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春節習俗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年俗紛呈古意深 |歡喜過大年 |

免費五行分析(輸入你想查詢的事/物/八字 五行):

於海南人來説,元宵節是新春佳節尾聲,地位於除夕和春節。因此,海南許多地區會這一天殺雞祭祖,感謝祖宗過去一年庇護,祈願未來一年全家人能身體、工作順利,一家人可以團團圓圓。因此,元宵節飯桌上,少不了海南美食——斬雞!

名聲響遍大江南北湯圓,海南,你可以選擇來定安,吃一個甜甜的“艾粑”!“艾粑”是海南定安各地元宵節期間會吃一種小吃,糯米麪粉和各類餡料製作而成,有芝麻類、花生類、椰絲類。外觀色澤多青綠色,椰子葉製成殼包着,艾粑表皮蒸透,咬一口,綿軟甘甜,同時有帶着淡淡的香味撲面而來。

説起海南元宵傳統風俗,第一個想到海口府城獨有“換花節”。元宵節夜,海口府城一帶華燈齊放、花團錦簇,花燈彩旗交相輝映,人流潮水般湧動,場面十分、。人們手中拿着鮮花走府城大街小巷之中,如果遇到了有好感人,可以手中花朵送給方,給予方祝願。

陵水:遊“公”——祈求來年福壽雙全,吉祥

海南陵水素來有元宵十五遊“公”習俗。到了元宵節這晚,家家户户會在家門口插上一炷香,香案上擺好茶酒和水果,等待遊“公”隊伍路過家門,這時可以去“公”前拜一拜,祈求來年福壽雙全,吉祥。預算年份,遊街隊伍會,不僅有遊“公”,會有遊花燈車和舞獅。身段舞獅會跳進沿街住户家門,客廳熱熱鬧鬧地舞動一番。舞獅進門那户人家會十分高興,舞獅幾個蘋果表示感謝,感謝它帶來了運。

於海南人來説,過正月十五,這個「年」不算結束!海南民間有這麼一句話:「年三十煙火,正月十五燈」。是新年依依捨,許多「壓軸大戲」放在元宵這天進行。

海南人過元宵,不吃湯圓,而是——吃雞!沒錯,每逢佳節吃雞!

除此之外,海南各地有許多異彩紛呈習俗和活動,想知道有哪些內容嗎?跟著海旅君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燈會」是萬寧市傳統元宵佳節節目,人們燈會上可以觀賞到各式各樣花燈,如十八羅漢、雄雞起舞、觀音座蓮孔雀開屏,同時能欣賞到精彩舞龍表演。

而古代海南,人們是如何過元宵節呢?據《瓊台志》(四十四卷·一九六四年上海古籍書店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刻本影印)中歲時民俗中寫道,「上元,於通徑立杆,松竹葉結篷,綴燈於上。公宇富家或縛竹糊紙鰲山,通草雕刻人馬故事,彩繪衣零落,中閟機軸,系絲線,或用人推斡,煙噓沙綴,悉動。」這於海南地區元宵花燈的製作工藝類型進行了詳細描述,而且海南花燈多是架設木車之上,元宵節當天,沿著街道遊行,十分,而如今黃流地區元宵花燈保留了這一傳統。

不僅如此,花燈遊行同時,崖州地區有邀請戲班子隨著遊行演出傳統,參與活動市民百姓會隨著遊行隊伍燃放煙花爆竹。當天,文人士子會經書典故、鳥獸、花木作為詩詞,粘貼紙燈籠上,如有猜中者「喝采揭」,如今説元宵燈謎。

此外,海南本地有著風俗。記載,滿城婦女會到總鎮衙門前折取榕葉,謂「偷青」,或者城門前燃香,祈禱有子。而小孩子要到總鎮衙門前摸門口兩座石獅子,祈求。有村莊會搭建「上元道場」這天張燈結彩,供奉瓜果齋菜香物,祈禱來年豐收。

而如今海南元宵節中保留了古代元宵節習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現代海南人是怎麼過元宵吧~

