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星】大陽系的介紹 |九大行星 |

【九大行星】大陽系的介紹 |九大行星 |

在浩瀚的太空中,九大行星以其神秘的魅力吸引了無數探索的目光。這些行星的運行軌跡、組成成分以及它們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都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天體物理學的重要內容。

火星

火星是第四顆行星,也是人們感興趣的目標之一,因為它可能曾經有過適合生命存在的條件。火星的公轉週期約為687天,自轉週期大約是24

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及矮行星

  • 太陽系的九大行星自內而外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2006年,冥王星被重新分類為矮行星。

  • 太陽系是包括太陽及其直接或間接環繞運行的天體的恆星系統。

  • 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 太陽系行星的形成起始於46億年前一個巨型星際分子雲的引力坍縮。

  • 太陽系的小天體和矮行星

    在太陽系的浩瀚星空中,除了行星之外,還有一類天體,它們雖然不如行星那般巨大和顯眼,但同樣吸引著天文學家的目光,這就是小天體和矮行星。矮行星是一種特殊類別的天體,它們的體積比行星小,但比小行星大,且能夠清理掉其軌道附近的其他小天體。除了冥王星之外,其他可能成為矮行星的天體還有塞德娜、厄耳枯斯和創神星。在2006年之前,冥王星一直被視為第九顆行星,但隨著新天體的發現,尤其是鬩神星被證明比冥王星更大,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受到了挑戰。

    太陽系的構成

    太陽系中最主要的成員是太陽,它是一顆G2主序星,佔據了太陽系所有已知質量的99.8

    太陽系的結構

    太陽系的天體大多都有其自有的次系統,行星衞星繞著行星運行,而四個巨行星周圍則有著由微小粒子構成的行星環。許多天然的行星衞星是同步自轉,總是以同一面面對其母體行星。

    行星的公轉

    克卜勒定律描述了天體圍繞太陽的橢圓形公轉軌道。根據這些定律,天體在兩個焦點之一的太陽引力作用下沿著橢圓軌道運行。距離太陽越近的天體(半長軸越短)運行速度越快。行星的軌道接近圓形,而許多彗星和小行星的軌道則極度橢圓。這些天體的位置可以透過數值模擬來預測。

    太陽系的角動量

    儘管太陽佔據了太陽系中的大部分質量,但它只持有約2%的角動量。以木星為主的行星是角動量餘下主要持有者,而距離太陽遙遠的彗星也可能對角動量貢獻重大。

    太陽系的化學組成

    太陽系中的物質幾乎全由氫和氦組成。木星和土星的成分也是氫和氦。太陽系中的其他成分,受到熱和光壓的作用,其存在呈現梯度分佈。靠近太陽的天體含有熔點更高的元素,而距離太陽越遠,組成物質的熔點也越低。凍結線是指揮發性物質在外太陽系中凝聚的邊界,大約在距離太陽5個天文單位(AU)的地方。

    內太陽系與外太陽系的組

    太陽系的相對尺度

    從太陽到海王星的宏觀視野

    • 太陽的體積只佔地球軌道半徑這個球體積的0.00001%,而地球的體積又大約只是太陽的百萬分一。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5.2天文單位,半徑是71,000 km,而距離最遠的行星,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是30 AU。

      九大行星 Play

      有時,太陽系被非正式地分為幾個區域:“內太陽系”包括四顆類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帶;“外太陽系”則包含小行星帶以外的所有天體。另一種分類方法將海王星以外的區域視為“外太陽系”,將四顆大型行星稱為“中間帶”。

      當代對太陽系的探索,包括行星、衞星、小行星以及太陽本身,都是基於先驅天文學家的工作。這些天文學家通過望遠鏡的觀測,揭示了我們家園的無窮奧秘。

      九大行星

      1. 17世紀末,喬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在對土星的觀測中,不僅發現了四顆土星的衞星,還首次揭示了土星環的結構,特別是後人稱為卡西尼縫的特徵。
      2. 18世紀初,愛德蒙·哈雷提出當時在1705年觀察到的彗星,實際上是一個週期性出現的天體,這就是現在聞名遐邇的哈雷彗星。
      3. 1781年,威廉·赫歇耳在一次尋找新彗星的練習中,意外發現了天王星,這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
      4. 1801年,朱塞普·皮亞齊發現了穀神星,一開始被視為行星,但後來隨著類似天體的發現增多,它被重新歸類為小行星。
      5. 1846年,海王星的發現解決了天王星軌道偏差之謎。
      6. 1859年,對水星軌道近日點進動的解釋引出了祝融星的假設,但這一問題最終由廣義相對論解決。
      7. 羅威爾天文台的帕西瓦爾·羅威爾尋找他認為可能存在的新行星X,雖然這最終是徒勞的,但冥王星的發現卻是意外之喜。冥王星在2006年被重新分類為矮行星。
      8. 1992年,大衞·朱維特和珍妮·劉發現了1992 QB1,這是一種新型天體,後來被確定為柯伊伯帶的一部分,冥王星也是其中的一員。
      9. 2005年,米高·布朗等人發現了鬩神星,這是當時已知的海王星

