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ㄈㄣˋ臂於大澤之中】奮臂於大澤之中:探索「奮」的深層意義

【ㄈㄣˋ臂於大澤之中】奮臂於大澤之中:探索「奮」的深層意義

「奮」是奮發、振作之意,最早記載於《説文》,原意為鳥展翅欲飛之勢。於古文廣泛運用,表示鼓起勁頭、振作精神、全力出手相助、舉起手臂、振臂而起等意涵。

字根釋義 相關成語 歷代名句
鳥振翅欲飛 奮翅、奮翼、奮翔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振作精神 奮烈、奮信、奮武揚威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漢· 賈誼《過秦論》
全力出手 奮臂、奮袂、奮筆 「眾賊環而進,客奮椎左右擊,人馬仆地。」——明· 魏禧《大鐵椎傳》
舉起手臂 陳涉奮臂 「乃奮臂以指撥眥。」——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振臂而起 奮臂一呼 「奮臂而起,號召應者雲集。」——《漢書·項籍傳》

舉例而言:

ㄈㄣˋ臂於大澤之中 Play

  • 奮臂一呼,應者雲集。(形容氣勢磅礴,響應者眾多。)
  • 奮筆疾書,揮灑自如。(形容書寫速度飛快,筆鋒有力。)
  • 奮勇當先,所向披靡。(形容勇往直前,戰無不勝。)
  • 奮力一搏,絕處逢生。(形容拼盡全力,在危難中找到生機。)
  • 奮不顧身,捨生取義。(形容甘願冒險,不顧自身安危。)

分臂於大澤之中:漢朝與匈奴的戰役分析

「分臂於大澤之中」,這句話出自《漢書.霍光傳》,形容漢朝大將霍光在漠北大澤揮軍抗擊匈奴時,將軍隊分成兩翼包圍匈奴軍隊的氣勢。

一、背景

ㄈㄣˋ臂於大澤之中

秦朝末年至西漢初年,匈奴多次侵擾中原邊境。漢武帝時期,漢朝開始實施積極的反擊政策,派遣大將衞青、霍去病等率軍出擊匈奴。

二、戰役過程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在皋蘭山一役中大敗匈奴左賢王伊稚斜,斬首8000餘人。隨後,霍去病繼續進軍,在今蒙古國呼倫貝爾一帶與匈奴右賢王部遭遇。

雙方於大澤之中展開激烈的戰鬥。霍去病採取「分臂於大澤之中」的戰術,將軍隊分成兩翼,包圍匈奴軍隊。匈奴右賢王不敵,率軍撤退,霍去病率軍追擊,取得大勝。

三、戰術分析

霍光在漠北大澤之中的戰術堪稱經典,其要點如下:

要點 説明
分兵兩翼 將軍隊分成兩翼,形成包圍之勢。
分割敵軍 阻止敵軍合兵一處,瓦解其戰力。
迂迴包抄 繞到敵軍後方,切斷其退路。
主動攻擊 主動進攻,瓦解敵軍士氣。
窮追猛打 乘勝追擊,不給敵軍喘息之機。

四、戰役意義

「分臂於大澤之中」的戰役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對漢匈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瓦解了匈奴的軍事力量,迫使匈奴遠遁漠北。
  • 確保了漢朝西北邊境的安寧,開闢了絲綢之路。
  • 彰顯了漢朝的軍事實力,提高了漢朝的國際地位。

五、後世影響

「分臂於大澤之中」的戰術成為後世軍事家學習的典範,在後世的戰爭中多次被運用,如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底登陸。

總結而言,「分臂於大澤之中」的戰役充分展現了漢朝將領的軍事才能和戰略思想,對漢匈戰爭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軍事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延伸閲讀…

漢典“奮”字的基本解釋

奮臂意思,奮臂注音,拼音- 漢語辭典 – 三度漢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