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神與福州的“五帝”信仰
瘟疫,一種急性傳染病,也稱為温、瘟、或疫。古時候的福州人對瘟神“五帝”充滿害怕,並以“五帝拿”的俗語,願請瘟神趕走。
福州的“五帝”信仰源遠流長,有monkey、bird、crab、fish、frog等五種精怪,也有張、鍾、劉、史、趙這五位秀才可能為其起因。最高神職的五福大帝,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
隨著新中國建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醫學的進步,百姓對瘟神的熱情逐漸淡化。現在福州有若干五帝廟,但這些廟宇的迷信成分已經很淡,更多地成為一種熱鬧的民俗活動。
「五帝拿」的語境中,會被用來威嚇他人,暗示他們會被瘟神抓走。這種社會習俗反映出福州人對瘟神的恐懼,以及對瘟疫的防禦心。
除了祭拜瘟神,福州人還用各種方式來驅除瘟疫。他們會掛鍾馗、牛頭天王的圖像作為護符,或把一些物品象徵為瘟神放於紙船上,然後放進河流或大海。
福州的人們過去有“好巫尚鬼”的傳統,以祭拜瘟神來消災祈福。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傳統逐漸淡化,並被一些神棍利用,以斂財。
瘟神意思
相信許多人聽過「瘟神」這個詞彙,但卻可能對其背後的含義不太瞭解。究竟瘟神是什麼意思呢?以下將深入探討瘟神的相關資訊,包含其定義、樣貌、象徵意義以及歷史淵源。
瘟神定義
瘟神指的是傳播瘟疫的神祇,在民間信仰中被視為帶來疾病和災難的象徵。由於瘟疫在古代是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重大威脅,因此瘟神也被認為是十分兇惡的神明。
瘟神樣貌
瘟神的形象在不同文化和時代中有所差異。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瘟神通常被描繪成面目猙獰、身穿破爛衣物的醜陋老婦人或惡鬼。而道教經典中,瘟神則被稱為「五瘟使者」,分別代表五方瘟疫,其形象各異,分別為:
五方瘟使者 | 形象 |
---|---|
東方張元伯 | 身穿紅色衣袍,頭戴三山冠,手持寶劍 |
西方劉元達 | 身穿白色衣袍,頭戴三山冠,手持琵琶 |
南方趙公明 | 身穿黑色衣袍,頭戴三山冠,手持混元金斗 |
北方鍾士貴 | 身穿黃色衣袍,頭戴三山冠,手持寶傘 |
中方史文業 | 身穿青色衣袍,頭戴三山冠,手持扇子 |
瘟神象徵意義
除了代表疾病和災難之外,瘟神也具有懲罰罪惡的象徵意義。在民間信仰中,瘟神被認為會懲罰那些行為不端、不孝敬父母或犯下其他罪行的人。因此,瘟神也被視為一種警示,提醒人們要遵守道德規範。
瘟神歷史淵源
瘟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疾病和死亡缺乏認識,因此將其歸因於超自然力量。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宗教信仰的演變,瘟神逐漸被人格化,成為了專門傳播瘟疫的神祇。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瘟神
- 道教文化:五瘟使者
- 中國民間信仰:瘟神
總結
瘟神是民間信仰中重要的神祇,代表著疾病和災難,也具有懲罰罪惡的象徵意義。瘟神形象在不同文化和時代中有所差異,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