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治療疑難雜症
[珠圓穴對應胸腔疑難]
珠圓穴位於拇指全息律上的胸腔位置,因此針灸此穴的內側一點可治療胸點。換句話説,珠圓穴與胸點相鄰,更可治療各種眼部疾病。配合耳穴目一、目二穴和眉頭埋針,再輔以耳後或背部放血,能顯著提升療效。珠圓穴還能搭配白穴和分白穴,主治眼疾各症。


[五形穴放血,眼疾迎刃而解]
放血五形穴,如珠圓、大間、靈骨和火硬,搭配耳穴目一、目二穴埋針。在耳尖或耳後找尋發紅的筋脈放血,或在膽穴放血後再針灸珠圓穴。人體經氣在四肢流動猶如河水,由小而大。井穴分佈於手指、腳趾末端,為經氣源頭;滎穴位於手掌或腳掌關節前,經氣逐漸增強;輸穴位於手掌或腳掌關節後,經氣漸盛;經穴多位於前臂或小腿,經氣旺盛;合穴則靠近肘部或膝蓋關節,經氣匯聚臟腑。《靈樞·九針十二原》雲:「源出為井,緩流為滎,匯流為輸,運行為經,匯入為合。」
[三皇保美容,祛疾又養顏]
上三黃穴搭配下三皇、駟馬穴和靈骨穴,再刺激臉部水金和水通穴位,可促進血液循環,長期保養對保養容顏有顯著效果。下三皇穴常以直立倒馬針法齊針,調理全身和三焦,達到保養和保健之效。針灸上三黃、下三皇、鼠蹊穴和三重,配合尾椎放血。再配合上三黃、下三皇、鼠蹊、婦科、耳穴內分泌、腎點和睪丸點,同時進行尾椎放血和氣功練習。
穴位 | 位置 | 功效 | 搭配 |
---|---|---|---|
珠圓穴 | 拇指全息律胸腔位置 | 眼疾 | 耳穴目一、目二穴,白穴,分白穴 |
五形穴 | 珠圓、大間、靈骨、火硬 | 眼疾 | 耳穴目一、目二穴,膽穴 |
上三黃穴 | 未提及 | 促進血液循環,美容 | 下三皇、駟馬穴、靈骨穴,水金、水通穴位 |
下三皇穴 | 未提及 | 調理全身和三焦 | 鼠蹊穴、三重,尾椎放血 |
五形穴:古代中醫針灸與臟腑學説的結合
五形穴,又稱五行穴,是一種根據中醫臟腑五行屬性而推導出的穴位體系,源自古代黃帝內經和難經等經典著作。在針灸治療中,通過刺激相應的五形穴,可以調整臟腑氣血,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五形穴將人體穴位按照五行屬性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類,每類分別對應一個臟腑和一條經絡,形成以下對應關係:
五行 | 臟腑 | 經絡 |
---|---|---|
金 | 肺 | 肺經 |
木 | 肝 | 肝經 |
水 | 腎 | 腎經 |
火 | 心 | 心經 |
土 | 脾胃 | 脾經、胃經 |
五形穴的選擇基準是根據疾病的症狀和體徵進行推斷,再結合臟腑五行屬性進行穴位配伍。例如,肺氣不足,咳嗽氣喘,可選用金穴金津、太淵等;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可選用木穴太沖、行間等;腎虛水虧,腰膝酸軟,可選用水穴太溪、崑崙等;心火亢盛,失眠心悸,可選用火穴心包經、神門等;脾胃虛弱,腹脹腹瀉,可選用土穴章門、內關等。
針對不同的病症,五形穴的配伍方法靈活多變,常見的配伍方式有:
- 臟腑相合:根據臟腑五行屬性,選用相應的五形穴進行配伍,如肺熱咳喘,可配伍肺經金穴金津、太淵等。
- 五行相生: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的原理,選用相生五行屬性的五形穴進行配伍,如脾虛腹瀉,可配伍脾經土穴章門、胃經土穴內關等。
- 五行相剋: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的原理,選用相剋五行屬性的五形穴進行配伍,如肝火鬱結,可配伍心經火穴神門、肝經木穴太沖等。
五形穴的針灸治療具有良好的臨牀效果,在各種疾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尤其是臟腑疾病。通過刺激五形穴,可以調節臟腑氣血,改善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配合其他中醫療法,如中藥、推拿等,效果更加顯著。
常用五形穴
以下表格列出五形穴表:
- 五形穴針灸治療應由專業中醫師進行。
- 五形穴位置較深,針灸時應準確把握針刺深度和手法。
- 患者體質和病情不同,五形穴配伍和針刺方法應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