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歷來爭議多,現在流行解釋是《經》陰陽説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
有説“一”是八卦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第二層“四象”,“三”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這些説法是是錯我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説是:《道德經》和《經》並無確實內聯繫;《道德經》“道”,並非《經》那個“一陰一陽謂道”;“太極圖”,是儒家宋明理學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關係。
看到這裏如果能保持朋友,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説。
康有為狂言“老子學,偷得半部《經》”,今人繼而《經》推至“羣始”地位,稱它中國文化總源頭,是諸子百家開始。
“無名,天地始,,萬物母”,這二者造生了天地萬物。
我個人並建議拿另外一套理論學説來理解《道德經》,而是“老解老”:老子,或者一脈傳承莊子言去解讀《道德經》。
因為但凡一套成體系理論,是前後能相應,內有勾連。
只要能那貫穿理論體系整理出來,《道德經》全文意了了。
即使有版本差異,有人篡改部分,能如癬斑顯露。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要結合另外一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而不能去解那個“一二三”。
一二三,雖然,但東西能寓意,很讓人魚目混珠,矇混過關。
《經》説,看似能解釋“一二三”,但落到這個“有”和“無”上無能了。
是結合《道德經》第二章“有無之相生;相成;相形;高下;音聲;後相隨,恆”,那是矛盾重重,不能圓其説。
我當年是《經》解讀《道德經》信奉者,但結合這三章內容打破了缺口,從此跳了出來,見識別一番天地。
“有”,是“”,是象,是音,是器,是方,是有形;“無”,是“無名”,是“希”,是“微”,是“夷”,是“無狀之狀,無物象”,是無形。
“無名,天地始,,萬物母”,這二者造生了天地萬物。
“有”,既然有形有質,那麼有高下長短之分,內外左右別,可以拆分為“二”,所以“二”來指代它。
“無”,無形無質,無象無狀,然一體而不可分割,只能“混而為一”,所以“一”來指代它。
於“有無之相生;相成;相形;高下;音聲;後相隨,恆”,流行解釋是:有和無轉化,和形成,和短顯現,和下充實,音聲諧和,前和後接隨。
《經》思想中“陰相相生”,“互為其”。
但這種解釋《道德經》全文意。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根,靜為躁君”、第三十八章“大丈夫處其,不居其;處,不居其華”、第三十九章“本,以下基”、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六十三章“天下事作於,天下大事作於細”。
假如老子所要表達確實是“陰陽互生”意,那麼斷會全文中留下這麼多偏頗言。
什麼説重根,躁靜君?什麼説大丈夫要居其,要居其華?什麼説天下易事是源於事,小事是起於大事?什麼執地説“圖於,於其細”?所以,雖然有和無,和,和短,和下,音和聲,和後固然是一起出現,但要加上一層含義:以下基,後本,生於,長源於,音起於聲,有生於無。
其實只要跳出所謂陰陽相生、陰陽互根思維,這一章理解。
我們説樓上樓下,有樓上,有樓下;有樓下,有樓上,這二者是同時出現。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延伸閱讀…
形體和影子,是同時出現,那麼是影子依附於形體是形體依附於影子?聲只要發出,有音量音調,那麼音和聲,哪個才是本源?老子説“有以為利,無之以為”,事物是因為能用,而不是因為才能。
所以“有”和“無”,雖然是同時出現,但是“有”於“無”而生,它像形體影子一樣,是無一種折射,一種化形。
之所以“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因為這些“有”,到復歸於它們本源“無”,故而無隅,免成,希聲,無形。
我們意識,它無形無質,為“為”。
但能構建出有形有象思維空間,造生出奇幻迷離夢境。
那麼這形象和夢境是怎麼來?源於意識靜寂無聲運轉。
意識沒有營造出事物時候,思維空間是無,然後能充實起來,像有種神意在推動着、發動着。
所以我們想要激發,需要靜思,,能感受到這隻手力量。
老子説:“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延伸閱讀…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覆命曰,曰明。
”這種神意,這個“”,道。
,道生萬物過程顯而易見了:道→無(一)→有(二)→“三”→萬物。
其中,“一”和“二”是同時出現,但“一”決定着“二”;而“三”,是“二”所造生。
那麼這個“三”是指什麼呢?這裏要引用一下莊子説“指喻指非指,不若非指喻指之非指”。
“指非指”,出自於公孫龍《指物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萬物莫不是自身屬性來表現,但萬物本身物質屬性,它們整體表現出來我們所認知到自身屬性,並不相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1]是老子宇宙生成論。
這裏老子説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過程。
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並一、二、三看作事物和數量。
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到多,到複雜一個過程。
《淮南子·天文訓》是看到它一個哲學上解釋:“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陰陽,陰陽而萬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照《淮南子》解釋, “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