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屬性】十分精準 |搞懂中醫五行陰陽論 |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

【中醫五行屬性】十分精準 |搞懂中醫五行陰陽論 |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

中醫五行學説源遠流長,其認為世界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元素組成,這五種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約,共同維繫著人體的健康。因此,中醫五行屬性不僅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也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

五行的特性和相生相剋

  1. 五行特性的描述:
    • 金:主收斂,具有清肅、肅降的特性。
    • 木:主升發,具有舒展、生發的特性。
    • 水:主流動,具有寒涼、滋養的特性。
    • 火:主炎上,具有温熱、向上的特性。
    • 土:主運化,具有生長、化育的特性。
  2. 五行的相生關係:
    • 金生水:金清肅下降,水由此而生。
    • 水生木:水滋潤木,使木得以生發。
    • 木生火:木生火,火借木而生。
    • 火生土:火焚木,木灰入土,使土豐。
    • 土生金:土生金,金在土中冶煉而成。
  3. 五行的相剋關係:
    • 金剋木:金清肅,木生發,金可剋制木的生發之性。
    • 木剋土:木生發,土生長,木的生發之性可剋制土的長養之性。
    • 土剋水:土運化,水流動,
      古代藏象學説 現代醫學視角
      五臟六腑按五行分類 器官僅作為獨立結構
      腎屬水、肝屬木等 無五行屬性概念
      五臟六腑間存在相生相剋 視為獨立運作
      藏象學説沿用且臨牀實效 古代解剖技術提出的質疑
      古代玄學的內視法 當代對玄學觀點的質疑
      新理解 五行醫學的哲學與醫學含義

      二、醫學生態中的五行意義

      在中醫學中,五行被廣泛應用於醫學領域,以系統結構的觀點來觀察人體,闡述了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這增強了中醫學整體觀念的論證,使中醫學所採用的整體系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哲學基礎之一。隨着中醫學的發展,中醫學的五行學説與哲學上的五行學説日益分離,更注重用五行互藏理論來説明自然界多維、多層次無限可分的物質結構和屬性,以及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特別是人體五臟之中各兼五臟,即五臟互藏規律,揭示了機體內部與外界環境動態平衡的調節機制,闡明了健康與疾病、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規律。

      中醫五行概念與應用

      中醫學中的五行概念,不僅是對自然界物質多樣性的描述,也是中國傳統思維中整體性和多元結構聯繫的體現。這種思維模式在中醫學中得到了特別的強調,使得五行概念成為理解和治療人體健康問題的重要工具。五行理論認為,人體各個部分以及人體與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有機的整體聯繫。


      五行與氣

      中國哲學中的氣概念用來描述物質世界的統一性,而五行概念則用來描述物質世界的多樣性。氣和五行之間的關係體現了中國哲學中「一」與「多」的辯證統一。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包含陰和陽兩個方面,因此五行的運動也受到陰陽的制約。

      五行與陰陽

      陰陽是宇宙間最普遍的規律,它表徵了氣自身內部的對立統一關係。木火兩行被視為陽,而金水土則被視為陰。在五行理論中,每一行都體現了一定的陰陽屬性,並且受到陰陽力量的影響。


      五行的特性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特性,源於對自然界中五種基本物質的觀察和抽象。這些特性的應用,不僅用於描述自然界的現象,也用於解釋人體內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木的特性

      木具有生長、曲直、升發的特性,代表著生髮力量的性能。在自然界中,木生髮繁茂,在人體中則比喻肝膽功能,如肝氣升發。

      火的特性

      火具有發熱、温暖、向上的特性,代表生髮力量的升華。在自然界中,火的光輝和熱力;在人體中則比喻心臟和小腸的功能,如心火旺。

      土的特性

      土具有載物、生化的特性,被視為萬物之母。在自然界中,土孕育生物;在人體中則比喻脾胃功能,

      醫學五行概念的外延與推衍

      1. 五行概念的抽象與擴展

      在中醫學中,五行不再僅限於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而是對諸多事物屬性的一種抽象分類。這五個元素不再被視為物質本身,而是代表了一種功能、一種屬性,甚至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例如,火並不單指火焰,而是用來描述事物的温熱性質或功能,如心臟的温熱、血液的流動或情緒的激昂。

    • 生中有克的動態平衡:五行相生之中,又寓有相剋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相生。這樣就保證了生克之間的動態平衡。

      中醫五行屬性 Play

      3. 五行推衍的方法

      在五行推衍中,類比是根據物質或現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性來推斷其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性。推衍則是在已知某些事物屬性的基礎上,推廣到相關事物,以確定這些事物的屬性。五行學説中,推衍包括平行式推衍和包含式推衍兩種方式。平行式推衍是將已知的法則或範本應用於新的對象,但這些對象之間並不具備包含關係。例如,從肝屬木推衍到膽屬木、目屬木,這些都是平行的關係。包含式推衍則是一種結構性的推衍,將五行生剋制化的規

      在傳統中國醫學中,五行學説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該學説以天人相應為中心思想,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照其性質和功能劃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個基本類別。這種分類基於對自然界觀察而來,並用來解釋人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學説中木與火的生剋制化關係

      木與火的生剋制化關係

      木火的相生相剋

      • 木火的相生關係:以木為例,『生我』者水,『我生』者火;水生木,木生火。這種『生我』、『我生』的關係是平衡的。

      • 木火的相剋關係:木能克土,火又能克金(我克、克我),而土與金之間,又是相生的關係。這樣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的制化關係。

