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列表是自1955年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中,獲得上軍銜、警銜人員名單,共272位上(273人次)。
2019年中央軍委發布《關於先行調整軍級以上軍官軍銜晉升有關政策通知》,上是前三位職務級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正戰區職唯一編制軍銜。
正戰區職領65歲或任正戰區職8年而不能晉升者退役。
洪學智於1955年、1988年兩度授予上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上軍銜標誌三顆星徽,故人稱為「六星上」。
[50]
解放軍歷史上,出現過兩對「父子上」,:張震、張海陽父子;張宗遜、張又俠父子。
[51]
1988年,實行新軍銜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52]規定大軍區級正職職務級編制軍銜上將,基準軍銜中,1993年部分資深軍區職領授予了上軍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通稱十大將軍),依序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5年授予將軍銜給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作出貢獻十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
同時授予有十名元帥。
1955年9月27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決議。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授予10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
軍銜冠詞規定,十名大將中,七人,海軍(蕭勁光)一人,公安軍大(羅瑞卿)一人,裝甲兵(許光達)一人。
1957年公安軍撤銷後,大將八人,海軍一人,裝甲兵一人。
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設有空軍大將軍銜,但無人獲空軍大將軍銜。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授予1048人軍銜,包含元帥10名、10名、上55名、中175名、798名,1964年,補授和提升了566名將官,共計1614名開國將帥。
其中,僅湖北紅安、安徽金寨、江西興國、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河南新縣、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瀏陽十個縣產生了451名開國將軍,佔總數28%,由此民間喻為“將軍縣”。
這些誕生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紅色土地,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人民軍隊發源地,書寫了無數可歌可泣英雄故事,點燃了革命星星之火,鐫刻了中華民族精神坐標。
“滾滾長江水,巍巍大別山﹔哺一代英才,育虎膽軍﹔破家幹革命,毀身紓國。


中國成立後,黨中央“紅”命名,改黃安紅安,褒獎這座英雄縣城。
這片熱土上,後走出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領導人,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3支紅軍主力,孕育出200多名將軍,徐向前親筆題寫“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其中1955—1964年授銜有61名,居全國縣城首,紅安成為當之無愧“第一將軍縣”。
來紅安縣開國領中許多是黨史軍史上赫赫有名戰將,有少年得志陳錫聯上、“旋風將軍”韓先楚上,有上甘嶺戰役功臣秦基偉中(1988年授予上軍銜)、“二野朱可夫”王山中將,有短臂將軍羅應懷。
安徽省金寨是全國第二將軍縣。
革命戰爭時期,金寨10萬英雄兒女後參軍,絕大多數血灑疆場、國捐軀。
金寨縣共有59位開國將軍,其中1位上,8位中,50位少,包括全軍唯一兩授上軍銜洪學智,正兵團級堅決請求讓銜徐立清中,中原突圍、屢建皮定中,毛澤東稱“遊擊專家”林維先中。
金寨開國將軍全部榮獲八一勛章、獨立勛章、解放勛章,有6位將軍同時獲得三枚一級勛章。
江西興國,是全國蘇區模範縣、紅軍縣、烈士縣。
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達9.3萬餘人,國捐軀達5萬多人,長徵路上每一公裡有一名興國籍將士倒下。
血火考驗中,孕育了54位開國將軍,不僅有開國上、“華夏名”陳奇涵,有首批入、全程參戰志願軍“十大虎”之一温玉成,唯一參加過陸海空三大軍種曾克林,。
毛澤東稱贊興國人民創造了“第一等工作”,並親筆書寫了“模範興國”獎旗。
