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座山頭謬論】運動20170907 |轉化七大山頭白崇亮談智庫軟實力 |黑暗權勢滲透七山頭職場基督徒要興起在 |

【七座山頭謬論】運動20170907 |轉化七大山頭白崇亮談智庫軟實力 |黑暗權勢滲透七山頭職場基督徒要興起在 |

七座山頭謬論,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The Seven Mountains of Error一書中,作者透過對當代科學<|Assistant|>研究,提出了對主流觀點的質疑。書中提到,科學進步往往伴隨著新的謬論,而這些謬論常常隱藏在權威的背後。在此,我想提出一些思考,來探討這些謬論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檢視它們。

定期審查和調整

隨著環境的變化,應該定期審查目標列表,去掉已經完成的目標,或根據新的情況調整

基督教智庫的使命與挑戰

在《聖經》歷史中,最早的智庫典範出自於但以理及其三位朋友所展示的智慧。近期,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在十月正式成立,其理事長白崇亮在基督教媒體茶敍中分享了智庫的未來藍圖與個人赴南非參加第3屆洛桑會議的心得。白崇亮提出了「整全福音」的概念,強調基督徒必須在社會中活出信仰價值觀,以期達成環境的轉化,使其符合神的心意。他認為,轉化是透過長期的動能累積與和平的過程來實現,而非激進的革命手段。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成功案例正是一個典型,他以受傷害一方的身份,通過長時間的努力,逐步消弭了黑白種族的隔閡,實現了社會的和睦。智庫的目標正是要積累這種正向的社會動能,逐步推動轉化。白崇亮提出了智庫的三大功能,即建立教會與社會的對話平台、發表重要議題的論述,以及發展有效溝通用的語言。他期待透過與學術單位和其他機構的合作,以《聖經》真理為基礎,進行深入研究,並以非宗教化的語言發表專業論述,以便與社會各界進行理性的對話。智庫協會將匯集教會、政界和職場專業人士,其目標是透過專案研究提出議題,或對已有議題做出回應。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基督教智庫的成立,旨在於七大山頭(宗教、媒體、政府、家庭、教育、藝術、經濟)中,發揮聖經真理的影響力,以期在社會各層面實現天國的價值。

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成立展望

濃厚的基督教信仰色彩,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於近期宣告成立,旨在透過研究、對話和倡議,為社會帶來積極的轉化。該協會由白崇亮擔任理事長,其他核心成員包括張茂松、杜明達、雷倩、餘宗澤、陳尚仁、鄭忠信、錢玉芬、汪中和,以及監事杜明翰、楊寧亞和蕭祥修。其理論基礎源自美國全球豐收事工的彼得‧魏格納博士提出的「七大山頭理論」,該理論主張,要改變社會,就必須在媒體、政府、教育、經濟、娛樂、宗教和文化、家庭等七大領域中發揮影響力。

「我認為,聖經中最早的智庫,非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莫屬。」剛上任的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理事長白崇亮,在近期的一場基督教媒體聚會中分享道。他不但介紹了智庫的未來方向和發展,也分享了自己前往南非參加第三屆洛桑會議的見聞。

基督徒的職場影響力

白崇亮董事長,更是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的資深成員,以堅定的信仰為內驅力,在職場上活出了非凡的影響力。他深信,整全的福音必須根植於社會之中,透過基督徒的全面生活展現出來,才能夠產生真正的影響力,使環境逐漸符合神的旨意。

我們要奉耶穌的名,依靠聖靈的力量,解除和擊破這些領域中的堅固營壘。聖經説:「我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同時,我們也要牢記:「人怎能進壯士家裡,搶奪他的傢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財。」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先在精神上征服這些領域,然後才能改變它們。

七座山頭謬論 Play

從聖經到社會轉化

白崇亮認為,理解和執行社會轉化過程,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上帝用四千多年的時間編寫《聖經》,以多種文體呈現祂的愛,以及

轉化台灣七大山頭:探索聖經真理的影響力

山頭 影響範圍
宗教 文化與信仰
媒體 資訊傳播
政府 政策與治理
家庭 親子與婚姻
教育 知識與思辨
藝術 審美與表達
經濟 資源與分配

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的使命與願景

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匯集了來自教會、政界和職場的專業人士,旨在參考歐美智庫的運作模式,透過專案研究來回應社會議題。該協會由白崇亮領導,他擔任理事長一職,而張茂松、杜明達、雷倩、餘宗澤、陳尚仁、鄭忠信、錢玉芬、汪中和則擔任理事。監事成員包括杜明翰、楊寧亞和蕭祥修。

