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簡稱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沿海一個省份,省會南京。
「江蘇」名可追溯清初設置江蘇布政使司,是當時江寧府(今南京市)和蘇州府(今蘇州市)兩府首字合稱。
江蘇省北接山東省,東瀕黃海,西臨安徽省,東南浙江省與上海市毗鄰,地處長江、淮河下游,全省土地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佔全國1.12%[2]。
省人民政府駐南京市鼓樓區北京西路68號。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地之一,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以來,今江蘇一帶是全國經濟和商業中心之一,文化及教育事業發達。
江蘇經濟總量自2009年起穩居全國第二位,製造業規模居國首位[3][4],是全國吸引國際資本規模省份[5],全省13個設區市躋身全國經濟百強市,其中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四市GDP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自2009年起12年居各省區(直轄市、行政區外)首[6]。
2021年,江蘇省人均GDP達到2.13萬美元,成為中國大陸首個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省區(直轄市外)。
前人類祖先中華曙猿於4500萬年前出現江蘇,理論上是兩條腿行走人之一。
60萬年前,江蘇有古代人類存在,第一個非現代人類化石(南京直立人)是南京湯山發現。
南京湯山地區發現了類現代人類年代證據,包括數萬年前石斧,這是為止發現古老工具。
上古時代,江蘇遠離中原文明中心陝西、河南、山西,有着異於中原文化。
其中黃淮、江淮地區屬東夷中分支——淮夷文化;蘇錫常地區屬跨湖橋—馬家浜—松澤—良渚—馬橋文化;寧鎮地區屬湖熟文化。
中國傳説歷史中華夏始祖,五帝之一帝堯,傳説出生於「三阿之南」(今江蘇淮安市金湖縣東南或揚州市郵市郵湖區附近)。
[7]據《尚書·禹貢》所載,江蘇屬於九州中徐州和揚州。
西周時,江蘇分屬魯、宋、楚、吳國,與中原地區接觸增多。
春秋時期,吳國(姑蘇,今蘇州)興起,吳王闔閭、夫差孫武和伍子胥幫助下,西滅楚國,北滅淮夷,南吞越國。
前484年,吳軍擊敗北方強國齊國,稱霸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8]。
江蘇、安徽兩省鄉試,共用一個江南貢院(今南京市)。


秦末,宿遷人項羽和叔父項梁會稽吳中舉兵反秦,召集八千烏程兵,渡過長江,北上中原。
前207年,於鉅鹿戰中,破釜沉舟、一十、九戰九捷,殲滅秦軍主力。
前206年,項羽攻入秦都鹹陽,殺秦王子嬰、焚秦皇宮、自立西楚霸王,彭城,分封天下。
前202年,項羽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劉邦率領漢軍圍困,戰敗,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漢朝建立。
漢代,江蘇分屬揚州、徐州刺史部。
漢初,上患吳會稽之輕憚,封劉濞吳王,管轄今江蘇淮河以南和浙江中北部,後劉濞聯合其他諸侯發動七國,失敗後,國。
三國時期,江蘇沿江、江南屬於東吳(222年-280年),建業(今南京)是東吳都城,淮河流域屬魏國,東吳能控制江北沿江一帶。
304年開始,西晉因永嘉亂而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317年王導輔佐司馬睿於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王朝。
420年開始,建康為都城,中國南方後後建立四個王朝:宋、齊、梁、陳(南朝),直到589年隋朝統一。
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分界線基本與今日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分界線吻合,即徐州之外江蘇地區,基本南朝控制。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589年平南陳,統一南北。
隋煬帝時貫通溝通南北大運河,江都(今揚州)和山陽(今淮安淮安區)因此起來。
於處於運河長江交界處樞紐地位,以及外開放港口國際化優勢,中唐時,揚州(今揚州)成為中國商業城市,時有「揚一益二」稱。
唐代,江蘇分屬江南道、淮南道、河南道:蘇州、常州、潤州(今鎮江市)、昇州(今南京市)屬江南道;揚州、淮安屬淮南道;徐州、泗州屬河南道[9]。
唐末動盪時,892年,楊行密揚州建立吳國;937年,徐州人李昪代楊吳自立,建立南唐,江寧。
宋朝時,商人階層和新興工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蘇州、揚州主要城市成為新興商業中心。
今江蘇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西路、淮南東路、京東西路:江寧府(今南京) 屬江南東路;蘇州、常州、潤州屬兩浙西路;揚州、楚州、泰州、海州、泗州、通州、真州屬於淮南東路;徐州屬於京東西路。
