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是哪一月哪一日】今天是什麼日 |2022年1月10日 |2024年臘八節是哪天 |

免費五行分析(輸入你想查詢的事/物/八字 五行):

臘八節,稱臘八,源自中國一個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慶祝而得名。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中國,有臘八節喝粥習俗。

漢地相傳這一天是佛成道日,是釋迦牟尼菩提伽耶菩提樹下成佛並創立佛教日子,稱「法寶節」,為佛教徒盛大節日之一。道教《八道秘言》提及這天五臘日中「侯王臘」,需修齋並祭祀先祖[1][2]。

古代中國,「臘」是祭祀活動。漢朝蔡邕《》中説:「臘者,歲祭。[3]」秦漢臘戌日[4]。《説文‧肉部》:「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周家台秦《秦二世元年視日》木牘:「十二月戊戌嘉平[5],月盡四日。」

古代經典《禮記》中,有「臘者,接,故交接,祭以報功。」意思:臘月是辭迎新日子,舉行盛大慶典是祖先回報一年收穫;因為臘祭十二月(丑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處冬末春初、新舊之際農曆十二月稱「臘月」。

周禮中蜡祭對象有八:、司嗇、農、郵表、虎(貓)、坊、水庸、昆蟲。前三者,認為是農神或者發展了農業而先民;郵表、坊、水庸代表農業基礎設施;老虎捕食野豬,貓捕食老鼠,昆蟲是希望他們不要成災。多種雜糧混合熬製臘八粥,這種農業祭傳承。水庸祭祀演變各地城隍文化。

祭祀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避邪逐疫,而臘月擊鼓驅疫,今在湖南新化地有留存。[6]至於「臘」意思,有説法: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蕭梁時期,中國佛教定為紀念釋迦牟尼成道日,各寺院這一天要誦經禮佛,煮粥祀佛,即臘八粥。清代,雍和宮臘八盛典。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2米,深1.5米古銅大鍋,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

粥料品種,有上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裡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為止。這時皇帝派來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鼓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唸,隨後粥獻宮廷,同時裝罐密封,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後捨粥完畢,盛典告結束。

道教上章書《赤松子章曆》記載五臘日:正月一日天臘(春節),五月五日地臘(端午節),七月七日道德臘(七夕),十月一日民歲臘(寒衣節),以及十二月八日侯王臘(臘日),為五帝校定生人延益良日。

泡臘八蒜是華北地區一個習俗。臘八蒜指臘八這天醋泡蒜。到春節前後,醋中浸泡了二十幾天蒜瓣會呈現青綠或碧綠色,顏色可能因蒜品種、醋品種和放置環境而有差異。泡臘八蒜醋稱為臘八醋,到蒜瓣發綠時候,醋具有了蒜辣味。春節前後,北方多有吃餃子習俗,而着臘八蒜、蘸着臘八醋吃,是春節前後一項風俗。餃子吃,有用臘八蒜來拌涼菜。

臘八豆腐是皖菜民間傳統菜之一。臘八節前夕之間,曬製豆腐。

琉球人過臘八節,他們會月桃葉包米糕製成鬼餅(日語:ムーチー),會掛貝殼驅。有祭祖和拜佛儀式。

小孩小孩你,過了臘八年。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中國民間煮食雜米、豆糧、紅糖而成的臘八粥,祝賀釋迦牟尼佛成道,稱臘八節。原本這是中國寺院過年時,慶祝釋迦牟尼佛成道活動(另外一個是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佛生日),中國農業社會於歲祭祀臘神傳統結合,成為年節習俗。

延伸閱讀…

臘八節_百度百科

臘八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教經典中紀載,釋迦牟尼佛開始修行時,隨著當時印度苦行風俗,於苦行林中日食一麻一麥,忍受飢餓痛苦六年,形銷骨毀。後來理解到修行應守中庸之道,維持身體基本需要,於是接受牧羊女供養乳糜(牛奶酥油調製粥),轉而到菩提樹下靜坐,終於十二月初八日悟道。

