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營將軍」是宮廟和村莊重要的護法神,保護廟境免受邪魔侵害。這五支神軍分為「東營軍-青旗(青龍)」、「南營軍-紅旗(朱雀)」、「西營軍-白旗(白虎)」、「北營軍-黑旗(玄武)」和「中營軍-黃旗」。在台灣的道教和民間信仰中,五營信仰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神政體系以傳統帝王的君主制為模板,分工精細、組織嚴密。
五營將軍,簡稱五營,是台灣民間信仰中重要的兵將,專司保護廟宇與村莊之責。五營分為東、南、西、北和中營,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中黃旗,各營皆有元帥領軍,合稱五營元帥。這些元帥原先可能是孤魂野鬼,經招安後成為神明的部屬。


台灣的五營信仰源於道教,而道教的軍事系統分為中央軍和地方防衞部隊,五營神兵即屬於後者。五營信仰的形成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漢晉時期,當時已有相關文獻記載。隨著移民社會的形成,這套信仰被帶到台灣,並逐漸與王爺信仰、城隍信仰和自然村落的形成相結合,成為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特色。
五營旗不但是內五營的象徵,也是法師或乩童進行法事時的重要信物。台灣許多地區都盛行五營信仰,這反映了一種空間界定和文化標記,是泉、漳移民社會結構和文化的一部分。
五營將軍是指古代中國的五個軍營的將領,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五個軍營分別是步兵營、騎兵營、弓弩營、砲兵營和工兵營。
五營將軍的職責是保衞國家的安全,指揮士兵進行作戰任務。他們是軍隊中的重要領導者,擁有豐富的戰術和作戰經驗。這些將軍通常在戰爭時期被任命,以確保軍隊的統一指揮。
作為五營將軍之一,步兵營的將領負責組織和指揮步兵部隊。步兵是軍隊中最基礎的兵種,通常由步兵營指揮官直接指揮。他們在戰場上起著關鍵的作用,負責佔領和保衞陣地。
騎兵營的將領則是指揮騎兵部隊,騎兵以其快速機動性而聞名。他們通常在戰場上進行側翼攻擊或追擊敵軍,具有快速反應和侵略性強的特點。
弓弩營的將領專門指揮弓弩部隊。古代中國的弓弩是一種強大的遠程武器,具有很高的射程和殺傷力。弓弩營的將軍通常在戰場上指揮弓弩手進行火力支援。
砲兵營的將領特化於指揮砲兵部隊。砲兵在戰爭中具有致命的破壞力,能夠有效地攻擊敵方防禦工事和堡壘。砲兵營的將軍擁有豐富的砲兵知識和戰術技巧。
最後,工兵營的將領負責組織和指揮工兵部隊。工兵在戰爭中負責修建和破壞工事,以及其他工程和建築任務。工兵營的將軍需要具備工程知識和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