如今換花節來自以前海南元宵換香習俗。當年,府城作為瓊州府駐地,每年農曆元宵總舉行燈會,花燈競放夜,成千上萬男女、老少出門賞燈。當時沒有路燈,人們夜行,手裡拿一把點燃香燭用以照明,路遇沒有香的人送他幾枝,有時偶遇朋友,香燭交換,説幾句祝福話語,由此演變成了海南島上人們表達情感一種方式。

後來隨著電燈出現,人們發現花能代表心意,而且能免掉人擠人中香燭火苗燙傷。姑娘們和小夥子們手上拿著鮮花,進行路上,若是遇到稱心異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個人手中鮮花,會主動迎上去,ta交換手中鮮花,祝福。

海口萬春會辦12屆,作為萬春會項目之一萬綠園燈展已成為海口具「年味」活動,每年吸引了數以萬計人前來賞燈。

燈籠掛滿樹梢,映紅了遊人笑臉。嬉笑玩耍孩童,依偎情侶,熱情叫賣小販,牽手漫步髮老人……匯成了海洋。據悉,萬綠園燈展活動持續月底。精彩不容錯過。

每年元宵佳節,三亞南山寺要舉行盛大祈福法會。這一天,眾多佛教信徒會四面八方湧向風光南山寺,方丈大師和僧眾帶領下,共唱佛贊,並放飛和平鴿,祈願國泰民安、萬家團圓。

祈福法會,有南山燈會。正月十五晚上,南山寺108米觀音散發出來一片佛光,將南山寺夜空映照得一片璀璨。與此同時,精彩紛呈元宵燈會準時上演,這個燈會上,不僅能欣賞到花式眾多彩燈,能挑戰智慧,猜燈謎。跳竹竿舞,聽漢唐禪樂,精彩紛呈。

疍家人鬧元宵方式可謂是非比,上千名世代靠打漁生的疍家人組織正月十五廟會,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及本地市民觀看。

疍家人穿著各式各樣節日盛裝,歡唱民歌,扭起喜慶舞蹈。他們神洲廟中「五神」:五龍大王、港口皇、水尾聖娘、港口婆婆及儋州二公請出,沿著三亞大街小巷「遊燈」,而13艘漁船「遊海」祈求人壽年。

瓊海市博鰲鎮城村,每年會舉辦喜慶,多彩的慶典活動,可以説,樂城「賽肥雞」是海南元宵節慶祝活動中規模,傳統風俗保留慶祝活動之一,深受羣眾和遊客迎。幾十年來,樂城元宵年年賽肥雞。

據悉,這項傳統活動是明代祭祀城隍爺祭禮演變而來。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家家户户殺好了雞,擺放在家門口。圓鼓鼓、飽含油脂肥雞,仿若一件剔透藝術品。有玫瑰花瓣,一隻玫瑰香雞呼之欲出;有裝飾上金蛋,寓意雞年吉祥增收。

「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摘了生菜招財靈」。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文昌鄉鎮裡青年男女看完花燈,三五成羣去「偷青」,到別人菜園裡偷摘葱蒜之類青菜。即使菜園主人遇到了,會挨罵,有些菜地主人會幫你採摘青菜分給年青人,會唱歌主人會送你祝福歌謠。

「有燈無月娛人,有月無燈不是春」。文昌人元宵送燈看作是春節繼續,「燈」與「丁」同音,送燈寄意「財丁興旺」。每元宵夜幕降臨,各個鄉村起來,人們掌著一盞盞花燈,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公廟去,鞀燈掛廟內外,燈一掛,人們蜂擁而上去搶採花燈,説,搶到了花燈能發財,人丁興旺。

這種習俗由來不可考,民間傳説紛紜。有一種解釋是這説,社會,百姓盼正月新春一年始討個”生財””彩頭”,過上一個”打算”吉利日子,由此形成了”偷青”習俗。

每年萬寧元宵燈會上,總有兩條達幾十米巨龍翻飛。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西門社區西門青龍,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賓王村賓王紅龍,相傳西門青龍龍母,賓王紅龍龍公,兩條龍一雌一雄,一青一紅,青龍比紅龍體形。萬寧舞龍文化海南享有盛名,萬城鎮賓王村譽為「海南龍鄉」,西門青龍和賓王紅龍受邀出行,深受人們喜愛和歡迎。

