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人民羣眾來説,“雫”字並不算是一個生疏字。
比如文具品牌百樂“色彩雫”系列墨水、硬盤檢測軟件CrystalDiskInfo看板娘水晶雫、知名Galgame《美少女萬華鏡 -忘れな草との少女-》女主角沢渡雫,有其他許許多多名字裏帶有“雫”日本動漫、遊戲、説人物。
然而,“雫”字是什麼意思?它應該怎麼讀?相信大多數人此不甚了了。
筆者抱着同樣探求了一番,發現“雫”字釋義和讀音多種多樣,語言環境,有五種用法。
絕大多數人是因為日本動漫、遊戲而認識“雫”字。
其實,ACGN作品,“雫”字現實中日本使用十分普遍——許多人名姓氏中含有“雫”字、很多地名中帶有“雫”字……雖然“雫”字並屬於日本常用漢字,但於近年文藝作品常用“雫”字角色命名,這一漢字人熟識。
翻閲日本字典,“雫”解釋如下:“雫”認為是一個和制漢字(日本國字),會意,合‘雨’、‘下’成字,表示水滴、水珠、雨滴、露珠或量詞滴,漢音音讀為「だ」(da),訓讀「しずく」(shizuku)。
然而,即使是《漢語大字典》和《中華字海》,出了“雫”字讀音和該讀音來源,並沒有“雫”字釋義。


但有些“和制漢字”實際上中國人造出,只不過因為,沒有傳到日本;有一些“和制漢字”是日本人中國罕用字賦予了一個含義,日文中使用。
上述兩種字稱為「國訓」(こっくん)。
“雫”字應當是一個國訓字。
收入“雫”字日本字典《類聚名義抄》、《字鏡集》成書時間12世紀前半期,且該字釋義收入“雫”字中國字典《龍龕手鏡》(10世紀末)小異,可以認為這些詞典中“雫”字詞條是參考了中國字典而撰寫;而堯空本《節用集》(於1559年)、天正十七年本《節用集》(1589年)和江户時代學者山本格安《和字》(18世紀)才能找到現代漢語“雫”字訓讀相近訓讀讀音「シツク」(shitsuku)。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日文中“雫”字並非狹義上日本國字,而是一個國訓字——日本人賦予日語訓讀讀音和意義中國漢字。
既然日文中“雫”是日本人賦予訓讀讀音“國訓字”,會有標準漢語讀音。
不過,我們可以日文中同音字推出“雫”讀音。
“滴”字訓讀「しずく」(shizuku),是“雫”同訓字,且含義“雫”字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可以“dī”來讀“雫”字。
另外,2005年,國家語委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曾發佈過《日本漢字漢語讀音規範(草案)》[1],和制漢字漢語普通話讀音做了規定,常用32個和制漢字讀音擬定了漢語普通話讀音。
“雫”字位於其中,讀作“xià”。
不過筆者個人認為會意字作為形聲字解讀不免有一刀切嫌;此處讀音無關,引起誤解。
結合,將日文中“雫”讀作“dī”顯然。
翻看《新華字典》是無法找出“雫”字,這時我們祭出兩件殺器——大型字典《漢語大字典》和《中華字海》了。
然而,即使是《漢語大字典》和《中華字海》,出了“雫”字讀音和該讀音來源,並沒有“雫”字釋義。
不過,既然矛頭指向《龍龕手鑑》,我們去查一查好了?這裏有介紹一下《龍龕手鑑》。
《龍龕手鑑》,原名《龍龕手鏡》,是遼代蔚州僧人釋行當時手寫佛經中採集字料編寫而成一部字典,收錄大部分內容手寫佛經中使用俗字,並解釋了它們字音、字形、字義。
六朝、唐朝及五代時期,佛教中國傳播。
而那時雕版印刷技術發明,佛經刻本,大多數佛經流傳主要依靠手工傳抄。
而抄寫者文化素養參差,手寫佛經中俗字、變體、訛體、誤字大行其道;六朝、唐末和五代政權割據使漢字缺少統一標準,各地俗字氾濫且徑庭。
如此種種,佛教徒閲讀和鑽研佛帶來了困難。
而遼代皇室崇尚佛教,民間信徒大大增多,迫切需要解釋佛經俗字字書、韻書。
此時,我們主人公釋行出現了。
他勇擔重任,將找到共計二萬六千四百三十餘個佛經用字輯錄成書,並標註體體、詮釋音義,“矧音徧於龍龕,猶手持於鸞鏡,形容斯鑑,妍是分”[2],故名《龍龕手鏡》。
因此,“雫”字有可能是一個佛經俗字。