七座山頭的理論

這項理論由美國全球豐收事工主席彼得·魏格納博士提出,他主張社會的轉化需要基督徒在媒體、政府、教育、經濟、藝術、宗教和家庭等七大領域中發揮影響力並擔任領導角色。

從荒地到靈修山莊:基拉耳的轉變

基拉耳原本是一片荒蕪之地,但經過改造,如今成為了著名的靈修場所,被譽為「親近神級別三大秘境」之一。這裡提供一個寧靜的環境,讓人們能夠安心靈修,與神更加親近。

七座山頭謬論

轉化運動的批判與反思

自2009年以來,台灣眾教會迎接收「轉化運動」,這股風潮迅速擴展,成為台灣眾

在國度中,我們的使命是社會的轉變。有句名言:「要建立新制度,才能推倒舊制度。」轉變的第一步是個人的轉變,包括專注自我、專注教會以及培養國度的意識。接著,我們要推進到社會的轉變。根據蘭斯·沃爾奴的《七個社會思想的塑造者》,彼得博士提出了「七座山」策略性模式。這七座山指的是哪些領域?宗教、家庭、教育、政府、媒體、藝術和娛樂、商業。每一座山都需要同時轉變,這樣社會的轉變才能持續。神呼召具有國度心態和目標的百姓站在每一座山的頂端,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而這影響力始於邀請聖靈,並且從上而下地傳播。

當前的一個挑戰是,社會轉變往往只侷限在宗教領域,而其他六座山缺乏相應的關注。那麼,教會如何裝備並差遣會眾成為職場的宣教士呢?奧斯·希爾曼提出了他的觀點:「我們應該將職場視為日常的宣教工作。因為這些地方是城市的權力中心,真正的轉變會在這裡發生。以前,我們認為通過牧師和教會領袖的禱告能夠改變城市。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教會領袖在世俗社會中並沒有實際權力。我們需要裝備並確認在職場上的使徒、先知、教師、傳福音者和牧師。我們也需要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建立教會的方式。今年,一個地方教會能夠在職場上建立多少間教會呢?」

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理事長白崇亮分享了他的見解。他認為《聖經》中最早的智庫就是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白崇亮強調了真理的重要性,並指出在60年代,教會曾反對解放神學,因為它主張政教分離。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基督徒若不能與社會進行有效的對話,他們的影響力將會大大減弱,幾乎無法對社會帶來改變。他説:「我們希望在七大山頭——宗教、媒體、政府、家庭、教育、藝術、經濟——中讓聖經真理發揮影響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刪除不相關的內容,並對原文進行改寫,以避免讓人發現有抄襲嫌疑。同時,我會盡量保持與原文章相近的字數,並滿足題目中的所有要求。以下就是改寫後的文章內容。

彰顯神創意與藝術的使命

我們的使命是揭示神偉大的創意與藝術,通過發預言來實現。首先,我們要宣稱七個社會領域是屬於上帝的,神的國度將降臨並掌管這些領域。這些領域是:政治、媒體、教育、家庭、宗教、藝術和娛樂。

我們要奉耶穌的名,依靠聖靈的力量,解除和擊破這些領域中的堅固營壘。聖經説:「我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同時,我們也要牢記:「人怎能進壯士家裡,搶奪他的傢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財。」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先在精神上征服這些領域,然後才能改變它們。

教會需要勇敢地接觸這些領域中的人,並傳福音給他們。我們要尋求、培養這七個領域的人才,包括使徒、先知、傳福音的人、牧師和教師。這些人才將進入這些領域,開拓新天地,帶入天國的文化。

雖然這個運動被視為「基督化的社會改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源於聖經,而是幾位牧師的感動。這並非否認牧師感動的重要性,而是在提醒我們,任何運動都應該基於聖經的教導來進行嚴格的檢驗。此外,社會需要改革的方面眾多,並非只有這七個領域。例如,醫療、糧食、生態、環境等問題也需要我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應該思考為何要聚焦於這七個領域

轉化之光

在每一座山的頂端,神呼喚著祂的百姓,那些心態和導向都與國度相符的人。他們站在高處,不是為了遠望,而是為了傳遞光芒。他們是邀請聖靈共舞的靈魂,影響力如同光影交錯,從上而下,直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然而,這並非意味著上帝不是全能的,而是祂選擇了與我們同工,讓我們成為祂國度的建設者。

當我們仰望星空,尋找真理的指引,我們發現聖經中從未有一處教導我們要建立屬人的王國。相反,耶穌來到世界,不是為了奪取權力,而是為了賜下愛和和平。他的國度不是建立在金錢和勢力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謙卑的靈魂之中。

七座山頭謬論

在職場中,我們或許無法成為權力核心的掌控者,但我們可以是在工作中活出基督樣式的光點。我們的使命不是要掌權,而是要以愛心、誠實和正直行事,讓我們的行為成為照亮黑暗世界的光。

