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地位近年來是一個具有爭議性話題。
旅遊角度來説,台灣有自己海關和出入境手續,前往台灣辦理「中華民國簽證」,除非持有中華民國免簽外國護照(48國);此外,中國大陸地區遊客前往台灣,中國大陸地區出境者需辦理「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並獲得簽注,辦理「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才能入境台灣,中國大陸地區遊客持其他國家居留證件者自其他國家前往台灣,可持護照當地中華民國駐外館處申請「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
地市和自治州或其他地方,有自治縣,這取決於他們民族構成。


台灣實際上擁有一個獨立但僅少數國家承認政府,並且擁有中國大陸簽證政策、貨幣。
香港和澳門作為行政區,擁有自己簽證政策、貨幣。
從旅行者觀點,它們是區域。
省和自治區分為地市和地級市。
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佔主導地位情況下,縣可以是各民族自治州。
地市和自治州或其他地方,有自治縣,這取決於他們民族構成。
省或自治區內,政治地理可以分解為:
例如,中國使用到表達方法: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謝康村、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鳳凰街道。
這裡有經濟特區透過優惠税收和其他政府鼓勵外國前來發展投資。
這些特區始於1980年,鄧小平推動發展。
經濟特區往往經濟且擁有大量外國人士羣體,並且擁有許多西式餐廳和設施。
以下為知名經濟特區:
這些區域發展是。
有許多省、市、縣和鄉鎮級經濟發展計劃。


延伸閱讀…
到了2010年,深圳人口超過1000萬、珠海超過150萬。
其他經濟特區經歷了變化;浦東1990年是大片農田,如今成為了紐約擁有多摩天大樓行政區。
有許多鼓勵投資區域。
中國國家政府於1984年啟動了一項計劃,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以及內陸省份或自治區所有首府,於開放外商投資。
有許多省、市、縣和鄉鎮級經濟發展計劃。
延伸閱讀…
然而,經濟特區是發達區域,擁有進投資管理系統與刺激經濟發展。
歐洲人海上來到中國時,16世紀末開始,皇帝嚴格控制他們貿易和活動。
長達幾個世紀時間裡,西方國家中國基地有葡萄牙殖民地澳門,中外貿易只能在廣州開展,並且受到諸多限制。
中國1842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後,這種局面改變了。
許多限制取消,五個沿海城市西方開放貿易——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
這些城市稱為「通商口岸」,因為這是一個通商條約。
通過此條約,英國清政府得到了香港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