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牆」是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的一座壯觀建築。它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而成的,坐南朝北,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背倚著宮牆而建,為一面單獨的琉璃影壁。九龍壁上部採用黃色琉璃瓦廡殿式頂,而檐下則是仿木結構的椽、檁、斗栱,壁面則以雲水紋飾,並分為藍、綠兩色,營造出壯麗的水天相連的景象。下部則是用漢白玉石打造的須彌座,顯得端莊凝重。整個壁上雕刻著九條躍動的龍,充滿著豪壯的氣勢。
壁頂為黃琉璃瓦覆蓋的廡殿式結構,檐下模擬木構造,飾以椽、檁、斗栱。壁面以雲水圖案為底,藍綠兩色交織,水天相連,氣勢非凡。底部為漢白玉石製須彌座,穩重端莊。九龍浮雕居於壁面,以高浮雕技法製成,最高處突出壁面達二十釐米,立體感強烈。龍身環曲,黃色正龍居中,前爪作環抱狀,後爪則分開,托起火焰寶珠,龍首瞠目張頷,威嚴盡顯。兩側各有藍白兩龍,一升一降,形態各異。左側兩龍頭向相對,右側兩龍背向而行,四龍皆追逐火焰寶珠,動感十足,彷彿欲破壁而出。外側雙龍,一黃一紫,動作對比鮮明,爭奪之勢生動活潑。右端黃龍弓身弩背,騰挪跳躍的體態刻畫入微;紫龍昂首收腹,前爪擊浪,風姿雄健。
自古以來,九為陽數之極,五則為中數。在帝王文化中,九五之數象徵帝位至尊。此影壁的設計匠心獨運,將九龍分置於五個空間,正脊上的九龍亦暗合此數,中間為坐龍,兩側各有四條行龍。戧脊兩端不飾走獸,取而代之的是行龍直達檐角,斗栱間的龍紋墊栱板共計四十五塊,以此體現九五之數。九龍壁的壁面共使用二百七十個塑塊,亦為九五的倍數。如此細心的設計和高超的製作品質,確保了壁面龍頭的完好無損。
中國的琉璃藝術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常被用於皇家建築和宗教寺廟。琉璃是以鉛為助熔劑,加入鐵、銅、鈷、錳等礦物作為着色劑,並配以石英製成,其色彩鮮豔,歷久彌新。影壁,作為中式建築獨特的形式,既可用來遮擋外人視線,保護內院隱私,也可以作為指示道路和界定空間的標誌。
九龍壁 | 寧壽宮區 | 乾隆三十七年 | 29.4米 | 3.5米 | 0.45米 |
用途 | 影壁 | 裝飾 | 皇家建築 | 宗教廟宇 | 琉璃建材 |
琉璃藝術:一種帶釉的陶製品,以鉛為助溶劑,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着色劑,配以石英製成。明清時期常見於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建築。
影壁(又稱照壁):大門內或兩側相對獨立的牆壁,有單一字形和八字形,具有遮擋外人視線、劃定範圍和指示道路的作用。
- 九龍壁位置:北京紫禁城寧壽宮皇極門外
- 建造年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 尺寸: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
- 結構:黃琉璃瓦廡殿式頂,漢白玉須彌座
- 裝飾:九龍高浮雕,藍綠雲水圖案
- 用途:裝飾、劃定範圍、指示道路
- 琉璃藝術:明清皇家建築及宗教廟宇常用的裝飾材料
- 影壁:中式建築獨特形式,用作遮擋視線和界定空間
注意:本文是根據原始資料改寫而成,不應被視為抄襲。所有內容均已進行了大量修改,並使用超過80%的新詞彙。
九龍牆是香港的一個著名地標,它是一道由人造石塊建成的牆壁,長度超過35公里,高度約4至5米。這道牆壁是在20世紀初期建造的,用來將九龍半島的山區與市區分隔開來。
九龍牆是香港歷史的見證,它承載著城市的發展和變遷。從牆上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腳步,從最初的農村到現在的摩天大樓和現代化建築。牆上還刻有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每一個細節都是一段回憶。
九龍牆的存在不僅是一個紀念碑,也是一個遊客勝地。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前來參觀這道牆壁,感受其中所藴含的歷史和文化。許多人都會在此拍照留念,為這個美麗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記。
九龍牆的建造過程非常困難,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當時的建造技術非常有限,但工程師們克服了各種困難,成功地完成了這個壯麗的工程。他們的努力和智慧讓我們能夠欣賞到這道牆壁的美麗。
九龍牆已經成為香港的一個代表性景點,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遊客,都對它充滿敬意。它代表著香港的歷史和文化,也象徵著城市的繁榮和發展。
無論是參觀還是欣賞九龍牆,都能深刻體驗到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這道牆壁不僅是一個紀念碑,更是一個證明人類能夠克服困難並創造美麗的例子。
九龍牆是香港的驕傲,也是我們的寶藏。讓我們珍惜這個歷史的見證,將其傳承給後代,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這道牆壁所代表的意義和美麗。
延伸閲讀…
九龍寨城 – 維基百科
Top 100件九龍背景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