        中醫五行屬性

      • 生中有克的動態平衡:五行相生之中,又寓有相剋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相生。這樣就保證了生克之間的動態平衡。

      木火關係的不成對比

      五行學説用生剋

      相乘與相侮,兩者皆為五行之間失去正常協調關係的異常表現。相乘,即乘其虛而襲之,是指五行中一行過度亢盛或另一行本身不足,導致原本被制約的一方反而過度制約另一方。相侮,即恃強凌弱,是指五行中一行太過,不但不受原來所克一行的制約,反而反過來剋制原來克它的一行。在病理上,相乘與相侮常相互混同,但實質上有所不同。

      相乘的表現與例子

      相乘的次序與相剋同,但被克者會更加虛弱。以下以木克土為例説明相乘:

      中醫五行屬性

      五臟之間的生剋制化關係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網絡系統,使每一臟在功能上既有他臟的資助,又不至於虛損,同時也能剋制其他過亢的臟器。如脾土之氣虛,有心火來生之;肝木之氣亢,有肺金來克之;肺金之氣不足,有脾土來生之;腎水之氣過亢,有脾土來制之。這種生克關係使五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保證了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中醫五行屬性 Play

      延伸閲讀…

      中醫給五臟劃分了五行屬性,十分精準,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搞懂中醫五行陰陽論!一張表看懂五行與五臟的關係

      台灣紫微鬥數簡介

      紫微鬥數是中國傳統的命理學術,源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台灣紫微鬥數則是在清朝初期由福建移民帶入台灣,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成為台灣獨有的命理學派。台灣紫微鬥數以其獨特的地理風水環境和人文背景,形成了與大陸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在台灣,紫微鬥數不僅被用於預測個人命運,也被廣泛應用於企業經營、房地產投資、婚姻配對等各個領域。

      五行學説在中醫學的應用

      在中醫學中,五行的概念被廣泛應用於分析人體的結構、功能以及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五行學説將人體的內臟、組織和器官按照五行的特性進行分類,並運用五行的生剋制化規律來解釋人體內部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下將簡要介紹五行學説在這些方面的應用:

      1. 人體組織結構的分屬

      中醫學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為五個類別,與五行相對應。例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這種分類有助於理解和描述不同器官的功能特點。

      2. 説明臟腑的生理功能

      五行學説以五行的特性來類比臟腑的功能。例如,肝屬木,具有條達和疏泄的功能;心屬火,具有温煦和主血脈的功能;脾屬土,具有消化水谷和營養全身的功能;肺屬金,具有清肅和降的功能;腎屬水,具有閉藏精氣和主水的功能。

      3. 説明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學説還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來描述臟腑之間的聯繫。比如,肝木可生心火,心火可温脾土,脾土又可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又可滋養肝木。這種相互滋生的關係維持了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

      總結

      五行學説在五臟六腑的分屬、生理功能的解釋以及臟腑之間相互關係的描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也為臨牀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指導。

      五臟之間的生剋制化與人體的內外環境統一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五臟之間相互滋生,維持著身體內部的生態平衡。腎水滋養肝木,肝木生出心火,心火降下温煦脾土,脾土生長肺金,最後肺金下降至腎水,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五行相生的理論在臟腑關係中的應用。

      同時,五行相剋也闡明瞭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例如,心屬火,腎屬水,腎水可以制約心火;肺屬金,心屬火,心火可以制約肺金;肝屬木,肺屬金,肺金可以制約肝木;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脾屬土,腎屬水,土克水。這種相剋關係使得五臟之間的功能協調而不至於過亢。

      中醫五行屬性

      五臟之間的生剋制化關係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網絡系統,使每一臟在功能上既有他臟的資助,又不至於虛損,同時也能剋制其他過亢的臟器。如脾土之氣虛,有心火來生之;肝木之氣亢,有肺金來克之;肺金之氣不足,有脾土來生之;腎水之氣過亢,有脾土來制之。這種生克關係使五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保證了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延伸閲讀…

      中醫基礎/五行學説

      中醫五行_百度百科

      五臟與自然環境的內外統一

      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五體等不僅內部有其生剋制化的關係,而且與外界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

      太過之氣的發病規律不僅反侮其所不勝之臟,更乘其所勝之臟。及至不及之氣,不僅所勝之臟妄行而反侮,甚至我生之臟亦受病。此乃根據五行所勝與所不勝之生克乘侮規律推測所得。雖非全然符合臨牀實踐,但揭示了五臟疾病與自然氣候變化的關聯。

      傳變

      由於人體乃有機整體,內臟間相互滋生、制約。在病理上,本臟之病傳至他臟,他臟之病亦傳至本臟,此即傳變。從五行學説視之,傳變可分為相生關係傳變與相剋關係傳變。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又稱「母虛累子」。此為病邪從母臟傳來,侵入屬子之臟,即母髒先病,繼而波及子臟。例如腎陰虛無法滋養肝木,於腎則見腰膝酸軟、遺精等;於肝則見陰血不足,致眩暈、肢體麻木,甚或震顫抽掣。陰虛內熱,故有低熱、顴紅、五心煩熱等症。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病由腎及肝,雖互相滋生,但病情較輕。

      子病犯母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此為病邪從子臟傳來,侵入屬母之臟,即子髒先病,後波及母

      脾胃不傷,則病不傳,易於痊 愈

      這是用五行生剋乘侮理論闡述疾病傳變規律和確定預防性治療措施。至於能否傳變,則取決於臟腑的機能狀態,即五臟虛則傳,實則不傳。

      相剋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