湖南平江,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發生秋收起義、平江起義革命事件,現登記冊革命烈士達2.1萬人,佔湖南省烈士總數五分之一,走出了張震、蘇振華、傅秋濤、鐘期光52名開國將軍,其中上4名,中10名,38名。
江西吉安,是井岡山革命地組成部分,第一、第二次反“圍剿”主戰場。
這塊共產黨人精神沃土上,孕育了曾山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餘秋裡、梁興初、肖望東46位開國將軍,其中中13名,33名。
是吉安縣官田鄉走出四位開國將軍,有三位同屬舉州自然村,人們稱“一村三領,隔潭四將軍”。
江西,是湘贛革命地湘贛省委駐地,是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所在地。
這裡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秋溪黨支部,建立了井岡山第二個軍事地,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
走出了41位開國將軍,其中王恩茂和張國華,他們倆一個鎮守新疆,一個鎮守西藏,堪稱中國戍邊名。
此外,還是井岡山第一位女紅軍賀子珍家鄉。
河南新縣,地處鄂豫兩省邊陲,有著革命履歷,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地。
這片“抓一把泥土能擠出血”土地上,誕生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37位叱吒風雲開國將軍,泗店鄉一個鄉走出9位將軍,而箭廠河鄉肖灣村一個自然村有4位將軍。
湖北大悟,革命紅旗倒、組織活動、武裝鬥爭而享譽全國,28萬人縣域後有16萬人參加革命,7萬人捐軀,可謂“山山埋忠骨,嶺嶺豐碑”。
紅色大悟培育了37位開國將軍,紅軍雪中送炭“虎軍”徐海東大、“中國航母父”劉華清海軍(1988年授予上軍銜)、一個團制衡敵人13個團兵力“不世”程世才中,有“黑虎軍”聶鳳智、“鐵匠將軍”周志堅是大悟人。
安徽六安,即現在六安市金安區和裕安區。
作為六霍起義——繼黃麻、立夏節兩大起義後鄂豫皖邊區規模武裝起義發源地,走出了四軍抗日名將梁學、“旋風縱隊”主力師長徐國夫34位開國將軍。
現裕安區內獨山鎮,因為誕生了16位開國將軍,是我國獨一無二一處英雄小鎮。
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鎮十六將,山。
湖南瀏陽,與平江縣南北毗連,有著紅色底藴。
秋收起義部隊瀏陽文家市會師,“農村包圍城市”自此一語定乾坤,奠定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光輝起點。
盡管瀏陽走出開國將軍總數(共30位)不及其他九縣,但走出了王震、宋任、楊勇5名上,還走出了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譜寫了“敢人、自強不息”瀏陽精神。
從行政區劃,十大將軍縣裡,有3個隸屬湖北,2個隸屬江西,2個隸屬安徽,2個隸屬湖南,1個隸屬河南。
事實上,從地域分佈看出,十大將軍縣基本處於井岡山、大別山一帶兩大老區,“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探索形成中,工農武裝割據建設發展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星火燎原中,一大批將才在血火鬥爭中成長,成為打下紅色江山、建立紅色政權中堅力量。
“滾滾長江水,巍巍大別山﹔哺一代英才,育虎膽軍﹔破家幹革命,毀身紓國。
”十大將軍縣中,紅安、金寨、大悟、新縣、六安同屬山區。
大別山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基地,是人民軍隊發源地,是黨探索局部執政實踐地,是四方面軍地。
早在共產黨初創時期,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武漢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説和革命思想,因此,鄂豫皖一帶有農民運動基礎。
早期建立農民革命武裝實踐中,當地農民協會組織了“敢死隊”“炮隊”農民武裝,新縣六鄉炮隊隊長後來開國上許世友。
這些農民革命武裝既是黃麻起義骨幹力量,是後來鄂豫皖邊區紅四方面軍形成和發展主要基礎之一。
1927年11月,鄂豫皖三省黨組織堅決貫徹八七會議精神,舉行黃麻起義,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起義軍攻克縣城後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建立了鄂豫邊地。
“小小黃安,人人漢。
銅鑼一響,四十八萬。
男將打仗,女送飯。
”這首在山區流傳甚民謠展現了當年人民羣眾革命熱情,自此黃安紅旗倒,武裝鬥爭未間斷,14萬黃安英雄兒女革命獻出寶貴生命,並紅色基因更名為“紅安”。
無獨有偶,血火歲月中,10萬人新縣,獻出了5.5萬兒女生命,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紅軍,直到現在,新縣有兩個鄉恢復到大革命前人口。