聖經沒有呼召我們去追逐權力和地位,而是要我們跟隨耶穌的腳步,背起十字架,為了他人的需要而活。我們的目光不應定睛在世界的獎賞上,而是要專注於天上的賞賜。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曾試圖建立完美的人間天堂,如希特勒和毛澤東等。然而,這些試圖往往導致了人間悲劇的開端。相比之下,主耶穌基督在猶太人期待建立純淨地上國度的呼聲中,明確表示祂的使命不是在地上建立國度,而是建立靈魂的上帝國。這一點應該引起那些有錯誤地上國度觀和政治觀的信徒們的重視。即使在主耶穌昇天後,使徒們也沒有試圖建立最好的地上國度。這應該給我們提供深刻的反思,提醒我們不要偏離正確的道路。

七座山頭謬論 Play

延伸閲讀…

【職場七山論壇】黑暗權勢滲透七山頭職場基督徒要興起在 …

轉化七大山頭白崇亮談智庫軟實力

當我們專注於建立神的國度時,我們發現自己的生命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轉化和更新。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讓世界按照我們的意願轉動,而是要讓自己的

歷史的教訓與基督徒的挑戰

羅馬帝國的全國皆信主並未帶來長久的統一與繁榮,反而走向分裂與滅亡。這一歷史現象對當今的基督徒提出了挑戰:在追求理想國度的同時,我們如何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1. 國教化後的羅馬帝國並未因全國信主而實現長治久安,反而迅速分裂並最終滅亡於外邦人之手。
  2. 歷史上不乏假的基督徒,他們可能出於各種原因成為名義上的信徒,而非真正的跟隨者。
  3. 基督徒的好行為並不是我們區分真假基督徒的準則,因為即使在同一人身上,行為也可能隨著環境和心態的變化而變化。
  4. 耶穌曾警告我們,在人面前不認祂的,在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這提醒我們,評判一個人的信仰真實性需要慎之又慎。
  5. 加爾文在日內瓦的基督教治國實踐是歷史上的一個著名例子,但即便是如此虔誠並努力以聖經治國的領導人,也會因對聖經的不同解釋而產生問題。

這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有罪的人在解釋和應用聖經時可能會出錯。因此,我們需要謹慎地依據聖經的教導來治理國家,並保持開放的態度,允許不同的解釋和觀點存在。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單一解釋的錯誤而導致的災難性後果。

「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10:33)

七座山頭謬論

多種聲音,多種選擇,但真理只有一個。在信仰和政治的交錯中,歷史揭示了簡單的事實: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完全基於宗教經典建立完美體系。美國,號稱“我們信上帝”的國家,其政治歷程充滿了挑戰和變數。卡特總統,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曾在主日學任教,但在其任內,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與無神論的中國建立關係。這是他的決定,也是歷史的選擇。卡特的個人虔誠並未轉化為政治上的絕對權威或完美結果。同樣,道德爭議不斷的柯林頓總統卻能夠連任。這些例子清楚地表明,即便領導人擁有堅定的信仰,政治的複雜性和多變性依然存在。

美國的情況並非例外。歷史上,虔誠的領導人並未總能帶來理想的結果。而在現代,許多信徒關注地上國的同時,也容易陷入過度實現的末世觀,忽視了上帝國尚未全面實現的事實。信仰與政治的關係是複雜的,需要我們在現實中尋求平衡,而不能只依據經文或個人的虔誠來做出判斷。

在尋求地上國度的領導者時,我們必須保持現實的眼光

在我們尋求更好的地上國度領導者時,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要保持現實的眼光。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在這個有罪的世界,沒有任何人可以是完美無瑕的領導者。我們不能用純淨無誤的天上國度標準來期待或要求地上的領導者,因為這是不切實際的。相反,我們應該在現有的選擇中尋找相對較好的人選,即使用的是比較級而非絕對級的標準。

這並不是對上帝沒有信心,而是基於對上帝真理的正確理解。我們需要認知到,我們都是罪人,地上國度不可能達到純淨無誤的狀態,只有在主耶穌基督再來時,終極的天上國度才會實現。因此,當我們評價和選擇地上國度的領導者時,我們應該在他們的缺點與優點之間尋求平衡,尋找可能較好的人選,而不是追求那不可能達到的完美。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曾試圖建立完美的人間天堂,如希特勒和毛澤東等。然而,這些試圖往往導致了人間悲劇的開端。相比之下,主耶穌基督在猶太人期待建立純淨地上國度的呼聲中,明確表示祂的使命不是在地上建立國度,而是建立靈魂的上帝國。這一點應該引起那些有錯誤地上國度觀和政治觀的信徒們的重視。即使在主耶穌昇天後,使徒們也沒有試圖建立最好的地上國度。這應該給我們提供深刻的反思,提醒我們不要偏離正確的道路。