1127年後,金朝確立中國北方統治。
紹興和議後,流經江蘇北部淮河,正式成為金和南宋邊界線。
李全起義後,海州、泗州等地復歸南宋統治。
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基本江南後,兩浙路兩淮路合併,設立江淮處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西路,兩浙西路)地。
元二十一年(1284年),地理民事改省治為杭州。
元二十二年(1285年),割江北部分隸河南江北處行中書省,以原兩浙路主體成立江浙處行中書省。
[10]
1368年,明朝建立並南京。
今天整個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的各府和直隸州屬中央,稱為直隸。
明太宗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太宗朱棣遷北京後,改南直隸。
此後南北兩京和兩直隸並立200多年。
明代是江蘇經濟文化發展鼎盛時期:南京是北京並列京城;蘇州、松江依靠其紡織工業繼續成為中國經濟中心,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地方;大小市鎮星羅棋佈,地價、賦税名列全國首[11][12]。
同時這一帶文化水準是全國,產生狀元人數全國科舉考試中穩佔一個比重,全國文化風格和審美觀點帶來影響;揚州和淮安是京杭大運河上漕運(南方糧食運往京城)和食鹽貿易控制點,名列中國長江以北城市列。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佔揚州和南京,俘虜南明弘光帝,南直隸改為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右布政使改名為安徽布政使、江蘇布政使。
乾隆年間,王安國提出南直隸分為安徽布政使和江蘇布政使,後採納,江南省分安徽省和江蘇省正式列入大清會典,史稱「江南分省」。
[13]清代,江蘇省下轄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淮安府、揚州府、鎮江府、州府、松江府(今上海市)、徐州府以及海州直隸州(今連雲港市)、通州直隸州(今南通市),其範圍現在。
江蘇巡撫駐紮蘇州,安徽巡撫駐紮安慶,南京設有節制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兩江總督。
江蘇、安徽兩省鄉試,共用一個江南貢院(今南京市)。
1780年以前,安徽布政使寄駐南京,1780年安徽布政使遷安慶後,南京另設江寧布政使一職,管轄江寧(今南京)、揚州、淮安、徐州四府以及通州(今南通)、海州(今連雲港)二直隸州;駐紮蘇州江蘇布政使管轄鎮江、常州、蘇州、松江(今上海)四府;江蘇學政駐常州府江陰縣;淮安府城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駐有漕運總督,府城西北15千米處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河區)駐有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兩淮鹽運使駐揚州府城江都縣。
光緒三十年(1904年)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4府和通州、海州2直隸州範圍置江淮省後撤裁。
鴉片戰爭後,江蘇開始受到西方影響,江蘇松江府管轄上海縣南京條約闢通商口岸,並設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大都會,後來於1927年脱離江蘇省成為獨立院轄市。
鎮江和蘇州設立過規模租界。
晚清時期,江蘇南部受到太平天國重創,影響達十餘年之久,蘇州經濟中心地位當時新興城市上海取代[14]。
1864年7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破天京後縱火殺掠。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郭廷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情景:「湘軍『貪掠奪,亂伍。
中軍各勇留營者去蒐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二、三歲者戳以為戲,匍匐道上。
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聲達於四方。
』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二、三十萬人(死亡人數有爭議)。
」[15][16][17][18][19]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內地十八省宣佈立,脱離清廷統治。
1911年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省城蘇州宣佈江蘇立,自任江蘇都督。
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最初幾個月是南京。