紅安、新縣將軍無一例外地受黃麻起義影響而參加紅軍隊伍,可以説,是革命烽火狼煙淬煉了其意志、鑄就了其品格,他們成長高級領奠定了基礎。
1929年5月,山區第二次大規模武裝起義——商南起義爆發,稱立夏節起義,建立了三十二師,隨後依託起義成果迅速擴大赤區,建立豫東南革命地。
立夏節起義後,僅安徽金寨南溪鎮附近有2000多人參加紅軍。
隨後金寨境內成立了以紅三十二師代表11支成建制紅軍主力部隊,紅四方面軍誕生打下基礎。
1930年,中共六安中心縣委領導六安、霍山地農民發動了六霍起義,即山第三次大規模武裝起義,建立了三十三師,開闢了皖西革命地。
大別山三大起義,建立了革命武裝,奠定了鄂豫皖革命地雛形,孕育了紅軍隊伍和革命火種,中國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山區金寨、新縣、大悟是國民黨政府加強鄂豫皖邊界地區反動統治而新增設縣份。
蔣介石希望“增設縣治、分而治之”。
然而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反抗,新增3縣不僅沒有發揮作用,反而後來成了赫赫有名紅色軍縣。
安徽以前沒有金寨縣,隻有一個名叫金家寨小鎮,但革命運動轟轟烈烈。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30萬重兵對鄂豫皖地發動第四次“圍剿”,激勵部下公開許諾,誰部隊攻下金家寨,誰名字命名設立一個縣。
,衞立煌部進佔金家寨,蔣介石兑現承諾,金家寨中心,將安徽六安、霍山、霍邱及河南、商城縣交界地帶,各劃出一部分設一縣,命名為“立煌縣”。
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山,第3縱隊8旅解放了立煌縣城,組建縣委、縣民主政府決定立煌縣更名為金寨縣。
衞立煌部佔領金家寨後,國民黨“圍剿”軍中路軍劉峙部佔領河南光山縣南部重鎮、鄂豫皖蘇區首府新集。
蔣介石將河南省光山和湖北麻城、黃安縣交界地帶,各劃出一部分增設一個縣,並以劉峙字取名為“扶縣”。
1947年8月,劉鄧大軍6縱擊敗了盤踞扶縣境內國民黨軍和地方反動武裝,人民提出換縣名,有人提議叫“伯承縣”,劉伯承表示,“我們革命勝利是人民勝利,無產階級勝利,共產黨勝利,是集體創作,絕不是某一個人和某些人功績。
個人名字命名,沒有任何處。
”後考慮,縣政府駐地新集鎮,此為一“”﹔人民當家作主,開始了生活,此為二“”。
於是,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扶縣正式更名新縣,並沿用至今。
1933年1月,蔣介石下令將湖北省孝感、黃安、黃陂及河南省羅山、信陽縣交界地帶,各劃出一部分增設一個縣,並以當地禮山名命名為“禮山縣”。
現裕安區內獨山鎮,因為誕生了16位開國將軍,是我國獨一無二一處英雄小鎮。


延伸閱讀…
禮山縣雖然像立煌縣、扶縣國民黨領名字命名,但是國民黨政府加強反動統治而起縣名,沿用。
195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批准,借紅色地大悟山名,將禮山縣改名為大悟縣,表彰大悟人民為革命所作出卓越貢獻。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授予1048人軍銜,包含元帥10名、10名、上55名、中175名、798名,1964年,補授和提升了566名將官,共計1614名開國將帥。
其中,僅湖北紅安、安徽金寨、江西興國、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河南新縣、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瀏陽十個縣產生了451名開國將軍,佔總數28%,由此民間喻為“將軍縣”。
這些誕生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紅色土地,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人民軍隊發源地,書寫了無數可歌可泣英雄故事,點燃了革命星星之火,鐫刻了中華民族精神座標。
湖北紅安,原名黃安,黃麻起義即源於此。
中國成立後,黨中央“紅”命名,改黃安紅安,褒獎這座英雄縣城。
這片熱土上,後走出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領導人,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3支紅軍主力,孕育出200多名將軍,徐向前親筆題寫“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其中1955—1964年授銜有61名,居全國縣城首,紅安成為當之無愧“第一將軍縣”。
來紅安縣開國領中許多是黨史軍史上赫赫有名戰將,有少年得志陳錫聯上、“旋風將軍”韓先楚上,有上甘嶺戰役功臣秦基偉中(1988年授予上軍銜)、“二野朱可夫”王山中將,有短臂將軍羅應懷。
安徽省金寨是全國第二將軍縣。
革命戰爭時期,金寨10萬英雄兒女後參軍,絕大多數血灑疆場、國捐軀。
金寨縣共有59位開國將軍,其中1位上,8位中,50位少,包括全軍唯一兩授上軍銜洪學智,正兵團級堅決請求讓銜徐立清中,中原突圍、屢建皮定中,毛澤東稱“遊擊專家”林維先中。