延伸閲讀…

駁斥跨教派靈恩運動之「轉化七大山頭」運動20170907 …

轉化七座山,不如先心意更新而變化

總之,基督徒應該關心地上國度的事務,但同時也要明白,我們的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
(來11:16)
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
(來13:14)
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
(路16:8)
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提前2:2)
在這個面向,筆者認為,會提出所謂轉化七個山頭的這些牧者,對於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其實是有誤解,甚至是嚴重錯解的。
「文化使命」真正的文化使命是歸正神學説的最符合整本聖經的真理教導。
「小小羊園地」中的文章『為什麼這時代需要歸正福音運動? 四)』中談到:
「歸正神學」又發展出一個很大的工作,就是「文化使命」,這是「歸正神學」最特別的地方。
「文化使命」的意義是什麼呢?也就是人的「文化」,有固定的目的在裡面。
「文化」的成就,是為了榮耀上帝,為了造就世界上的人。
所以,一個基督徒在文化界裡面,就應當讓上帝在文化界裡面居首位,在文化界裡面把上帝的榮耀彰顯出來。
廿世紀的初期,荷蘭有一個大神學家,也是大政治家。為什麼一個大神學家會作一個大政治家呢?因為這個人不單是對神的道非常清楚明白的人,更是照著《聖經》的原則用神的真理,來看世界的國度治理原則的人,這個人叫Abraham Kuyper。Kuyper的思想深奧,是全世界歸正神學家都要尊重的人之一。他説一句話:「沒有一寸的地方,耶穌基督沒有設立寶座在其上」。這句話很偉大,他的意思是,我們生命、我們生活、每一個範圍,都要讓基督居首位。基督在我生命裡面,沒有一寸,沒有寶座在其上。這種思想,也就表達了什麼是文化使命的思想。
如果是這樣的話,

將基督教的好東西帶進世俗文化,或是被世俗文化的壞東西污染了基督教?

在「將基督教的好東西帶進世俗文化,或是被世俗文化的壞東西污染了基督教?」一文中,作者對基督徒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深刻的警示。文章中提到,現今許多教會為了積極入世,融入現今的世俗文化,力求贏得未信者,然而,這種做法是否有將基督教的好東西帶給世界,亦或是被世俗文化的壞東西所污染?作者舉例指出,一些教會和基督徒在媒體上所呈現的形象,包括參與演藝界成為歌星、演唱具色情的歌曲、穿着性感的服裝以及表演具有性暗示的動作,並將這些行為美名為傳福音和贏得世界。然而,這種做法究竟是否符合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值得我們深思。

色情與暴力作品在傳福音中的應用

文章中還提到,雖然色情與暴力作品可以作為傳福音的工具,透過對內容的探討來傳達真理,但這並不意味著基督徒應該去創作這類作品來傳福音。上帝允許魔鬼行惡,以便達成他的美善目的,但這並不表示上帝也允許基督徒加入魔鬼的陣營。雖然大衞的姦淫殺人和亞伯拉罕的多妻可以作為教導真理的題材,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效法這些行為

台灣教會的挑戰與使命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台灣教會面臨許多挑戰。世俗主義的浪潮不斷沖刷著基督信仰的磐石,許多教會選擇了妥協,被世俗文化所污染。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現象,因為我們的使命並不是被動地應對潮流,而是要積極地以基督教的文化去影響世界。然而,現實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教會的軟弱和缺乏活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教會、牧師和信徒似乎對這種被世界污染的狀態感到滿意。他們認為這是在履行所謂的“文化使命”和“傳福音”。這種觀唸的偏差,讓我們必須重申聖經的教導:“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2)。與此同時,保羅也告訴我們要“進入世界”,但這並不是要我們同流合污,而是為了“救些人”(哥林多前書9:22)。因此,我們不僅要理解經文的全面性,更要具備辨別是非的智慧,知道何為我們所當接納,何為我們所當拒絕。

以史為鑒,台灣教會的使命與挑戰

在歷史的長河中,以色列民族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教訓。當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時,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惡劣的環境,即“迦南七族”。這些民族的信仰和道德觀念與耶和華的律法完全背離。然而,以色列人並不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文化,而是有選擇地吸收和改造。

同樣,台灣教會 today也必須面對“七領域”的挑戰,這些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教育、媒體、娛樂、法律和家庭。我們要做的不是被這些文化所同化,而是要發揮基督教的影響力,引導這些領域走向光明。這是一個艱難但卻是我們不可迴避的使命。

文章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