        探索太空的歷史里程碑

        從史潑尼克一號到新視野號的旅途

        • 太陽系的探索

          從此以後,抵達越來越遙遠的行星,在1966年計畫登陸或撞擊金星(金星3號),1971年到火星(火星3號),但直到1976年才有維京1號成功登陸火星,2001年登陸愛神星(會合-舒梅克號),和2005年登陸土星的衞星泰坦(惠更斯)。伽利略太空船也在1995年拋下一個探測器進入木星的大氣層;由於木星沒有固體的表面,這個探測器在下降的過程中被逐漸增高的温度和壓力摧毀掉。
          載人的探測目前仍被限制在鄰近地球的環境內。第一個進入太空(以超過100公里的高度來定義)的人是前蘇聯的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搭乘東方一號升空。第一個在地球之外的天體上漫步的是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它是在1969年7月21日的阿波羅11號任務中,於月球上完成的。美國的太空梭是能夠重覆使用的太空船,前蘇聯也曾經開發太空梭並已完成一次的無人太空梭升空任務,蘇聯瓦解後,俄羅斯無力繼續維護任其荒廢。第一個空間站是前蘇聯的禮炮1號。在2004年,太空船1號成為在私人的基金資助下第一個進入次軌道的太空船。同年,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宣佈太空探測的遠景規劃:替換老舊的太空梭、重返月球、甚至載人前往火星,但這計畫在幾年後遭到終止。

          太陽系的構成

          太陽系中最主要的成員是太陽,它是一顆G2主序星,佔據了太陽系所有已知質量的99.8

          太陽系的結構

          太陽系的天體大多都有其自有的次系統,行星衞星繞著行星運行,而四個巨行星周圍則有著由微小粒子構成的行星環。許多天然的行星衞星是同步自轉,總是以同一面面對其母體行星。

          行星的公轉

          克卜勒定律描述了天體圍繞太陽的橢圓形公轉軌道。根據這些定律,天體在兩個焦點之一的太陽引力作用下沿著橢圓軌道運行。距離太陽越近的天體(半長軸越短)運行速度越快。行星的軌道接近圓形,而許多彗星和小行星的軌道則極度橢圓。這些天體的位置可以透過數值模擬來預測。

          太陽系的角動量

          儘管太陽佔據了太陽系中的大部分質量,但它只持有約2%的角動量。以木星為主的行星是角動量餘下主要持有者,而距離太陽遙遠的彗星也可能對角動量貢獻重大。

          太陽系的化學組成

          太陽系中的物質幾乎全由氫和氦組成。木星和土星的成分也是氫和氦。太陽系中的其他成分,受到熱和光壓的作用,其存在呈現梯度分佈。靠近太陽的天體含有熔點更高的元素,而距離太陽越遠,組成物質的熔點也越低。凍結線是指揮發性物質在外太陽系中凝聚的邊界,大約在距離太陽5個天文單位(AU)的地方。

          內太陽系與外太陽系的組

          太陽系的相對尺度

          從太陽到海王星的宏觀視野

          • 太陽的體積只佔地球軌道半徑這個球體積的0.00001%,而地球的體積又大約只是太陽的百萬分一。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5.2天文單位,半徑是71,000 km,而距離最遠的行星,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是30 AU。

          • 軌道之間的距離隨著行星距離太陽的增加而增加。例如,金星到太陽的距離比水星遠0.33AU,而土星到太陽的距離比木星遠4.3AU,海王星又比天王星遠10.5AU。有少數的例外,但沒有可以被接受的理論來確定這些軌道之間的關聯性。

          • 各種太陽系模型試圖傳達涉及人類關係的相對尺度。瑞典太陽系模型使用位於斯德哥爾摩110米高的愛立信球形體育館作為太陽的替代物,接下來的規模是距離40公里遠的阿蘭達國際機場一個 7.5米大的球;目前已知最遠的天體塞德娜,是在912公里遠的一個10公分的小球。

          • 如果將太陽至海王星的距離縮小至100米的尺度,太陽只是一個直徑約3公分的小球,所有巨行星的尺度都將小於3毫米,而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的直徑在這種規模下會比一隻跳蚤還要小得多。

            九大行星

          • 太陽系形成於45億6800萬年前的大型分子雲的引力坍塌區域中。這個初始的元氣可能有數光年大,並且誕生了好幾顆恆星。前太

            太陽系的形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位於銀河系中部的巨大星雲逐漸收縮,速度越來越快,最終形成一個扁平的圓盤形結構,被稱為原行星盤,其直徑約為200個天文單位(AU)。在這個過程中,星雲的中心區域形成了高温、高密度的原恆星,而周圍的氣體和塵埃則開始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團,逐漸形成了行星。

