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台灣歷史,各種驚心動魄傳説斷;清領時期台灣以中法戰爭起始,經歷開山撫番、建造鐵路變動,著現代化邁出一。
這些記憶,羣眾口耳相傳中保存下來,變成戲曲上演;過去有很多人這些歷史故事當背景,撰寫出一幕幕深入人心戲劇故事,其中,1999年演員陳亞蘭、張國立主演台劇《一品夫人芝麻官》,中法戰爭主角藍圖,生動筆法創造了角色「廖閩川」,而這位「廖閩川」原形,開台第一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原籍安徽合肥,一八三六年九月七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生於大潛山下潘龍墩(今屬肥西縣)。
年幼時受過幾年私塾教育,但讀書期間,他知曉了古聖先賢事蹟,因而培養出一番豪情壯志。
「大丈夫當生有爵,死有諡。
」年少時期劉銘傳期許著。
劉銘傳出生後,清廷後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中戰敗,內部發生太平天國動亂,民不聊生現象十分,劉銘傳父親謀生,做起不法勾當,販賣私鹽圖利,當時稱為「鹽梟」。
當時眉縣縣令徐燮鈞錢買下,卸任後帶回家鄉常州。


當太平天國席捲中國時,劉銘傳家鄉受到波及。
一八五四年,劉銘傳組織,建戰功。
到了一八六二年,李鴻章(一八二三-一九○一)代表朝廷招募軍隊徵討太平軍,劉銘傳決定率眾投靠,成為淮勇五營(即最初淮軍)中「銘字營」首領千總(營長),這一年,劉銘傳二十六歲。
數年之內,劉銘傳作淮軍,太平天國時戰功,兩年內一路飆升遊擊(旅長)、參(師長)、副(副軍長)、總兵(軍長)和提督(軍區司令),一八六八年消滅捻軍後受封一男爵。
他所率「銘軍」全軍一萬兩千人,分左中右三軍和步騎炮三個兵種,所用武器全部改為「泰西新式」,説清一色洋槍洋炮,成為淮軍中首屈一指勁旅。
內戰事,一一敍述。
有一件事倒值得細表一番。
一八六四年,劉銘傳率部佔領常州後,住原太平軍護王陳坤書府中養傷,有一天,聽到馬槽發出金屬撞擊聲,叫士兵洗刷乾,發現是一件青銅器。
一尺二,長三尺九,寬二尺四,中空,腹一尺一,四七○餘斤。
外觀佈雲狀花紋,底部有八行一一一個蝌蚪形文字,叫籀文,稱大篆,是周宣王時太史籀創文字,已有兩千八百多年歷史。
劉銘傳下令運回家鄉劉圩(潘龍墩附近)。
請人考證,西周宣王十二年(前八一六年),西虢國諸侯小兒子姬白(季子白)製作銅盤,稱為「虢季子白盤」。
此銅盤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是無價國寶。
它是道光年間,古代西虢國所在陜西寶雞縣一個農民挖出來。
當時眉縣縣令徐燮鈞錢買下,卸任後帶回家鄉常州。
太平軍佔領常州後,徐府作了護王陳坤書王府。
護王什麼文化,不知此物是寶,見它腹空,用來作為馬槽放草料喂馬。
劉銘傳獲此國寶,欣喜若狂。
此號稱「西周三大青銅器首」國寶劉家珍藏整整八十六年,四代人後,於一九五○年捐獻國家,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這應了劉銘傳年説過一句話:「清平世道,寶盤要歸諸天下。
」其他兩件即散氏盤和毛公鼎現存台灣。
一八八四年,中法戰正酣,法軍侵犯台灣,形勢危迫,清廷令劉銘傳任督辦台灣事務大臣,授為福建巡撫(當時台灣福建一部分)、並加授兵部尚書銜。
同年五月,劉銘傳抵達台北,統籌備戰。
台灣雖是海疆重地,系東南安危,但軍政,餉械。
劉銘傳原有和增援兵力一‧六五萬人重新部署,防務中心移往北部,駐兵四千,趕築炮台,台北設立大營,嚴陣以待。