金寨開國將軍全部榮獲八一勳章、獨立勳章、解放勳章,有6位將軍同時獲得三枚一級勳章。
江西興國,是全國蘇區模範縣、紅軍縣、烈士縣。
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達9.3萬餘人,國捐軀達5萬多人,長徵路上每一公里有一名興國籍將士倒下。
血火考驗中,孕育了54位開國將軍,不僅有開國上、“華夏名”陳奇涵,有首批入、全程參戰志願軍“十大虎”之一温玉成,唯一參加過陸海空三大軍種曾克林,。
毛澤東稱讚興國人民創造了“第一等工作”,並親筆書寫了“模範興國”獎旗。
湖南平江,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發生秋收起義、平江起義革命事件,現登記冊革命烈士達2.1萬人,佔湖南省烈士總數五分之一,走出了張震、蘇振華、傅秋濤、鍾期光52名開國將軍,其中上4名,中10名,38名。
江西吉安,是井岡山革命地組成部分,第一、第二次反“圍剿”主戰場。
這塊共產黨人精神沃土上,孕育了曾山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餘秋裏、梁興初、肖望東46位開國將軍,其中中13名,33名。
是吉安縣官田鄉走出四位開國將軍,有三位同屬舉州自然村,人們稱“一村三領,隔潭四將軍”。
江西,是湘贛革命地湘贛省委駐地,是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所在地。
這裏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秋溪黨支部,建立了井岡山第二個軍事地,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
走出了41位開國將軍,其中王恩茂和張國華,他們倆一個鎮守新疆,一個鎮守西藏,堪稱中國戍邊名。
此外,還是井岡山第一位女紅軍賀子珍家鄉。
河南新縣,地處鄂豫兩省邊陲,有着革命履歷,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地。
這片“抓一把泥土能擠出血”土地上,誕生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37位叱吒風雲開國將軍,泗店鄉一個鄉走出9位將軍,而箭廠河鄉肖灣村一個自然村有4位將軍。
湖北大悟,革命紅旗倒、組織活動、武裝鬥爭而享譽全國,28萬人縣域後有16萬人參加革命,7萬人捐軀,可謂“山山埋忠骨,嶺嶺豐碑”。
紅色大悟培育了37位開國將軍,紅軍雪中送炭“虎軍”徐海東大、“中國航母父”劉華清海軍(1988年授予上軍銜)、一個團制衡敵人13個團兵力“不世”程世才中,有“黑虎軍”聶鳳智、“鐵匠將軍”周志堅是大悟人。
安徽六安,即現在六安市金安區和裕安區。
作為六霍起義——繼黃麻、立夏節兩大起義後鄂豫皖邊區規模武裝起義發源地,走出了四軍抗日名將梁學、“旋風縱隊”主力師長徐國夫34位開國將軍。
現裕安區內獨山鎮,因為誕生了16位開國將軍,是我國獨一無二一處英雄小鎮。
延伸閱讀…
地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一鎮十六將,山。
湖南瀏陽,與平江縣南北毗連,有着紅色底藴。
秋收起義部隊瀏陽文家市會師,“農村包圍城市”自此一語定乾坤,奠定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光輝起點。
儘管瀏陽走出開國將軍總數(共30位)不及其他九縣,但走出了王震、宋任、楊勇5名上,還走出了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譜寫了“敢人、自強不息”瀏陽精神。
從行政區劃,十大將軍縣裏,有3個隸屬湖北,2個隸屬江西,2個隸屬安徽,2個隸屬湖南,1個隸屬河南。
事實上,從地域分佈看出,十大將軍縣基本處於井岡山、大別山一帶兩大老區,“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探索形成中,工農武裝割據建設發展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星火燎原中,一大批將才在血火鬥爭中成長,成為打下紅色江山、建立紅色政權中堅力量。
“滾滾長江水,巍巍大別山;哺一代英才,育虎膽軍;破家幹革命,毀身紓國。
”十大將軍縣中,紅安、金寨、大悟、新縣、六安同屬山區。
大別山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基地,是人民軍隊發源地,是黨探索局部執政實踐地,是四方面軍地。
早在共產黨初創時期,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武漢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説和革命思想,因此,鄂豫皖一帶有農民運動基礎。
早期建立農民革命武裝實踐中,當地農民協會組織了“敢死隊”“炮隊”農民武裝,新縣六鄉炮隊隊長後來開國上許世友。
這些農民革命武裝既是黃麻起義骨幹力量,是後來鄂豫皖邊區紅四方面軍形成和發展主要基礎之一。
1927年11月,鄂豫皖三省黨組織堅決貫徹八七會議精神,舉行黃麻起義,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起義軍攻克縣城後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建立了鄂豫邊地。
