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人易 欺己難 甲組作文:那些我們騙不過自己的時刻
最近在準備「欺人易 欺己難 甲組作文」時,突然想到以前補習班老師常說:「你們交作業時可以騙我,但騙得過自己嗎?」這句話真的越想越有道理。我們常常為了應付別人而說些場面話,但夜深人靜時,心裡那個聲音才是最誠實的審判官。
為什麼我們總在自欺欺人?
看看身邊的例子就知道了。考試前說「隨便考考」,其實熬夜苦讀;分手時說「我沒事」,轉身就哭成淚人。我們總在扮演別人期待的樣子,卻很少正視自己真正的感受。這種矛盾就像下面這個表格:
表面行為 | 內心真實 | 結果 |
---|---|---|
說「工作很充實」 | 其實累到想辭職 | 繼續硬撐 |
發「美食照」打卡 | 正在節食餓肚子 | 獲得按讚但更空虛 |
寫「我很滿意」的作文 | 根本沒用心寫 | 分數普通但良心不安 |
記得高中時參加作文比賽,為了得獎硬套名家句子,評審稱讚「引經據典」,但我清楚知道那些華麗詞藻根本不是我的東西。後來重讀那篇作文,比起得獎的喜悅,更多是對自己的失望——原來我連寫作都要造假。
那些騙不過自己的瞬間
最可怕的是,我們連日常小事都在自我欺騙。早上按掉鬧鐘說「再睡五分鐘」,結果遲到;減肥時偷吃零食還安慰自己「一小口沒關係」。這些小謊言累積起來,慢慢就變成對自己的不信任。有次我為了交差隨便寫讀書心得,老師居然給高分,但當天晚上就夢到書中角色質問:「你真的看懂我了嗎?」醒來後愧疚到立刻重讀那本書。
現在看學生寫「欺人易 欺己難」的題目,總會出現兩種極端:要麼寫得太抽象像在說教,要麼太具體變成流水帳。其實關鍵是要寫出「那個讓你臉紅的瞬間」——可能是作弊沒被抓到卻不敢看考卷的時候,或是對父母說「錢夠用」卻在超商算零錢的片刻。這些真實掙扎才是打動人的地方。
1. 為什麼我們總是騙別人比騙自己容易?心理學家這樣説
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對別人說謊好像很簡單,但要騙自己卻超難的?心理學家說這其實跟我們的大腦運作方式有關啦!當我們在騙別人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啟動一種「社交模式」,讓我們可以暫時忽略內心的罪惡感;可是當要騙自己的時候,那些真實的想法就會一直跑出來搗亂,根本躲不掉啊!
自我欺騙 vs 欺騙他人的心理機制
類型 | 難易度 | 心理負擔 | 常見情境 |
---|---|---|---|
欺騙他人 | 較容易 | 較低 | 社交場合、工作應對 |
自我欺騙 | 較困難 | 較高 | 面對失敗、感情問題 |
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有個超特別的機制叫做「認知失調」,就是當我們的想法和行為不一致的時候,會覺得渾身不對勁。騙別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這是善意的謊言」或是「不得已的」;但要騙自己的時候,這些理由就變得站不住腳了,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其實都知道真相是什麼。
另外啊,社會心理學也提到,我們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戴上「社交面具」,這讓我們說謊的時候比較不會有罪惡感。可是當夜深人靜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那個面具就拿下來了,這時候要繼續騙自己就變得很困難。就像你明明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卻可以輕易地跟朋友說「我最近都早睡」,但關掉手機準備睡覺時,又忍不住滑到天亮…
神經科學的研究還發現,當我們在說謊的時候,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會特別活躍,這個區域負責控制我們的衝動和道德判斷。有趣的是,對別人說謊時這個區域的活動會降低,表示我們比較能壓抑良心的譴責;但對自己說謊時,這個區域反而會更活躍,讓我們很難真的騙過自己。
2. 學生寫作時如何避免自欺欺人?甲組作文技巧分享
每次看到同學們寫作文時硬塞成語、亂套名言,就覺得好可惜啊!其實寫作最怕的就是「自欺欺人」,明明自己都不太懂的意思硬要寫,結果反而讓整篇文章變得很假。今天來分享幾個甲組同學常用的技巧,幫大家寫出更真誠、更有說服力的內容。
首先,不要為了華麗而華麗。很多同學以為用一堆難字就是好文章,但評審老師一看就知道你在硬背。與其這樣,不如用自己真正理解的詞彙,把想法說清楚更重要。像我們平常聊天那樣自然就好,太過雕琢反而會讓文章失去溫度。
常見自欺欺人寫法 | 建議改進方式 |
---|---|
硬塞沒把握的成語 | 改用具體的生活例子 |
套用不明所以的名言 | 用自己的話講真實感受 |
過度使用艱澀詞彙 | 保持口語化但精準表達 |
再來是要對自己誠實。寫作時常常會想:「這樣寫老師會不會喜歡?」但其實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相不相信寫出來的內容。如果你自己都覺得很虛,讀者一定也感受得到。甲組的同學通常會先花時間釐清自己的想法,確定每個論點都是自己真正認同的,這樣寫起來才有說服力。
最後提醒大家,不要害怕展現個人特色。有些同學會刻意模仿範文的語氣,結果寫出來四不像。台灣的作文評審其實很喜歡看到有溫度的內容,與其寫得八股,不如把你真實的觀察和感受放進去。像是寫「母親的拿手菜」這種題目,與其用「母親的愛如春風化雨」這種老套句子,不如具體描述媽媽煮菜時的樣子、鍋鏟碰撞的聲音,這些細節反而更能打動人。
3. 職場上哪些行為其實是在欺騙自己?過來人經驗談,這個問題真的戳中很多上班族的痛點。在職場打滾多年後才發現,有些我們以為是「努力」或「專業」的表現,其實根本是在自欺欺人。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常見的狀況,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假裝很忙是最典型的自我欺騙。明明效率很差,卻硬要把電腦畫面切來切去、桌上堆滿文件,甚至故意加班給主管看。這種「表演式工作」除了讓自己更累,根本沒有實質幫助。我曾經就是這樣,後來發現真正厲害的同事都是準時下班,但工作品質反而更好。
另一個常見的是不敢說「不會」。接到任務時怕被看扁,硬著頭皮答應下來,結果做得2266(台語:亂七八糟)。與其這樣,不如老實承認需要協助或更多時間。這才是對工作負責的態度,老闆反而會覺得你夠專業。
自我欺騙行為 | 實際情況 | 過來人建議 |
---|---|---|
過度包裝履歷 | 吹噓不熟悉的技能 | 誠實列出專長,面試時反而更自在 |
盲目跟風進修 | 報名用不到的課程 | 先釐清職涯目標再投資時間金錢 |
硬撐不請假 | 生病還堅持上班 | 休息是為了更長遠的工作表現 |
還有一種是把苦勞當功勞,覺得自己加班最多就該被獎勵。但現實是,公司看重的是成果而非工時。與其抱怨「我都這麼辛苦了」,不如思考如何提升效率。這點我花了三年才領悟,現在想想真是浪費太多時間在無意義的較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