然而,筆者興沖沖地翻找到《龍龕手鑑》中“雫”字詞條時,卻大失所望:只有這一句話啊。
這句話意思是説:“雫”字是一個俗字,有“奴寡”、“奴”兩種讀音。
所謂,是中國古代一種傳統注音方法,是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所以考慮了中古音變[3]後,“雫”字普通話來發音可能nǎ和nuǎn。
壯語稱“ ”[5](⿰書史⿰立生)、壯文羅馬字寫法Sawndip,意即生字,有意。


延伸閱讀…
於《龍龕手鑑》所收漢字來源,很多字作者收集時知讀音不知,這些字本義成為了千古懸案,無查證。
不過,近些年來,許多學者參考中國古代其他字書和文獻、以至朝鮮、日本、越南地古籍,對《龍龕手鑑》中無釋義漢字進行了查證和研究,地挖掘出了許多漢字本義。
這種思路,我們可以日本字書“雫”字本義進行推敲。
換句話説,既然日文中“雫”字源於中國,那麼中文中“雫”字本義會會是水滴?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日本學者貝原《和爾雅》中找到了答案。
《和爾雅》是江户時代學者貝原中國詞典《爾雅》仿作,於元祿7年(1694年)刊行,八卷九冊,內容不僅包括常用漢語詞彙,有日本地名、節令,故名《和爾雅》。
《和爾雅》第八卷附有“雜類”部分,其中專列出“倭俗誤訓義字”,內容是作者認為日本民間誤用其義漢字。
《續字彙補》是清代學者吳任臣所撰字書《字彙補》日本刊印時標題[4]。
《字彙補》多收俗字,而其俗字解釋大多來自《龍龕手鑑》,“雫”字例外。
這句話意思明確。
貝原古先引用了《續字彙補》對“雫”字解釋(乃,讀音那相近,無釋義),然後寫道,日本民間認為這是表示點滴字,是沒有仔細考究。
這樣,我們可確定:“雫”字中文原因並非水滴,水滴意乃是日本民間其作為俗字使用時才出現。
不過,“雫”字本義無查證。
若干年後一卷出土文獻會使它水落石出;它掩蓋於歷史滾滾紅塵中,無人知曉。
方塊壯字稱字,是壯族先民仿效漢字六書造字法,利用漢字及其部件來記錄壯語一種民族民間文字。
壯語稱“ ”[5](⿰書史⿰立生)、壯文羅馬字寫法Sawndip,意即生字,有意。
延伸閱讀…
漢字文獻稱“土俗字”。
查閲《古壯字字典》可得,“雫”是一個字,是 字[6](⿱天下)異體字,讀音laj,意思是下(面)。
筆者於古壯字並熟悉。
如果有讀者有進一步瞭解字意願,可以閲讀 @龍龍 方塊壯字簡介 – 知乎。
若想深入瞭解字,推薦閲讀覃曉航教授《方塊壯字研究》(前三章試讀:《方塊壯字研究》覃曉航 – 知乎)潮州話,稱潮汕方言,是閩南語一個分支,使用於潮汕地區(古屬潮州府),故名。
清末民初之際,許多有識之士潮州話教學,編纂了許多體例、易學字典。
這些字典人們同樣名字稱呼——潮汕十五音字典。
所謂“十五音”,指是15個聲母。
這類字典15個漢字來代表15個聲母,所以叫做“十五音”字典。
這種字典其同音字排列一起字表。
這些字表韻母部,部編寫;聲母緯,聲調經,然後通過法拼出字音。
因為同一格子(頁)裏是同音字,所以只要認得其中一個常用或字讀音,其他字讀音可習得。
這種體例字典適宜各種文化水平讀者,因此推出深受人們喜愛;且有人編寫、改進版本,潮汕十五音字典版本逾30種,總發行量有數百萬。
文獻記載,正式出版第一本十五音字典是汕頭商人張世珍編寫、汕頭圖書報石印社於1913年印行《潮聲十五音》;第二本十五音字典是1915年出版、署名“江夏懋亭氏”[7]《彙集通十五音全本》(又名《擊木知音》)。
筆者翻閲《彙集通十五音全本》時,發現了“雫”字。
《彙集通十五音全本》實際上是一種簡化版十五音字典,或者叫它“同音字表”。
因為《彙集通十五音全本》並列出大部分字釋義,而僅給出其讀音;只有生僻字予以解釋。
“雫”顯然是個潮州話中漢字,作者貼心地給出瞭解釋——“雫物”。
那麼,“雫物”是什麼意思?我知道……(多謝 @Kushin Jiang 指正)不過,“雫”字潮州話裏讀音倒是可以確定。
“雫”字位於《彙集通十五音全本》“官”部“柳”母上上聲,所以它潮州話發音潮州話拼音方案應為[nuan2],國際音標[nũã˥˧]或[nuã˥˧](汕頭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