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看多董氏針灸穴位詳細講解請關注我,如果此文您和您身邊朋友有幫助,請大家轉發分享你朋友,讓多人知道;2、如果您或者您朋友想學習董氏針灸核心秘訣,明白董氏針灸精髓,做到運用,自己配穴,請私信我,教你怎樣學董氏針灸。
我是董氏針灸段醫生,我們下期見!!大家,到了我們董氏針灸課堂時間,今天我們講解穴位是【天皇穴】【地皇穴】【人皇穴】2019/5/23穴位:脛骨之內側前緣,即內踝骨上緣三寸五分處。
即三交穴上五分處稱下三皇,《皇》主皇帝,為領袖,是指穴位重要性、權威性;皇帝坐鎮北方,北方水,水腎,故此穴主治一切腎臟有關病症,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及胃食道病症。
什麼三皇穴可以治療水腫呢?我們知道,五行剋理論,水腫病因是因為土不能治水,倪海廈老師這樣比喻水腫:這好像我們去蓋堤防,去蓋水壩,堤防水壩相當於是脾臟功能,因為土能夠制水,我們土建立起來後,水會歸位。


(二)下三皇董氏針灸中補腎要穴,配上三黃下,可調補元氣,增強體質。
(三)美容針灸,上三黃配下三皇,駟馬穴、靈骨穴,並配合臉部美容有效果。
水腫?要試試這3個”水“穴及三皇穴!經典針灸有多,今天告訴你答案。
今天單位那個美女同事來找來,想針灸了,因為她一到盛夏會全身水腫,3年多治療,現在水腫症狀以前要多了,她話説,之前穿衣服是XL號,現在M號能穿上了。
這個美女同事水腫病因肺脾,所以之前扎是三皇穴,這次參考倪海廈老師——孫培榮、周左宇經驗,能夠治療水腫並且帶“水”字穴位上——水分、水道、水泉,加上治療水腫終極武器——三皇穴,這樣組合威力夠了吧?她病中藥之外,針灸是起了作用,其中,常用到三皇穴,今天大家詳説説這個案例,你明白針灸是如何治療水腫了。
三皇穴是倪海廈老師傳授治療水腫穴位,所謂三皇穴,指是天地人”三皇“。
三皇穴全部脾經上,即天皇穴(陰陵泉)、地皇穴(地機)、人皇(三陰交)穴合稱三皇穴或下三皇。
什麼三皇穴可以治療水腫呢?我們知道,五行剋理論,水腫病因是因為土不能治水,倪海廈老師這樣比喻水腫:這好像我們去蓋堤防,去蓋水壩,堤防水壩相當於是脾臟功能,因為土能夠制水,我們土建立起來後,水會歸位。
所以我們脾臟強起來,水會跑。
道理這裏,所以治療水腫,土。
如果治療水腫時不“土”話,水腫退了會再回來,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人水腫會去吃西藥利尿劑,水排掉,但是第2天水回來了。
原因因為利尿劑沒有強土功能,所以中醫治療水腫是站系統論角度考慮,而不是見水去利水。
從另外角度來説,三皇穴因為可以脾,所以它可以補腎,如果碰到腎虛患者,可以三皇穴上進行治療。
水分穴水道穴腹部,倪海廈師説,我們正常人喝多水會進入小腸,原因我們喝進去水水分穴位置氣化掉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人體五臟六腑運行具有連動性,《黃帝內經》所列12時辰經絡運行理論中,每個時段保健腸胃有其意義和關聯,例如凌晨1點3點時走肝經,適合肝臟代謝人體包括腸胃道毒素;凌晨3點5點寅時,主掌肺經因大腸相表裡,熬夜不僅傷肺,會導致消化系統功能受損。


延伸閱讀…
上三黃[註]配下三皇、駟馬穴、靈骨穴,並配合臉部董氏穴位如水金、水通,刺激臉部血液循環,採長期保養,臉部美容有效果。
下三皇常三針成直式倒馬針法,通理全身及三焦,可作保養、保健針法。
紮上三、下三皇、鼠蹊穴、三重,配合尾椎放血。
上三黃、下三皇、鼠蹊、婦科、耳穴內分泌、腎點、睪丸點,配合尾椎放血及練氣功。
現代人腸胃道三天兩頭鬧脾氣,出現、腹瀉、胃酸過多、胃炎症狀,擺脱,許多人藉著穴位按摩保健腸胃道,但中醫師提醒保健胃腸要時,把握早上5點9點腸胃經運行時段,還要延長11時脾經當令時,按摩「下三皇」穴位,增強消化和運化功能,提升保胃顧腸效能。
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飲食規律,常有消化不良、胃酸過多腸胃道疾病,若要按摩保健,可選擇腸胃脾經運行早上,效果更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人體五臟六腑運行具有連動性,《黃帝內經》所列12時辰經絡運行理論中,每個時段保健腸胃有其意義和關聯,例如凌晨1點3點時走肝經,適合肝臟代謝人體包括腸胃道毒素;凌晨3點5點寅時,主掌肺經因大腸相表裡,熬夜不僅傷肺,會導致消化系統功能受損。
延伸閱讀…
不過,較直接影響胃腸道功能時辰是早晨5點11點之間。
清晨5點7點卯時,大腸經主管全身氣血流動身體循環,建議此時晨起喝杯温開水,有利於養成排習慣,且腸道中廢物排出體外,減少發炎因子。
79點辰時,不只是需補充食物陰陽轉化之際,胃經當令時,磨化能力,此時養生方法是吃飯。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早餐是大腦和身體活動能量源,是保健腸胃營養素,若不吃早餐,胃中沒有食糜充填,胃長時間處於饑餓狀態,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侵蝕周圍組織,於是造成胃炎、胃潰瘍疾病,另外會造成胃結腸反射作用失調,進而導致。
至於9點11點巳時,改為主管運化脾經當令,可胃腸消化吸收營養和水分運送到全身,保健腸胃,有補氣益血、清除痰、幫助女性調經止帶作用。
養生風氣盛行,許多人按摩或敷穴位刺激氣血循環,預防和緩解腸胃道,不過於足三里穴之外,周宗翰中醫師表示,每天早上按摩董氏奇穴「下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敷壓「五柱穴」(包括巨闕、中脘、下腕、左梁門、右梁門),能經絡氣機,提升保健腸胃道效果,避免胃酸逆流胃脹氣腸胃症狀。
天皇:位置小腿內側、脾經陰陵泉下1.5寸,又名「腎關」,保健腸胃效用勝陰陵泉穴。
人皇:脛骨之內側前緣,內踝骨上緣3.5寸處,於脾三陰交位置。
地皇:內踝骨上緣上7.5寸處,是穴天皇地皇中點。
中脘:位於臍上4寸,胸骨及劍肚臍線之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