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漢族民居三合院
特色 | 組成結構 |
---|---|
中庭朝向 | 左右廂房、正房圍繞形成「ㄇ」字形 |
等級分配 | 依照左尊右卑、內尊外卑原則 |
建築高度 | 隨正廳、廂房依次下降 |
合院的空間配置


空間 | 功能 | 位置 |
---|---|---|
正廳 | 神明廳、接待賓客 | 正中央 |
左右廂房 | 卧房 | 正廳左右兩側 |
廚房 | 炊事 | 正廳後側邊間 |
過水廊 | 房間串聯 | 廂房與正廳之間 |
子孫巷 | 通往房間 | 正身與廂房之間 |
合院的建築材料
材料種類 | 優點 | 缺點 |
---|---|---|
編竹夾泥牆 | 生長快速、種類多 | 怕淹水 |
土埆牆 | 冬暖夏涼 | 怕淹水 |
石頭 | 堅固耐用 | 成本高昂 |
木頭 | 優雅美觀 | 容易腐爛 |
合院的台基與屋頂
建築部件 | 功能 | 特點 |
---|---|---|
台基 | 基座、防震 | 依據地位決定高度 |
硬山式屋頂 | 常見形式 | 山牆密接屋頂 |
懸山式屋頂 | 房屋伸出山牆 | 屋頂突出山牆外 |
燕尾脊 | 向上揚起分岔 | 象徵勢力地位 |
馬背脊 | 鼓狀突起造型 | 依五行生剋原則選擇 |
合院的裝飾物
部件 | 位置 | 意義 |
---|---|---|
鏤空花磚 | 正脊 | 裝飾美觀 |
彩瓷 | 正脊 | 裝飾美觀 |
風獅爺 | 沿海屋脊 | 鎮風、避邪 |
瓶、缽、罐 | 沿海屋脊 | 鎮風、避邪 |
三合院:台灣傳統建築的縮影
起源與構造
三合院又稱「四合院」,是台灣傳統民居建築的代表形式,形成於清代。其構造特徵為由正廳、左右護龍和圍牆組成,呈口字型或ㄇ字型排列,圍繞中央庭院而建。正廳為家族主要議事、祭祀和社交場所,左右護龍則作為卧室、廚房等起居空間使用。
名稱由來
三合院的名稱來源於建築物的平面格局,其三個主要單元(正廳、左右護龍)相互連接,形成一個三合形。
主要類型
三合院依其規模和功能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特徵 |
---|---|
小三合院 | 僅有正廳和左右護龍,沒有圍牆 |
中三合院 | 有圍牆和廂房 |
大三合院 | 規模較大,包括正廳、左右護龍、前後埕、門樓和圍牆 |
建築特色
三合院的建築特色展現在其屋頂、牆壁和門窗上:
- 屋頂:多採用歇山屋頂或燕尾脊,屋簷設有斗拱和雕刻裝飾。
- 牆壁:採用磚石或木板建造,牆面常有灰泥粉刷或彩繪裝飾。
- 門窗:門窗造型多樣,有圓拱形、方形或菱形,窗户 thường 有花格或雕刻裝飾。
文化意涵
三合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代表著家族團聚、倫理規範和傳統文化。正廳是家族權威的象徵,祭祀祖先和舉行重要儀式的地點。護龍則代表祖先分枝延續,體現了宗法制度的影響。
保護與修復
隨著都市發展和社會變遷,許多三合院面臨拆除或改造的命運。近年來,政府和民間團體積極推動三合院的保護與修復,將其作為文化資產保存並適應現代使用。
知名三合院
台灣各地有許多保存完好的三合院,其中一些已成為知名旅遊景點和文史古蹟,例如:
延伸閲讀…
三合院
台灣建築物介紹─講師:曾豐玲
- 林安泰古厝(台北市)
- 霧峯林家宮保第(台中市)
- 鹿港民俗村(彰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