元宵遊燈是陵水縣人民每年元宵佳節傳統習慣。民國時期,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十六日是元宵節「遊公日」。這四個晚上,各廟「公」賢子賢孫們,肩抬用木頭雕成「公」,手執多彩多姿燈籠,穿街串巷遊行,活動從晚上8點左右第二天早上結束。

建國後,遊「公」活動停止。直到80年代初期恢復,但遊「公」遊「燈」所取代,該活動由政府組織,各廟宇所在地基層組織進行活動,各廟宇信徒們或卡車,或小型汽車,用布裝燈光、電器,花卉製成多姿多彩花燈。元宵當晚,人們四面八方匯集到陵城鎮觀賞一年一度陵水元宵燈會,場景十分。

「定安艾粑飄出椰香濃」,元宵吃艾粑,是定安各地傳統。艾粑是糯米粉包餡料製作小吃,有各種餡類,芝麻類、花生類、椰絲類。但它並注重餡料,而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滑而粘,這才是功夫。剝掉外面一層綠綠葉子,輕輕地咬一口,粘粘,,甜甜的,,一股清清的椰香。元宵吃艾粑象徵吉祥和,和芬芳,豐收和,情誼。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名「燈節」,白沙縣叫「過大年」,實指正月十四到十六這三日,民間吃元宵或油煎元宵。過去,縣城及鄉村要舉行掛燈、耍燈民間文藝活動。其中耍燈主,演戲,稱「天明戲」。並表演綵船、地驢、水獸、社火、龍燈、獅子民間舞蹈,小孩子提著各種燈籠上街玩耍,到處鑼鼓喧天,一派景象。現在掛燈、小孩提燈玩耍者減少,多文化部門舉辦燈展、猜燈謎活動,城鄉一些單位表演獅子、彩龍、採蓮船、踩。

臨高元宵節有演木偶戲習慣。木偶戲,叫「公仔戲」,已有四百年歷史,瓊劇唱腔與表演基調,人物上瓊劇有生、旦、雜、角色分。臨高木偶戲特點是「人偶演」。舞台不設布幛,演員化裝木偶同時登台合演,演員擎仗頭木偶化裝登台,,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成一派,成為我國木偶藝術園地稀有劇種。臨高木偶戲説源於當地村民祈求而演出一種戲。

有「中國民間藝術鄉」稱臨高,元宵活動多姿多彩,演木偶戲,有鄉土味鼓樂。正月十五晚上,文瀾江畔,一片歡騰,臨高城鄉羣眾,唱漁歌「哩哩美」,對山歌「嚨麼哩」,舞龍舞獅,敲鑼打鼓,歡歡喜喜鬧元宵。

每逢節日,儋州人喜歡成羣結隊地調聲歌。調聲起源於人們田間勞作和喜慶佳節娛樂,其曲調有100多種,歌詞韻律、舞蹈歡潑。元宵這天,許多青年男女盛裝打扮上集市逛街,然後匯集到鎮外調聲場,集體賽歌。

三都鎮共鳴坡、舊州坡,中和鎮趕雞坡、來賞江口,木棠鎮朗閭澇、王河澇,是儋州較調聲場。這些調聲場節日裡往往匯集了成千上萬調聲者和欣賞者,車水馬龍、。

東方人民貼春聯時,「忌」説錯話,「忌」春聯,是小孩不能新貼春聯撕掉,否則,代表吉利,這一年,那麼元宵節那天補過年。如果大年初一初三發生了一些吉利事情,例如,拜公時燈火或香燭熄滅、爆竹響、春聯小孩撕破、吃飯落筷、打破碗碟、做夢……那得元宵節那天張貼聯,燒香點燭拜祖先,這種情況稱為「補年」。