此前不久,新政府廢除蘇州府。
而清廷乾隆時推行府、州、廳制,這一兩年新政府廢除,全省直接分轄60個縣。
北洋政府時期,設置金陵道、滬海道、蘇常道、淮揚道、徐海道,管理全省縣。
1916年袁世凱死後全國陷入軍閥割據狀態。
北伐戰爭前夕,佔此地是直系軍閥孫傳芳。
這一時期,江蘇民族工商業迅速崛起,無錫、南通和常州紡織工業獲得發展[11]。
戰後,中央政府重慶市南京市,而中國共產黨一度控制部分蘇北地區,淮陰縣蘇皖邊區政府所在地。
,國民政府東北華北共產黨之間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共產黨撤退。
其中1948年底徐州附近一帶進行淮海戰役導致中華民國國軍敗退。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攻佔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全省分屬蘇南行政區、蘇北行政區和南京直轄市。
到1950年時,三個行政區政府機構屬華東軍政委員會。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關於調整省、區建制決議》,新設江蘇省人民政府,駐地南京。
兩個行政區和南京直轄市轄區由此合併江蘇省轄區。
南京直轄市降為省轄市[21]。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時,江蘇省下轄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6個省轄市,徐州、淮陰、鹽城、揚州、鎮江、蘇州、松江、南通8個專區。
全省共計七十七個縣級行政區,另有太湖行政辦事處、淮北鹽區[註 1]。
1958年,松江專區撤銷,其全部轄縣劃上海市。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市管縣體制,同年江蘇省試點,江蘇省設立11個地級市,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雲港市、淮陰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
1980年代初,江蘇南部鄉鎮企業著稱,即蘇南模式,蘇南延續成為當時中國最、發達地區。
但鄧小平經濟改革熱點集中南部海岸廣東省,其經濟水平1989年超越江蘇,江蘇經濟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展陷於停滯。
[33][34][35][36][37]公益人士鄧飛公開資料製作《中國癌症村地圖》中,江蘇鹽城之外有多個癌症村。


延伸閱讀…
同一時期,外資大量湧入蘇南,與前期鄉鎮企業經濟支撐起蘇州和無錫及其下轄縣經濟。
1996年,揚州、泰州分設,撤縣級泰州市,設地級泰州市;淮陰(今淮安)、宿遷分設,撤縣級宿遷市,設地級宿遷市。
2001年,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
21世紀,蘇州張家港、、崑山和吳江,無錫江陰、宜興,常州武進佔全國百縣前十名七個席位。
於此,南京市區綜合實力突出,江蘇省內。
江蘇省位於中國大陸東部,介於東經116°18′ – 121°57′,北緯30°45′ – 35°20′之間[註 2],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東鄰黃海,東南同上海市接壤,南鄰浙江省,西鄰安徽省,北鄰山東省 [22][23]。
江蘇省基本上長江和淮河下游大片沖積平原組成。
全省地勢總體上低平,是中國地勢低平一個省份 [24]。
江蘇省平原面積7萬平方公里左右,佔全省面積69%,主要包括長江下游兩岸太湖平原、沙土平原(屬於長江三角洲)和江淮之間的裏下河平原、淮北地區黃淮平原以及東部濱海平原,這些平原之間一片[25]。
與大片平原形成,丘陵和山孤立地散落於江蘇省西南部南京、鎮江、盱眙、東北角連雲港附近以及太湖附近,山和丘陵崗地佔14.3%,水面佔16.8%[26]。
連雲港境內花果山玉女峯全省點,海拔624.4米 [24]。
長江是江蘇省河流,呈東西向橫穿江蘇省,省境內400多公里,江蘇省分割為南北兩部分。
江蘇省境內,長江支流有江蘇省西南部秦淮河,南京市匯入長江。
淮河歷史上流過江蘇省中北部,注入黃海,不過,於1194年後黃河奪取淮河河道入海、壅塞河道,1855年黃河北注渤海後,淮河無法經原道入海,而是主要洪澤湖、郵湖、京杭大運河注入長江。
天然河流以外,江蘇省人工河道眾多。
其中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達690公里,江蘇省有8座地級市均位於京杭大運河沿線,佔全部地級市數量(13個)60%以上,孕育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郵、淮安、徐州八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此外,江蘇省現今發揮作用人工河道有蘇北灌溉總渠、通揚運河。
江蘇省是中國淡水湖泊集中省份之一,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全省湖泊總面積達到6853平方公里,湖泊率為6%,居全國首。
