿合吉凶日曆、釋太白所在八方天上地下吉凶法。
這本書列示了七曜中文、粟特文、波斯文、梵文稱呼:其中“具備南西北三方諸國”一語,可見當時佛家宣揚,七星命名七天一週方法當時通行於南、西、北,東方大唐受到了七曜紀日法影響。
當時國內翻譯印度曆法《九執歷》中具有一週七天曜日規則。
延伸閱讀…
於是唐朝時,七曜和二十八宿結合生成曜日。
《宿曜經》曰:二十八宿名稱春秋曾侯乙墓中存在了,但唐朝,二十八宿及其對應動物七曜相配,組成了宿直日(星宿名+曜名+動物名):而曆上講值日星君上述二十八位星君,二十八宿每宿一天,循環復,各自應吉凶,四個星期輪流一個週期: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如,空和尚翻譯了《佛説孔雀咒王經》,這本經書中提到:提到治病週期來,一兩天、三四天乃至七天:日本時代公卿、權臣藤原道長(966-1027年)親筆日記《御堂關白記》是寫具注歷(日本朝廷陰陽寮編著吉凶日曆)上,例如上面記載,保六年二月十九日(1004年3月12日),藤原道夥84歲安倍晴明,前往木幡(京都府宇治市)物色法華三昧堂新址,當天是“癸酉の日曜”。
如鎌倉時代具注歷,上方硃批有日月火水木金月土曜日和值日星君字樣,“日”旁寫“”字源自粟特語“Myr”。
中原封建王朝不在乎七曜標期,但民國在乎但是古代中國封建王朝曆書中考慮日期與七曜關係了嗎?沒有。
清代曆書中標註出現金、木、水、火、土對應是其實干支日裏面天干五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和曜日並不是一回事,請看下圖。
封建王朝有二十八星宿,七曜多多了;有天干地支組合共六十個,七曜多多了。
17世紀初,天主教北京傳入朝鮮半島,七曜日(星期)進入了朝鮮半島。
信教者寥寥無幾,例如忠清南道內浦地區,李瀷門生洪儒漢反覆閲讀漢譯天主敎書籍後動地信奉天主敎,並燒掉了家中祭器和祖先牌位,過起信仰生活,同時每7天進行冥想、齋戒。
直到1784年,忠南禮山郡新巖面新宗裏出身李存昌“盧多維科·貢薩加”名北京接受洗禮後回到故鄉,繼而產生了第一名信徒,開始傳播”福音“。
從此後,信仰內浦傳播,成為後來內浦信徒到其他地區傳播天主教“信仰苗牀”。
天主教徒增多,使用七曜日人開始增多,但是李氏朝鮮官方因此而接受七曜日這類西學宗教異端。
甲午戰爭清朝落敗,清日兩國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朝喪失了朝鮮宗主權,該條約預計於1895年5月8日生效,但是求生欲《韓帝國官報》1895年4月25日(曆四月初一日)起開始標註了七曜,這是半島官方首次官方認可七曜。
隨後,《大朝鮮開國五百五年時憲曆(1896)》、《大朝鮮建陽二年時憲曆(1897)》則首次刊載了星期和陽曆日期。
後出現《光武二年歷(1898)》,進一步與《時憲曆》區別了開來,這本書農曆月基,而是陽曆月基去定頁,刪神煞、值日,只刊載了合朔、上下弦之類月相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