「今歲村裏男多少,元宵春遊燈籠知」。樂東黃流花燈已有百年歷史,是慶賀家中添丁而做吉祥物,隨著時間推移,花燈製作成風氣。黃流花燈其他地方區別於燈車和燈遊。元宵這天,人們會轎子抬著木製關公像、駕牛燈車、手持燈籠,風風火火,鑼鼓聲、鞭炮聲此起彼伏,男女老少夾道相迎,場面蔚為壯觀。

海南其他多個市縣還保留著元宵花燈巡遊風俗。元宵夜晚成了一個流光溢彩世界。元宵燈遊,不僅造型逼真,而且注入時代內容,多組大型主題燈彩煙花伴隨下,一路出燈、演燈,如龍行蛇舞,延數裏。人們蜂擁而出,隨著燈隊,拍照,笑鬧。

民俗活動是能表達傳統文化一種方式,它植根於百姓心中,雖然經歷了現代文明衝擊,但海南人民過元宵節傳統民俗還是傳承了下來。過一個、文明、祥和元宵佳節,離不開獨具特色海南元宵習俗,而這些民間傳統習俗構成了海南島獨一無二魅力。

元宵看燈人多,部分地區有車輛限行路段,請關注限行路線,注意出行安全哦!

看這麼多活動,

那啥,

延伸閱讀…

海南春節民俗日曆:年俗紛呈古意深

海口府城“換花節” 傳承千年鬧元宵

攝影:然_別、西瓜,

這裡,有的是温暖海風、比基尼、大海、濕潤富氧森林、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活蹦跳海鮮、吃不盡海南美食、原味文昌雞、出門海酒店view。

【臨高】「人偶演」鬧元宵臨高元宵節有演木偶戲習慣。木偶戲,叫「公仔戲」,已有四百年歷史,瓊劇唱腔與表演基調,人物上瓊劇有生、旦、雜、角色分。臨高木偶戲特點是「人偶演」。

正月是農曆元月,古人稱夜「宵」,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後第一個節日,同時是海南三亞旅遊峯期。

不信我們來看看~東線海口府城:昔日換香祈福,今日換花求愛隨著夜幕降臨,換花節高潮即開始了。人們如潮水般湧到府城各個空地,各種「擦肩而過」中尋找自己喜歡人並換花祝賀。

正月十五,人們稱元宵節或燈節,稱上元節、元夕節。正月是農曆元月,古人稱夜“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新年裏第一個月圓夜,是這一年中時候。

五公祠景區裏,市民遊客有序鬧元宵賞夜景。記者 汪承賢 攝

明朝瓊州左所詩人兼書法家楊碧曾説:“滿城羅綺颺風,鬧看星球火樹紅。”

海南年是熱熱鬧鬧,喜慶團圓活動除夕夜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所謂“年三十煙火,正月十五燈”。海南人稱元宵年(年仔),賞花燈、放天燈、猜燈謎、唱大戲、舞龍獅……元宵節成海南過年熱熱鬧鬧“壓軸戲”。

細分起來,海南各地元宵習俗,各有相似各具特色,是“三里風,十里”。元宵,海南各地元宵習俗是怎樣呢?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晚上,海口府城沉浸花海洋、情暖風中,這一年一度風情獨具換花節。

2019年,市民走上街頭慶祝傳統元宵節和換花節。記者 劉洋 攝

當年,府城作為瓊州府駐地,每年農曆元宵總舉行燈會,花燈競放夜,成千上萬男女、老少出門賞燈。當時沒有路燈,人們夜行,手裏拿一把點燃香燭用以照明,路遇沒有人送他幾支,有時偶遇朋友,香燭交換,説幾句祝福話語,由此演變成了海南島上人們表達情感一種方式。到了後來,電燈出現,人們發現花能代表心意,而且能免掉人擠人中香燭火苗燙傷,於是大力提倡鮮花代替香燭和青樹枝葉。

