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咀紀念花園:海濱追思之所
追憶逝者,曾咀紀念花園提供寧謐安詳的空間。作為食環署旗下最大的紀念花園,佔地4800平方米,臨海而建,環境幽美。精心設計的園區融入自然景觀,草木繁茂,花團錦簇,營造靜謐祥和的氣氛。


紀念碑牆矗立園內,供親友安放牌匾,永誌先人。民眾可自行或委託食環署代為撒放骨灰,並於花園舉辦告別儀式。家人、友人亦可隨時到訪,在平和寧靜的環境中追思逝者,寄託哀思。
政府骨灰安置服務
食環署提供全面的殮葬服務,包括政府火葬場和公眾骨灰安置所。其中,12座骨灰安置所分佈於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共設有13個紀念花園。政府骨灰龕位分為「標準」和「大型」兩種,根據安放先人骨灰數量而定。
申請骨灰龕位需提供親屬關係證明,如與首位先人關係密切,亦可考慮申請加放。申請人須填寫申請表格,連同相關文件,送交墳場及火葬場辦事處。
華永會墓地設施
華永會是一傢俬營法定機構,提供墓地、龕位和骨灰撒放等設施及服務。其著名設施為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自1913年起管理至今。
紀念花園及骨灰安置服務一覽
地點 | 設施 | 服務 |
---|---|---|
曾咀紀念花園 | 紀念碑牆 | 自行或委託撒放骨灰,舉辦告別儀式 |
食環署紀念花園 (13個) | 紀念碑牆 | 自行或委託撒放骨灰,舉辦告別儀式 |
食環署骨灰安置所 (12個) | 標準/大型骨灰龕位 | 安放先人骨灰 |
華永會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 墓地,龕位,骨灰撒放 | 提供安葬及追思服務 |
骨灰:哀悼、紀念與信仰的象徵
自古以來,骨灰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承載著哀悼、紀念和信仰的深刻意涵。
骨灰的定義與來源
骨灰是指人或動物遺體在火化後所剩餘的粉末狀物質。火化過程中,遺體的水分和有機物被燃燒殆盡,只剩下礦物質和微量的骨骼碎片。骨灰的顏色和質地取決於火化條件和遺體的組成,通常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骨灰的文化與宗教意義
哀悼與紀念:骨灰是逝者留下的物質遺跡,成為親友追思和紀唸的對象。透過保存或安葬骨灰,人們可以撫慰失去摯愛的悲痛,並永遠銘記在世的點點滴滴。
祖先崇拜:在一些文化中,骨灰被視為祖先靈魂的載體,被供奉或安置於神龕或墳墓中。人們透過對骨灰的祭拜,表達對祖先的敬重和追念。
佛教與印度教:在佛教和印度教中,骨灰被認為是脱離塵世的象徵。火化後,骨灰會被灑向江河或海中,代表死者靈魂的解脱與輪迴。
骨灰的處理方式
骨灰的處理方式因文化、宗教和個人意願而異。常見的處理方法包括:
處理方式 | 特點 |
---|---|
安葬 | 將骨灰埋葬於墓地或骨灰堂中 |
灑散 | 將骨灰灑向江河、海中或山林間 |
製作紀念品 | 將骨灰製作成項鍊、手鍊或其他紀念品 |
生物降解 | 將骨灰埋葬在可生物降解的容器中,讓其自然分解 |
骨灰的法律規範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骨灰的處理受到法律規範,以確保對死者遺體的尊重和公眾衞生。例如,有關骨灰安葬、灑放和運輸等方面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