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元元年(384年),慕容垂稱燕王,建立後燕。他封擁戴有功的丁零部落首領翟斌之弟翟檀為「柱國大將軍」。然而,翟氏兄弟後來叛變並被處決,結束了他們的任命。
不過,北魏神䴥四年(431年)太武帝復制了「柱國大將軍」的職位,並賦予太尉長孫嵩。不久後,這一職位又被取消了。又在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孝莊帝因為權臣爾朱榮的功績,封他為「柱國大將軍」,並在官員中位居於丞相之上。爾朱榮後來出任大丞相和天柱大將軍。然而,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被殺,這一職位就此廢止。


「上柱國」一詞最初的意思是指從春秋時期開始作為軍事統帥的高級官員,後來也引申為功績卓越的榮譽稱號。戰國時期,楚國和趙國設置了這一職位,地位高於相國(或令尹),實屬崇高。原本是保衞國都的官職,「柱國」的原義即國都的意思。在《戰國策·齊策三》中記載道:“安邑者,魏之柱國也;晉陽者,趙之柱國也;”
遼金歷史上的重要官職:柱國大將軍與上柱國
在遼金歷史上的政治與軍事職位中,柱國大將軍與上柱國是兩個具有重要地位的頭銜。這兩個職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制度,但在歷史上它們的含義和地位有所發展變化。在此,我們將簡要介紹這兩個職位在遼金時期的作用和影響。
柱國大將軍
柱國大將軍一職在北魏時期復置,由太武帝授予太尉長孫嵩。這個職位的設立最初是為了統領軍隊,保衞國都。在北魏、西魏時期,柱國大將軍成為統領府兵的將領之一。北魏孝莊帝時期,權臣爾朱榮因擁立有功,被封為柱國大將軍,地位在丞相之上。爾朱榮被殺後,這一職位一度被廢除。
上柱國
上柱國職位的原義是指軍事武裝的高級統帥,也是功勳的榮譽稱號。戰國時期,楚國、趙國設有上柱國,地位在相國之下,相當尊貴。上柱國的職位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取消,直至南北朝時期,上柱國又開始被授予有軍功的將軍。例如,北魏孝莊帝因朱爾榮有翊戴之功,封其為上柱國將軍。西魏文帝則因宇文泰有建立中興之功,封其為上柱國。值得注意的是,宇文泰被封為“八柱國”之首,地位極高。
演變
進入隋唐時期,上柱國的職位逐漸失去實權,變為皇帝賞賜有功之臣的榮譽地位,類似於今天的“一等功”、“二等功”。上柱國的稱號不再代表實際的軍事或政治權力,而更多地是一種榮譽的象徵。
總結
柱國大將軍與上柱國在遼金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從最初具有實際軍事指揮權的職位,逐漸演變為象徵性的大將軍和功勳稱號。今天,我們通過歷史文獻可以瞭解到這些古代官職的變化和影響,它們是古代政治和軍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柱,作為古代建築的重要元素,承載著許多歷史故事和文化的記憶。在世界各地的古跡中,上柱常常成為人們仰望的象徵之一。這些巨大的石柱傳承著遠古智慧和建築技藝,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上柱是一種高度耐人尋味的建築結構,它不僅可以起到支撐和分散力量的作用,更是一種結合藝術和工程的完美表現。在古代,人們用各種方式為上柱增添美感,如雕刻精美的圖案和文字,以及使用豐富的顏色和材料。這些裝飾使得上柱成為建築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上柱的意義
上柱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在古埃及,上柱象徵著太陽神拉的權力和統治。而在中國古代的宮殿和寺廟中,上柱則被視為一種神聖的存在,象徵著帝王的威儀和國家的穩定。無論在哪個文化中,上柱都被視為一種象徵力量和尊嚴的建築元素。
上柱的設計與製造
設計和製造上柱需要精湛的技術和細膩的藝術指導。從選擇適當的材料到雕刻精確的紋飾,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的操作。在古代,上柱的製作往往是由具有專業技能的工匠來完成的。他們傳承著家族的技藝,世代相傳,將智慧匯聚在這些石柱之上。
為了保護上柱的完整性和長久的保存,古代建築師和工匠採取了多種措施。他們利用各種材料進行防水和防腐處理,同時建造堅固的支撐結構,以減少外力的影響。這些措施確保了上柱的穩定性和耐久性。
上柱的遺產
上柱作為古代文化的見證,承載著無窮的價值和意義。它們不僅是建築中的一部分,更是藝術和工程的結晶。上柱所展現出的雕刻細節和結構設計,讓我們能夠窺探古代人類的生活和信仰。
即使時光流轉,上柱依舊矗立在不同的地方,讓我們能夠回望歷史,領略古代文明的輝煌。每一根上柱都是一個故事的開端,它們與我們的文化和記憶緊密相連。保護和維護這些上柱,就是保護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延伸閲讀…
柱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