“小小黃安,人人漢。
銅鑼一響,四十八萬。
男將打仗,女送飯。
”這首在山區流傳甚民謠展現了當年人民羣眾革命熱情,自此黃安紅旗倒,武裝鬥爭未間斷,14萬黃安英雄兒女革命獻出寶貴生命,並紅色基因更名為“紅安”。
無獨有偶,血火歲月中,10萬人新縣,獻出了5.5萬兒女生命,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紅軍,直到現在,新縣有兩個鄉恢復到大革命前人口。
紅安、新縣將軍無一例外地受黃麻起義影響而參加紅軍隊伍,可以説,是革命烽火狼煙淬鍊了其意志、鑄就了其品格,他們成長高級領奠定了基礎。
1929年5月,山區第二次大規模武裝起義——商南起義爆發,稱立夏節起義,建立了三十二師,隨後依託起義成果迅速擴大赤區,建立豫東南革命地。
立夏節起義後,僅安徽金寨南溪鎮附近有2000多人參加紅軍。
隨後金寨境內成立了以紅三十二師代表11支成建制紅軍主力部隊,紅四方面軍誕生打下基礎。
1930年,中共六安中心縣委領導六安、霍山地農民發動了六霍起義,即山第三次大規模武裝起義,建立了三十三師,開闢了皖西革命地。
大別山三大起義,建立了革命武裝,奠定了鄂豫皖革命地雛形,孕育了紅軍隊伍和革命火種,中國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山區金寨、新縣、大悟是國民黨政府加強鄂豫皖邊界地區反動統治而新增設縣份。
蔣介石希望“增設縣治、分而治之”。
然而哪裏有壓迫,哪裏有反抗,新增3縣不僅沒有發揮作用,反而後來成了赫赫有名紅色軍縣。
安徽以前沒有金寨縣,只有一個名叫金家寨小鎮,但革命運動轟轟烈烈。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30萬重兵對鄂豫皖地發動第四次“圍剿”,激勵部下公開許諾,誰部隊攻下金家寨,誰名字命名設立一個縣。
,衞立煌部進佔金家寨,蔣介石兑現承諾,金家寨中心,將安徽六安、霍山、霍邱及河南、商城縣交界地帶,各劃出一部分設一縣,命名為“立煌縣”。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山,第3縱隊8旅解放了立煌縣城,組建縣委、縣民主政府決定立煌縣更名為金寨縣。
衞立煌部佔領金家寨後,國民黨“圍剿”軍中路軍劉峙部佔領河南光山縣南部重鎮、鄂豫皖蘇區首府新集。
蔣介石將河南省光山和湖北麻城、黃安縣交界地帶,各劃出一部分增設一個縣,並以劉峙字取名為“扶縣”。
1947年8月,劉鄧大軍6縱擊敗了盤踞扶縣境內國民黨軍和地方反動武裝,人民提出換縣名,有人提議叫“伯承縣”,劉伯承表示,“我們革命勝利是人民勝利,無產階級勝利,共產黨勝利,是集體創作,絕不是某一個人和某些人功績。
個人名字命名,沒有任何處。
”後考慮,縣政府駐地新集鎮,此為一“”;人民當家作主,開始了生活,此為二“”。
於是,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扶縣正式更名新縣,並沿用至今。
1933年1月,蔣介石下令將湖北省孝感、黃安、黃陂及河南省羅山、信陽縣交界地帶,各劃出一部分增設一個縣,並以當地禮山名命名為“禮山縣”。
1949年4月6日,禮山縣全境獲得解放。
禮山縣雖然像立煌縣、扶縣國民黨領名字命名,但是國民黨政府加強反動統治而起縣名,沿用。
195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批准,借紅色地大悟山名,將禮山縣改名為大悟縣,表彰大悟人民為革命所作出卓越貢獻。
十大將軍縣中,興國、吉安、、平江、瀏陽分佈羅霄山脈中段湘贛邊界一帶,是土地革命戰爭興起地。
北伐時期,毛澤東決定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重點開展農民運動,故而這些地區革命組織、羣眾革命意識強。
1927年八七會議後,毛澤東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領導了秋收起義,當起義受挫時,毛澤東力排眾議,瀏陽文家市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實際出發,説服部隊向敵人力量薄弱山區轉移,9月29日縣進行了三灣改編,隨後決定革命紅旗插上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
此舉確立了中國革命正確方向,後形成了中國革命一塊革命地,創建了中央紅軍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因此,這一地區工農羣眾能接觸到進革命思想,革命隊伍輸送力量,聚集和誕生了眾多中國革命人才,可謂是紅軍“大本營”。
1955年9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佈命令,授予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10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
[1]看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