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旗順序】中華民國 |藏密宗五色旗 |

【五色旗順序】中華民國 |藏密宗五色旗 |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成立初執政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採用國旗,旗面順序紅、黃、藍、、五色橫條[1],比例5:8[2]。

紅、黃、藍、、取自中國傳統五方色,順應五定數歷史文化習慣。

五色同時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2]。

五色旗於1906年冬同盟會本部討論《革命方略》和國旗草案時提出[3]。

1911年12月4日,江蘇、浙江、上海都督於上海會議籌組政府及以五色旗國旗方案,五色旗為程德全、宋教仁、陳其美、莊藴、趙鳳昌支持,由有「民國產婆」稱趙鳳昌設計 [4]。

並諮請臨時大總統「飭部頒布各省施行」。

五色旗順序 Play

代表五個民族五色可以種族革命意義[6],是政治象徵[7]。

武昌起義後,江蘇、浙江、安徽省多用此旗。

1911年12月4日留滬各省代表及蘇浙滬三督參加共和聯合會大會上,程德全提出五色旗國旗[8],並會後刊佈於報端[9],滬軍都督陳其美統一式樣並於12月17日全市頒發標準統一五色旗。

[10]隨後參議院國旗制定產生了爭議,五色旗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普遍,決定採用五色旗作為國旗。

[11]12月28日南京各省代表會議通電全國,號召在12月29日選舉臨時大總統時「我國國民應於是日懸掛國旗誌慶典」,此時臨時大總統選票印有五色旗圖案。
五色旗順序

12月31日滬軍都督陳其美曉諭各界:「明日起各界懸掛國旗,昭慶賀而光大典」。

1912年1月1日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日,南京、上海兩地普遍懸掛五色旗。

[12]
1912年1月9日,副總統黎元洪致電南京:「正朔定,國旗及軍商各旗式應即劃歸,請速頒發定式,以便遵行。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0日[10],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南京通過《國旗統一案》,確定五色旗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海軍軍旗。

並諮請臨時大總統「飭部頒布各省施行」。

[13]孫文《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綱》,行使了否決權。

[14]1月12日,孫文諮復各省代表會議《復參議會論國旗函》,要求民選國會成立後,付之國民公決[15]: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孫文提出辭呈,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舉為臨時大總統後公佈過渡行辦法,規定「國旗暫用五色旗」[16],並「暫用國旗式樣」照會各國駐華公使。

[17]1912年4月臨時參議院遷至北京。

5月6日,北京臨時參議院第二次會議審議國旗統一案,議員谷鍾秀先敍述了南京會議議決國旗統一案臨時大總統孫文諮復情況,並提付政府複議國旗統一案。
五色旗順序

[18]但於議員意見一,於5月10日審議:參議院院會上,審查員楊廷棟國旗統一案做了審查報告,説五色國旗各處久用、中外成知,。

隨後議員討論了十八星旗定陸軍旗,青天白日旗定海軍旗方案。

於議員於十八星代表意涵存在爭議,高家驥謂請表決五色國旗,陸軍星旗再付審查。

議長請贊成五色旗國旗者起立,「此時民國全體五色旗,而實不能有所」原因,多數表決通過五色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

[24]1925年,國民政府廣州成立。

五色旗順序 Play

延伸閱讀…

五色旗(中華民國)

藏密宗五色旗

[14]只是當時臨時參議院中,共和黨和統一共和黨佔優勢,有意無視國旗案諮復事。

[15]隨後參議院頒布《諮請臨時大總統規定國旗及陸海軍旗式樣公佈施行文》提請臨時大總統公佈國旗:[21]
6月8日袁世凱頒布《臨時大總統令》,宣佈五色旗成為中華民國法定國旗[22]:
此時五色旗使用時期早晨七點升旗,晚間六點降旗。

不用時應一色摺疊為一層,紅色上黑色下,旗腰一段捲成筒狀,外面用線節繫。

[2]
1914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發表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該方略「第一編 軍政」、「第一章 總綱」「第三節 旗幟及服制」,第八條「中華民國以青天白日旗國旗,其圖説如左:旗紅色地,青天白日為章,章在旗首上隅。

旗章地藍色作天,圓心白色作日,日緣藍色,日邊飾光芒十二道。
五色旗順序

光芒空間白色。

」,後第九條「大元帥帥旗及軍旗在未分別製定旗以前,得青天白日旗章軍旗。

」[23]1921年4月7日,國會推選孫中山為總統,公佈青天白日地紅國旗。

1924年6月23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青天白日旗黨旗,青天白日地紅國旗。

[24]1925年,國民政府廣州成立。

延伸閱讀…

五色旗- 中華民國

佳里菜寮朝安宮- 五色旗排列方式的研究

1928年11月2日國民政府第五次國務會議決議制定《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

12月17日公佈青天白日國徽,青天白日地紅國旗。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各地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1928年12月29日東北保安總司令張學良通電宣佈東北幟:「於即日起宣佈遵守三民主義,服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12月29日上午7時,東三省同時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完全取代五色旗。

[25]
您使用本「我要留言」服務進行撰述、編輯發佈,即視您瞭解並所撰述、編輯發佈文字內容,若您不同意,應停止使用本服務。

五龍令旗稱五營令旗或五方令旗,而五營分為東、西、南、北、中營,而五營令旗有顏色,令旗形狀三角形,上頭會繡上龍鳳圖樣或繡,繡上一個「令」字。

而每一營令旗有著兵馬數量名稱。

五營神兵(兵馬)本是王爺(如五府千歲)才有兵,受其調派指揮,不過現在有許多區域性神明,如媽祖、關聖帝君、大道公備有五營神兵,來保衞莊頭,抵禦邪魔與鬼魂。

基本上,五營有分內外營,受過歷代帝王敕封正神,如關聖帝君、媽祖、保生大帝眾王爺,設有內外兩營,而沒有兵權擁兵,如眾爺、萬善爺設內營。

內營總兵馬三十六萬(三十六營),是王爺禁衞軍,負責王爺本部安全與秩序維護,大都五營旗和五營頭來象徵;而外營是主廟中心,分佈莊頭五方位營寨,總兵馬三十一萬,是莊頭角落派駐守衞軍。

,維護廟宇及地方安全五營兵馬們,辛苦工作一年一樣要慰勞及犒賞~俗稱犒軍, 所謂「犒軍」指犒賞五營兵馬。

五營兵馬是隸屬神界中軍事系統兵,主要負責陰陽兩界作戰防禦,保護地方。

而犒軍要準備有:牲禮(三牲)~魚/雞/豬肉,有大廟或大型法會於是全羊全豬類來祭祀。

牲禮外可以準備一些糖果、餅乾、水果、白米並專屬犒軍金紙。

而有安五營兵馬廟宇,感謝這批守衞隊神兵神將,大都會有一盆兵馬草,並予以早晚焚香以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