從此,每到農曆正月十五,分民族、年齡大批人潮會湧到府城鎮來參加換花節。賣鮮花攤點一個接一個,姑娘們和小夥子們手上拿着鮮花,如果進行路上,若是遇到稱心異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個人手中鮮花,會主動迎上去,提出對方交換各自手中鮮花,祝福。情況下,一方是不能推辭另一方換花要求。互換鮮花時,雙方彼此祝願詞,祝詞內容是因人而異。

元宵夜如果你文昌菜地外面看到有人正在悄悄地採摘蔬菜,你可不要大呼小叫。其實,這是當地流傳多年元宵習俗“偷青”。

每逢農曆十二十五日晚上,人們可以暫作一下”賊”,”偷”一點別人菜園裏蔬菜。説,如果偷菜挨菜園主人詛咒得刻毒”相”。另外,如果偷回青苗,如有生菜則寓意”生財”,有蘿蔔菜頭則寓意”彩頭”,有青葱則寓意”人”,有大蒜則寓意”打算”……

這種習俗由來不可考,民間傳説紛紜。有一種解釋是這説,社會,百姓盼正月新春一年始討個”生財””彩頭”,過上一個”打算”吉利日子,由此形成了”偷青”習俗。

延伸閱讀…

海南多彩民俗慶元宵

傳統春節年俗裏,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習俗?

到現在,習俗演變成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年人打着燈籠走上山坡去“偷青”。“青”“情”,年人看來,這一天行動可以偷來一年運,偷來桃花運、姑娘情。如果小夥子喜歡誰家姑娘,平日裏表白,會抓住這個晚上去她家菜地偷幾把菜。這樣,這一家姑娘知道有小夥子愛上她了。而小夥子回家偷來菜交到媽媽手裏,告訴媽媽這是誰家,媽媽會知道兒子喜歡上誰了,然後不動聲色拿偷來菜做一頓美味大餐給姑娘家送去,一方面是表達節日祝福,另一方面是女方家做一個表態。

“偷青”需適可,不要打着“偷青”習俗口號,傷了菜農們心。

“偷青”,文昌有“送燈”習俗。

“有燈無月娛人,有月無燈不是春”。文昌人元宵送燈看作是春節繼續,“燈”與“丁”同音,送燈寄意“財丁興旺”。每元宵夜幕降臨,各個鄉村起來,人們掌着一盞盞花燈,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爆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公廟去,鼗燈掛廟內外。燈一掛,人們蜂擁而上去搶採花燈,説,搶到了花燈能發財,人丁興旺。

多年來,瓊海博鰲城有元宵節舉辦肥雞比賽民俗,説是明代祭祀城隍爺祭禮演變而來。每到元宵節,青石磚鋪老街兩旁,各家門口擺出一張八仙桌,桌上擺着一隻泛着油光、讓人垂涎欲滴水煮雞,村裏鄉賢組成評委會評選出奪魁肥雞。肥雞嘴裏叼着花,脖子掛着項鍊,象徵美好生活。誰家雞,説誰家會養雞,是象徵,會得到鄉親尊敬。

臨高元宵節有演木偶戲習慣。木偶戲,叫“公仔戲”,海南元代出現手託木頭戲。公仔戲公仔(木偶),頭部木頭雕刻而成。初期頭部,30釐米,上半身由藤竹編織成肩膀,下半身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腳,兩手木刻,插以木棍或藤條,以便操縱,中軀主捧插入頭部藏於體內。整體八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後來偶頭部增大,有40公分,眼睛改進為能轉動,舌頭能伸能縮。

  敲鑼、醒獅、看花燈、猜燈謎……元宵節,民俗文化氛圍向來海南,閤家出街看花燈,團圓圍爐吃元宵“鬧”元宵習俗盛行。

  海南過元宵,怎麼玩? 飽覽風光,體驗各種旅遊項目外,可尋覓艾粑、海南笠飯各色海南味特色小吃,全省各地有換花節、賽肥雞、看木偶戲、唱調聲別具一格民俗活動你體驗。

  元宵,不妨帶上本期《旅遊週刊》您呈上具海南味元宵攻略,一起探尋具本地風情元宵節!