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湖泊有太湖和洪澤湖,名列中國五大淡水湖第三和第四位;面積100—1000平方公里郵湖、駱馬湖、石臼湖、滆湖、白馬湖和陽澄湖;面積50—100平方公里有長盪湖、邵伯湖、澱山湖、固城湖。
這些湖泊不僅是水源地和各種水產品產地,擁有航運價值,於地勢江蘇省,調蓄洪水方面起到作用[28]。
江蘇省地理上跨越中國南北,氣候、植被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特徵。
地處亞熱帶温帶過渡區,氣候,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
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屬於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中、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24]。
淮河以南10個城市每年初夏時節有持續1個月左右梅雨季,梅雨季節降水量是淮河以南地區年降水量一半以上。
淮河以北地區沒有顯著梅雨季[29]。
2008年,全省年氣温15.5℃,北向南遞增;於淮河以南地區一個月歷史持續暴雪冰凍天氣,全年氣温2000年來第二低值。
其中春季、秋季氣温。
年降水量時空分佈,變化起伏。
年降水量782一1150毫米,東南向西北遞減,南部多於北部,沿海多於內陸,淮北內陸地區徐州和宿遷於800毫米[29]。
主要災害性天氣有雪暴、雷電、寒潮、大霧、颱風、暴雨、冰雹、龍捲風、乾旱。
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年氣象災害死亡85人,農田損失面積1318831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5.66億元 [30]。
2007年,太湖藍藻污染事件。
2009年2月20日,於自來水水源受到化工污染,鹽城市市區大範圍斷水。
[31][32]鹽城市水污染,當地出現若干癌症村。
[33][34][35][36][37]公益人士鄧飛公開資料製作《中國癌症村地圖》中,江蘇鹽城之外有多個癌症村。
延伸閱讀…
[38]2012年南通市批准日本王子製紙排海工程項目,啟東市排污項目事件爆發。
[39][40]
明代以前,江蘇分屬行政區。
明洪武元年正月,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今上海市、江蘇省、安徽省直屬京師,稱直隸。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即1421年改京師北京,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直隸,隸改稱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即1645年,改原南隸為江南省、改南京江寧。
清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原江南省一分二,原江南省東部江南左布政使司,包括今江蘇省和上海市;原江南省西部為江南右布政使司,於今安徽省。
清乾隆二十九年,大清會典正式記錄江南省分江蘇省和安徽省,其名取自「江寧府」「江」和「蘇州府」「蘇」[42]。
江蘇省現轄13個地級市,其中省會南京市副省級市。
下分95個縣級行政區,包括55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19個縣;1237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701鎮,16鄉,1民族鄉,519街道。
[43]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常住人口總數78,659,903人,人口密度位居各省首。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常住人口84748016人,2010年江蘇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78660941人相比,十年增加6087075人,增長7.74%,年增長率為0.75%。
[47]
截至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8515.00萬[48]。
江蘇城市特點是城市規模普遍且分佈密集,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通知》,目前江蘇共有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1座,為南京市;Ⅰ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500萬以下)2座,蘇州市,無錫市;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300萬以下)7座,為徐州市、常州市、南通市、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連雲港市;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上100萬以下)3座,包括泰州市、鎮江市、宿遷市。