中國佛教徒以臘八粥來象徵這碗供養佛陀乳糜,慶祝釋迦摩尼佛成道。中國佛教寺院模仿牧女獻乳糜,於浴佛會煮香米豆果粥供佛,並且分送信徒,增福添壽;有寺院臘月初八發放,稱臘八粥。某些地區寺院並且沿街託缽,化緣各種雜糧米果,煮成臘八粥救濟窮人,因此臘八粥稱佛粥。説南宋詩人陸遊(1125-1210)詩提到,過節時贈送佛粥習俗:「今朝佛粥相饋,江村節物。」宋代杭州天寧寺有一年儲存下來餘糧,臘八煮粥分贈信徒,稱福壽粥。一般而言,歲末年吃臘八粥,人不論,願意分享佛祖庇佑,獲得兆頭。

臘八粥內容,從五穀雜糧到加入各種材料熬煮,各地方發展出具有特色八色香粥。南宋人周密所撰《武林事》,記載了胡桃、松子、菇菌、糖慄煮臘八粥,其他如花生、紅棗、杏仁、桂圓、榛子、葡萄、 白果、菱角、青絲、玫瑰果脯熬煮成粥,花樣繁複。貴族富豪之家,,發展出細選果實、慢火熬煮臘八粥,餽贈親友共享共食臘八粥意義起來,不浪費雜糧惜福寓意,到共霑佛佑、歲末養生補氣,成為過年前活動。

佛教經典中認為食粥有益身體,中國寺院中吃粥,粥品來供佛。元朝元二年(1336)東陽德輝編禪寺生活作息規範──《敕修百丈規》一書,其中卷二「佛成道涅槃」條,記載:「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伸供養。」可知禪寺臘八節重視。

臘八節是從禪宗寺院歲末活動傳播到民間,此一日期反映漢傳佛教於釋迦牟尼成道日計算方式。從佛教徒觀點來説,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是三個日子,漢傳佛教認為這三個日子是四月初八、臘月初八、二月二十五日,南傳佛教併五月月圓日,稱衞塞節,藏傳佛教併四月十五日薩噶達瓦節。

古代從印度到中國的曆法,並不一致。加上中國的曆法,臘月節算法複雜。所謂臘月主要來自年祭祀意義,古代人們祭祀百神及祖先稱臘。周代稱十二月臘月,漢代天干地支計算法,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第11天)定為臘日,臘八。臘八祭祀後,正式準備過年,進入春季,周而復始。透過佛陀成道日結合,此一萬物成就意義,藴含吉祥的臘八粥中,其中果糧甜味,從宋代以來成為過年前節慶食物。

延伸閱讀…

臘八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臘八節

臘八節盛行於中國北部,歷史上台灣喝臘八粥習俗閩南風氣,基本食材綠豆、麥仁、紅棗、蓮子、糯米、桂圓。但是現在台灣的臘八粥食譜限於甜食,許多素食食譜提出養生粥品,而有八寶粥替代甜臘八粥趨勢,但繼續食材多樣原則。可能因為台灣菜本來粥取勝,加上戰後各省料理匯集台灣原因,台灣的臘八粥樣式多樣。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月節日臘八節。是 24 節氣中大寒,一年之中日子。臘八節源自於中國一個傳統節日,因為農曆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慶祝而得名。此節日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這天會喝臘八粥來慶祝:

古時稱臘日,俗稱【臘八節】。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來年豐收和吉祥。據佛教傳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是佛教徒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吃臘八粥由來,三種説法:

台灣吃臘八粥習俗,是到了清朝初期普遍,康熙在位時,賜功臣臘八粥喝,因此視為一種榮譽象徵。當時民間習慣天沒亮前吃粥,並且留下許多吃不完粥,有「有餘」寓意。台灣原本只有「粥」,隨著後來人製作出肉片、木耳、蝦仁乾貨材料煮成鹹粥,鹹粥來受迎。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習俗。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節日之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習俗,臘八粥叫“七寶五味粥”。説臘八粥傳印度。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痛苦折磨,不滿當時婆羅門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初八,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忘他所受,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