沒多久,法國組成遠東艦隊,孤拔統率,八月五日來攻基隆。
劉銘傳旗開得勝,法軍傷亡一百多人,清軍不但殺了法軍中隊長三人,奪得法軍隊旗兩面。
法軍受挫後,於二十三日轉而襲擊福州,擊沉擊傷南洋水師十一艦,炮轟馬尾船廠,其擊毀。
閩浙總督驚嚇而走。
而劉銘傳作這場抗法保台戰爭指揮者,近代中國史冊上留下了英名。


延伸閱讀…
劉銘傳抓緊時間整修軍備,準備再戰。
法軍掌握了制海權,分兵兩路進攻基隆和滬尾(今淡水)。
劉銘傳得不到增援,兵力。
他認為滬尾是台北要害,滬尾一淪陷,台北府城岌岌可危,而基隆海港完全處於敵艦大炮射程之內,防守,且距離台北,沿途地形複雜,處處可以設防阻敵。
於是大膽決定,從基隆撤軍,只留統領林朝棟駐守城南獅球嶺,而主力守滬尾。
十月八日晨,法軍炮轟滬尾,海軍陸戰隊近千人登陸後遭到埋伏,戰鬥持續四小時,法軍斬首二十五名,內軍官兩人,擊斃士兵三百餘人,十四人了俘虜,七十八人因潰逃溺水身亡。
清軍陣亡哨官(排長)三名,死傷兵勇百餘人,獲全勝。
這台灣歷史上「滬尾大捷」。
基隆方面,法軍兵士三千登陸,佔領了空城,雖圖謀南下,但攻不下獅球嶺炮台。
大戰持續八個月,孤拔第二年春天轉而攻澎湖,後來病死那裡。
一八八五年三月,清軍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
四月四日,《中法議和條約》簽訂,宣告了法軍侵略台灣戰爭失敗而告終。
條約,六月二十一日,法軍撤離基隆,七月份撤離澎湖。
中國軍民英勇抗擊下,法軍佔領台灣企圖破產,只在基隆留下了「一座墳場」,內有五百多個法軍官兵,成為侵略者下場標誌。
而劉銘傳作這場抗法保台戰爭指揮者,近代中國史冊上留下了英名。
延伸閱讀…
中法戰爭讓清廷瞭解到台灣海防地位,戰爭結束後,清廷決定台灣正式建省,任命抗法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
劉銘傳是清末洋務運動中具有時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實幹精神代表人物。
他任職巡撫六年中,台灣行政、防務、財政、生產、教育、交通多方面,進行了而大膽改革,使台灣面貌煥然改觀,成為「自強」新政中模範省。
行政上增設府縣。
清初設一府三縣,後增為四縣。
到沈葆楨一八七五年來台時,增設一府四縣,共有二府八縣四廳,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劉銘傳台灣擴建三府一州六廳十一縣,劃疆分守,粗具規模,奠定了今日台灣地方行政區劃基礎。
人口增至二五四萬(一八九三年)。
防務上,劉銘傳淘汰庸兵,只留三十五營,訓練新兵,全部改用洋槍。
防務充實。
並增設軍械、機器廠、火藥局、水雷局,生產和儲存武器。
他下令淡水、基隆、澎湖地趕建炮台。
如今,淡水紅毛城西半公里有一處炮台遺址,名滬尾炮台,城門上劉銘傳題有「北門鎖鑰」四個字,當年劉銘傳督建,目前是台灣二級古跡。
財政上,田賦,丈量土地,溢額土地四百萬畝,田賦呈三四倍增長。
茶税、鹽税、樟腦税各項收入大增。
財政總收入從九十萬兩激增三百萬兩,達四五○萬兩。
國防、建設經費始有著落。
經濟上興辦新式企業。
建煤務局、煤油局、伐木局、水電站,設立腦磺總局,新法熬製樟腦、硫磺,獲利甚豐。
他新加坡設立招商局,招商引資。
台北裝設電燈、電話、開鑿新式水井、上自來水,購買蒸汽碾路機、架鐵橋,設醫院,短短幾年裡台北建成一個近代化城市,有上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