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這件小事
每次說到下山,總會想起小時候跟阿公去爬山的回憶。那時候覺得上山容易下山難,特別是走到一半腳開始發抖的時候,真的會很想直接滾下去(笑)。不過現在長大了才懂,下山其實是門學問,不只是把腳往低處放那麼簡單。
下山小技巧 | 注意事項 |
---|---|
步伐要穩 | 不要急著衝,腳掌要整個踩穩 |
膝蓋微彎 | 減少關節衝擊,保護膝蓋 |
善用登山杖 | 分散身體重量,保持平衡 |
休息要勤 | 每30分鐘停一下,補充水分 |
記得有次在陽明山遇到午後雷陣雨,石板路變得超滑,那時候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步步驚心」。阿公教我要像螃蟹一樣橫著走,腳底要整個貼住地面,結果我們就這樣慢慢「橫行」下山,到家都天黑了。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好笑,但這種經驗真的會記一輩子。
說到下山,不得不提那些專業的登山客。他們總說「上山靠體力,下山靠技術」,真的是這樣。看他們用之字形走法,或是懂得在陡坡找踏點,就知道這都是經驗累積來的。像我們這種偶爾爬爬郊山的,還是乖乖走步道比較安全啦。
最近很紅的那部日劇《下山飯》,雖然我還沒看,但聽朋友說劇情跟登山有關。好像是在講一群人下山後去吃飯發生的故事?這種題材還蠻特別的,畢竟通常大家都只關注上山過程,很少人會特別拍下山的部份。不過說真的,有時候下山後那頓飯真的特別香,可能是因為累了一整天,連便利商店的飯糰都覺得是米其林等級(笑)。
登山新手該如何安全下山?這些技巧一定要學
最近越來越多人愛上登山運動,但你知道嗎?下山其實比上山更容易發生意外!特別是對剛接觸登山的新手來說,掌握正確的下山技巧真的超級重要。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小撇步,讓大家都能平安回家。
首先要注意的是步伐控制,千萬別因為累了就急著衝下山。建議採用「之字形」走法,腳步要穩、膝蓋微彎,這樣可以減輕膝蓋負擔。記得要穿抓地力好的登山鞋,如果是濕滑的路面更要小心。很多山友都會忽略一個重點:下山時背包重量要調整到偏上位置,這樣重心才不會往前傾導致跌倒。
常見錯誤 | 正確做法 |
---|---|
直線快速下山 | 採用之字形步伐 |
身體後仰煞車 | 保持重心微微前傾 |
腳跟先著地 | 全腳掌平穩著地 |
單手扶樹幹 | 雙手隨時準備平衡 |
另外,登山杖在下山時真的幫很大!建議調整到比上山時短5-10公分,這樣支撐力才夠。遇到碎石坡或泥濘路段,可以側身慢慢下,必要時甚至可以用坐姿下降。記得要隨時注意天色變化,台灣山區午後容易起霧或下雨,最好在下午3點前就開始下山準備。
水分的補充也很關鍵,別以為下山就不用喝水了!建議每20-30分鐘就小口補充水分,可以準備些鹽糖或運動飲料粉預防抽筋。如果發現膝蓋已經開始痠痛,不妨找個平坦處休息10分鐘,做些簡單的伸展動作。記得要把手機和行動電源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台灣大部分山區都收得到訊號,遇到緊急狀況才能及時求救。
為什麼台灣人最愛在傍晚時分下山?在地人告訴你
每次去爬山,總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下午4、5點開始,山徑上的人潮突然變多,大家都趕著在這個時間下山。其實這背後有好多台灣人才懂的默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黃昏下山學問」!
首先最實際的就是天氣問題啦!台灣夏天太陽超毒辣,中午爬山根本是自虐行為。到了傍晚氣溫降下來,微風吹來超舒服,這時候下山剛剛好。而且啊,山區午後容易起霧或下雨,早點下山才不會遇到危險。在地人都知道要抓「黃金兩小時」,就是下午4點到6點這段最適合下山的時間。
時段 | 優點 | 缺點 |
---|---|---|
正午 | 視線好 | 太熱、易中暑 |
傍晚 | 涼爽、風景美 | 天色漸暗要帶燈 |
夜晚 | 人少安靜 | 危險性高、視線差 |
再來就是台灣人超重視的「看夕陽」文化!很多登山步道都有絕佳觀景點,像陽明山的擎天崗、合歡山的武嶺,傍晚時分可以看到超美的日落雲海。大家算準時間下山,剛好能邊走邊欣賞這限定美景,順便拍幾張IG美照。這種「儀式感」可是台灣登山客的小確幸呢!
最後不得不提台灣人的「晚餐魂」~很多山友都是約早上爬山,下午下山後直接殺去熱炒店或夜市。你知道的,運動完吃東西特別香!傍晚5、6點下山,7點就能坐在餐廳裡大快朵頤,這種安排簡直完美。而且這時候下山還避開了塞車高峰,回家路上也不會太累,完全就是在地人才懂的智慧行程啊!
下山時膝蓋痛到爆?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
每次爬山下山後膝蓋痛到不行,連走路都像在踩針氈?這其實是很多山友的共同困擾啦!特別是像陽明山或合歡山這種坡度較陡的路線,膝蓋承受的壓力可是上山時的3倍以上。不過別擔心,物理治療師分享的這3招真的超實用,我自己試過後差超多!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調整下山姿勢。很多人習慣直接腳跟先著地,這樣衝擊力全吃在膝蓋上。正確做法是稍微彎曲膝蓋,用前腳掌先著地,像貓咪走路一樣輕柔。可以想像自己是在溜滑梯,讓身體順著坡度自然下降,不要硬撐。
錯誤姿勢 | 正確姿勢 |
---|---|
腳跟先著地 | 前腳掌先著地 |
膝蓋打直 | 膝蓋微彎 |
身體後仰 | 身體略前傾 |
第二招是善用登山杖。很多人以為登山杖只是上山用,其實下山時更重要!建議調整到比上山時短5-10公分,這樣才能有效分擔膝蓋壓力。記得要左右交替使用,不要只靠單邊支撐,不然反而會造成身體不平衡。
最後是下山後的保養。如果已經覺得膝蓋不舒服,可以馬上做這個動作:找個台階或椅子,腳尖輕輕點地,然後慢慢把膝蓋伸直再彎曲,重複10-15次。這個動作可以幫助膝蓋周圍的肌肉放鬆,促進關節液循環。記得要在無痛的範圍內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