  “鬧元宵活動從中午閤家吃完元宵飯開始,有時主人家會邀請當地過年外地客人來家中共享。”定安縣定城鎮莫村社區居民莫非説,一桌元宵飯,不僅有斬雞、齋菜煲佳餚,海南粉必不可少。當天,全家人要早起此做準備,所有人忙前忙後,洗菜、拔雞毛、剁生薑,砧板上剁肉聲響個。吃完這頓飯,長輩們要備香火和貢品,領着一家人前往祠堂祭祖。

  海口市府城可謂海南“煙火氣”地區之一,每年元宵,“裝馬匹”民俗巡遊、醒獅鬧春、瓊劇慶春、燈謎遊春多項民俗活動府城上演。

  是華燈初上時,繡衣坊、馬鞍街老街掛滿喜慶燈籠,各種銷售鮮花、花燈攤位,呈現出 “千燈照春”景象。府城居民黃怡説,因為“燈”與“丁”當地發音相近,花燈不僅點亮了夜色,寄寓着 “人丁興旺”期待。

  相比猜燈謎、舞龍舞獅,這一天府城,有民俗活動——“換花節”。多數人換花意在新春伊始,祝福;青年人把換花節作交朋結友時機,願以花為媒覓知音。

  説“換花節”源自唐代,歷史,是當地特有民間節日,現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換花節”“換香節”,以前全城男女老少元宵出遊,與手握香火人換香,祝願。後來,交換香火演變成為文明、於內涵交換鮮花。政府和民間推動下,“換花節”規模擴大,每年有十餘萬人參與,成為公認海南“情人節”。

  每到正月十五,瓊海市博鰲鎮城村會出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景象。“賽肥雞”這個民俗活動當天上演,家家户户宰殺家中雞,送村中老街打擂台。

  説,“賽肥雞”活動是明代祭祀城隍爺祭禮演變而來。誰家雞,説誰家會養雞,是象徵,會得到鄉親尊敬。

  鯉魚燈鬧春是瓊海博鰲鎮、潭門鎮漁村中元宵習俗。村中鯉魚燈隊後生夥手持鯉魚燈,走村串巷進漁家,挨家挨户為村民拜年祝福。這項活動明代流傳,慶祝往年豐收並祈禱來年順利。

  此外,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鎮花燈遊街,臨高演出人偶戲特色民俗,更具風情,引人注目。

  一年佳節,一方水土,一地風味。端午食粽子,中秋嚼月餅……節慶總某樣美食連接一起。海南鬧元宵,怎麼能嚐嚐那些具海南味特色美食,艾粑、海南笠飯和油煎元宵各式小吃一下肚,令人回味。

  於定安人來説,元宵節主角不是湯圓而是艾粑。艾粑是揉糯米粉包餡料製作小吃,有芝麻、花生、椰絲各種餡料。

  “剛做好艾粑Q彈,剝掉外面一層綠葉,輕咬一口,,,可好吃呢。”土生土長定安人陳雪丹説,每年正月十四或十五,全家人小院裏一起做艾粑,是她元宵記憶。

  “艾粑餡料做,但怎麼糯米皮蒸得滑而粘,真功夫。”陳雪丹介紹,元宵吃艾粑象徵年景和。不但自家人吃,可贈送親戚和朋友,寄託家鄉人淳樸感情和願望。

  而定安、屯昌、瓊海和文昌地,元宵節有吃笠飯習慣。這是野菠蘿葉或者椰子葉編織成各種形狀,注入大米蒸熟小吃。形狀有吉祥寓意,比如説,枕頭狀寓意高枕無憂,生活;元寶狀寓意財富,表示財源滾滾;小雞狀則代表吉祥如意,事事順利。

  以前生活條件,人們做的笠飯有放什麼餡,白白的大米飯,味道。蒸煮後,大米飯融合了葉子氣味,雖無脂無油,卻清香無比。的笠飯,配上鹹鴨蛋、酸豆角和鹹菜,具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