[49]
此外南京、鎮江、淮安、揚州四個城市以及安徽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四個城市正在一體化方向發展,構成南京都市圈。
江蘇以來中國地區。
春秋後期,吳國稱霸中原;三國時,東吳經營使得江蘇地區大大縮小中原地區差距;唐代安史後,趕超中原地區。
明清時,江蘇經濟文化達到巔峯,位居中國最前列。
陸遊表示「蘇湖熟,天下」[50]。
江蘇是中國近代輕紡工業發展地區。
現今其工業門類齊全,支柱包括機械電子[51]、石油[52]化工[53]、紡織[54]、食品、工[55]、建材工業[56]。
傳統優勢產業紡織和食品工業。
江蘇是中國農業區之一,「魚米鄉」。
[24]
現代以來,上海江蘇析出,上海崛起,江蘇地位有所下降。
1989年以來江蘇經濟總量廣東超越。
但總體上,江蘇經濟保持穩步向前勢頭[57],經濟而獲得「蘇大強」稱號[58]。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總量和人均佔有量居中國內地前列。
2007年開始,江蘇GDP總量穩居第2位;2009年開始人均GDP前移第4位,於津滬京。
江蘇保持高速經濟增長,1979 – 200830年,經濟總量增加123倍(基於現價),年均增速(不變價,基於內地物價水平推算)達到11.27%,增速於浙江、福建、內蒙古和山東居第5位。
2011年,江蘇省GDP總量達到48,604億元(核算值),佔內地GDP總量10.31%。
國際匯率摺合7,525億美元,2011年江蘇GDP總量超過同期瑞士6,361億美元,逼近土耳其7,781億美元GDP水平。
購買力平價推算,2011年江蘇GDP達到11,647億國際元,超過同期印尼11,246億國際元GDP總量,直逼加拿大13,961億國際元GDP水平。
2011年江蘇人均GDP達到61,649元;摺合9,545美元,逼近同期馬來西亞人均9,700美元水平;購買力平價折算,人均達到14,773國際元,於同期墨西哥人均14,610國際元水平[57]。
另一方面,江蘇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比值(一些學者其稱為「GDP含金量」),顯示出經濟發展過程是依賴投資拉動。
[59]
2021年江蘇省人均GDP達到13.7萬元,摺合2.13萬美元,超過斯洛伐克,拉脱維亞發達國家,逼近葡萄牙,捷克國家,突破「初級發達國家門檻」。
總體上,江蘇省經濟位居全國前列,是全國唯一全部地級市能進入GDP百省份,但省內經濟存在差距,南部經濟發展程度於北部。
其中蘇南地區,經濟水平位居全國前列;蘇北沿江地區揚州、南通於全國平均水平;北部於全國平均水平。
2021年,蘇南五市人均GDP2.89萬美元,蘇中三市人均GDP2.1萬美元,蘇北五市人均GDP1.43萬美元,有着顯著地區性差異。
但國家整體而言,即便是經濟發展蘇北地區於國家平均水平(人均GDP1.28萬美元)[60]。
人民公社化時期,蘇南人民集體副業基礎上發展出「社隊企業」,為本地農民提供生產、生活物資。
70年代末,這些社隊企業開始生產一些農機具,成為集體工廠。
改革開放後,上海一些技術工人利用節假日來到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地,這些蘇南工廠帶來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於當時物資,集體企業擁有信貸優勢,因此發展十分迅速,一時間蘇南經濟發展位於全國前列。
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場競爭加劇,蘇南模式顯示出所有權、政企不分弊端,隨後通過10餘年改制,轉型私營企業或股份制企業。
蘇南模式包括地區傳統蘇州、無錫、常州以及經濟發展側重民營經濟南通,中國大陸學者、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提出蘇南模式構想時這四個城市稱呼「蘇南四市」。
[61]
目前,江蘇省建成多個民用機場,國內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國際航線主要飛往東南亞。
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條鐵路幹線江蘇省。
京滬鐵路主要呈東西向穿越江蘇南部,隴海鐵路呈東西向江蘇北部徐州和連雲港,徐州兩幹線交匯樞紐。
京滬鐵路南京上海段中國最鐵路之一,峯時段每5分鐘有列車通過。
江蘇雖然是中國經濟發達省份之一,不過鐵路交通滯後,上述清末民初建成2幹線之外,省內大片地區,是江北大部分地區,遠離鐵路線,阻礙經濟發展。
2000年後,新長鐵路、寧啟鐵路通車,改變上述狀況,但這兩條鐵路建成時是單線非電氣化鐵路,滿足江蘇鐵路客運需求,寧啟鐵路自2009年開始複線電氣化改造,直到2016年完成。
另外,江蘇省跨江鐵路橋只有2座且南京,即1968年建成南京長江大橋和2009年合攏南京勝關長江大橋[62]。
雖然一些貨運列車可通過新長鐵路於靖江—江陰處輪渡過江,但其他列車需繞道南京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