            內太陽系的特徵

            內太陽系是包括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的區域,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和金屬。這個區域的半徑小於木星軌道和土星軌道之間的距離,並且位於凍結線內,即距太陽約7億公里的範圍內。

            九大行星 Play

            延伸閲讀…

            普路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陽系的介紹

            在外太陽系,由於温度較低,冰態物質能夠以固態形式存在,因此形成了由大量氫和氦構成的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些行星由於擁有較高的冰態物質比例,因此體積較大,能夠俘獲大量的氫和氦。

            太陽的形成與演化

            太陽的形成是一個逐步加熱和壓力增加的過程,直到核心的温度和壓力足以啟動氫的熱核反應。這個反應過程產生的熱量使得太陽能夠與自身的引力達到平衡,進入主序星的穩定階段。太陽的主序星階段預計會持續大約100億年。

            九大行星

            在太陽的生命週期中,當核心的氫燃燒殆盡後,太陽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其外層將擴張到目前太陽直徑的260倍左右。這時,太陽表面的温度將顯著降低,而太陽的總質量將減小。在紅巨星階段,太陽將無法支持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原始太陽星雲的收縮

            在銀河系中,一個巨大的星雲開始收

            太陽的演化與太陽系

          太陽系的恆星主角

          太陽,這個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物質在最終散逸到太空中後,其核心所殘留的部分形成了密度極高的白矮星。這顆白矮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但其體積卻僅與地球相彷。在太陽的演化過程中,其外層物質逐漸向外擴散,最終形成了所謂的行星狀星雲,將一些最初的構成太陽的物質回歸到了星際空間中。然而,這些回歸的物質中包含了一些重元素,如碳等。

          太陽系中的行星際物質

          內太陽系與外太陽系

          太陽系中的行星際物質包括兩個主要區域,第一個區域位於內太陽系,是形成黃道光的黃道塵雲,這個區域可能是小行星帶內的天體經過撞擊後形成的。第二個區域位於距太陽約10至40天文單位(AU)之間,這個塵埃雲可能是由古柏帶內的天體碰撞產生的。

          內太陽系的特徵

          內太陽系是包括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的區域,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和金屬。這個區域的半徑小於木星軌道和土星軌道之間的距離,並且位於凍結線內,即距太陽約7億公里的範圍內。

          延伸閲讀…

          九大行星

          太陽系九大行星(八大行星)

          類地行星的性質

          類地行星有4顆,它們具有密集的岩石成分,有少許或沒有衞星,也沒有環系統。它們主要由耐熔質的礦物組成,如矽酸鹽,以及金屬,如鐵和鎳。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有大氣層,並會產生顯著的天氣變化。

          小行星帶的概況

          除了穀神星之外,所有小行星都被歸類為太陽系小天體,主要成分是耐熔質的岩石和金屬礦物,以及少量的冰。小行星的大小從幾米到幾百公里不等。小於一米的小行星通常稱為流星體或微流星體,這些名稱的劃分有點武斷。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距太陽約2.3至3.3天文單位。這個區域被認為是由木星的引力幹擾導致未能凝聚成型的失敗行星,是太陽系形成時留下的物質。小行星帶中包含數以萬計甚至百萬計的直徑超過一公里的小天體。儘管如此,估計小行星帶的總質量不會超過地球的千分之一。太空船經常飛越這個

          從太陽到邊緣:太陽系的巨大世界

          深入瞭解太陽系的天體分類與特徵

          太陽系,這個廣闊而複雜的宇宙系統,擁有著多種類型的小天體。其中,最為顯著的是那些巨大的行星,它們被天文學家們分成兩類:類木行星和類地行星。在類木行星中,木星和土星因其巨大的尺寸和富含氣體的成分而備受關注。儘管如此,從觀測的角度來看,只有土星環能夠輕易被觀察到,但實際上,所有這些巨行星都有它們自己的環系統。

          半人馬小行星是一類位於木星與海王星軌道之間的天體,它們的特性類似於冰彗星。目前已知的最大半人馬小行星是女凱龍星,其直徑約為250公里。第一顆被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凱龍,由於在接近太陽時表現出彗星的特徵,已被重新分類為彗星。

          彗星是太陽系中的小天體,其直徑通常僅為幾公里,且成分主要是揮發性冰。它們的軌道具有高離心率,近日點位於內行星區域內,而遠日點則遠至冥王星軌道之外。當彗星進入內太陽系時,其表面冰層會因温度升高而昇華,並形成彗髮,同時氣體和塵埃被太陽風推擠形成長長的彗尾,這些彗尾通常是肉眼可見的。

          1957年 前蘇聯發射了史潑尼克一號,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造天體。
          1959年 美國發射的探險家6號首次從太空中傳回影像。
          1959年 前蘇聯的月球1號成為第一個飛越月球的人造物體。
          1962年 美國的水手2號成為第一個環繞其他行星(金星)的人造物體。
          1964年 水手4號首次成功地繞行火星。
          1966年 前蘇聯的月球10號成為第一個繞行月球的人造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