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始説是中國戰國時期陽家鄒衍主張歷史觀念,與天下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成分。
“五德”是指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所代表五種德性。
“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循環運轉。
其後中國一切信仰和方技,多少受這種學説影響[1]:102。
五德始説起源於鄒衍以前儒家五行説[1]:101。
中國戰國時期後期,齊國思想家鄒衍鼓吹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2]:206。
五行是構成萬物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1]:101。
其要點某王朝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
而當其德,繼續統治時,會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革命”於天而受命[2]:206。
當時儒者認為一年之中,五行勢力輪流盛,例如春時“盛德木”,夏時“盛德火”[1]:101-102。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始皇朝統治者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意味五德始説“德”運。
鄒衍説:“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人事應五行運轉相配合,因此為君主者,於一年中某個季節有應做不應做事,例如仲春應行慶施惠,不應出兵[1]:102。
鄒衍的説法,五行代表五種德性以相剋關係傳遞,後世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説法來解釋五德終始。
五行論是誰創,不得而知;荀子認為子思、孟子所造作,[1]:102。
另有一説,若是禪讓、逼禪和平傳位是生,戰爭、造反、自立而成是克[來源請求]。
鄒衍五行論加以推廣,認為自天地剖判以來,人類歷史五行勢力(即五德)所輪流支配[1]:102。
甲德輪值時,人事上有代表甲德甲興起,服色、制度以及政治精神和甲德相配,例如周火德,色尚赤[1]:102。
”五行五常源頭,方成清泉活水,而生機無限,倘源頭,則五行必敗而成之物矣。


兩德相交之際,照例要有祥徵出現[1]:102。
戰國末年,五德始説已成當時思潮主流,並且作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理論[1]:102。
同時談這種學説者,混跡於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儒服儒冠[1]:102。
戰國時秦始皇掃滅羣雄,統一天下,全面接受鄒衍説,自稱水德君臨天下[2]:206。
因為鄒衍説周火德,勝火水能取而代之[2]:206。
秦朝武力統一天下,但不能靠武力鎮壓,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受命於天,賴服眾[2]:206。
鄒衍説秦始皇需要;五行運行法,王朝受天命具備其中一德方正統,否則統,不能受承認[2]:206。
正統論到漢代進一步發展,五行運行法則勝説,繼而是生説佔上風[2]:206。
到漢朝,儒學中滲入大量陰陽學,造成一個儒學其名陰陽學學派,兩漢政治社會上,大大的發揮了威力[1]:102。
勝説認五行彼此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此相勝,復循環[2]:206。
勝説人印象主張武力推翻前王朝[2]:207。
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屬於正統朝代,應該漢朝接替周朝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
漢武帝時,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土德(土克水)。
王莽建立新朝之前,採用五行剋説。
交替順序:
生説認五行彼此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相生,復循環[2]:206。
生説認,失德者應讓位於有德者受天命[2]:207。
於生説禪讓理論要求,因此從王莽利用生説、受讓形式實際取代漢朝起,改朝換代生説[2]:207。
王莽建立新朝,採用劉劉歆父子生説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
不過王莽正式舉行過禪讓儀式[2]:207。
王莽證明其政權合法統,採用劉歆父子五行生説,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德性,交替順序:
信者,人言。
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靠言傳身教。
那時人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可靠。
別人生命或鮮血換來周圍世界認識,不信是要吃虧。
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言,是人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東西。
五行之德,天地真種,神聖道。
常之,恆道,天人一貫之道,性命渾一之道,萬物道。
是故,時起時落者,或左或右者,變幻不測者,無窮無盡者。
聲色名利,物;生老病死,態。
然並非不可捉摸,亦非不可感知,常者天地真性情,造化主宰,性命之真種子,步步有驗、時時道。
是故,行如葉,,葉落歸,理。
行於其外,歸其中,流行而,不離中,行得?欲識天地造化理,五常貫通源頭。
五常並非,五行不得。
天地造化道,形同風水,貫通內,而流行於外。
蓋風水之自,源而發,源者風行水出起源,動靜之間,無中生有地。
氣動成風,水流通行,造化萬物,生生不息道。
而旋風水渦,源頭處,天地貫通之處。
後天之中,道器之間,銀河,細入微塵纖毫,天地造化,無不盡然。
動則成行,五行流行於天地之中,而成萬物形。
而其源頭,中央不動搖、之地。
五常正在造化中心,源頭地,聖境。
是故,五常不立,則五行無源;五行無源,成一潭死水,有半點生機?朱子嘗有詩云:“問泉哪得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五行五常源頭,方成清泉活水,而生機無限,倘源頭,則五行必敗而成之物矣。
五常為五行之德,五行本性。
五行發散,行而不止,循環復,週而復始,是故,五行有生有死,有起有落,有盛有衰,有成有敗,千變萬化,無休無止。
而自天地開闢以來,萬物生生不息以至於今,天地還是天地,萬物是萬物,大體不變,造化,何?源本,有相反相成勢,牽制五行無端形,使五行流行有道,萬變不離其宗。
如此者,天地能,萬物始能生生不息。
是故,五行有其真性,成造化宗本,動靜之中樞也。
中樞宗本者,神明德。
是故,木大生而其德在仁,陰陽配而仁成;金大成而其德義,陰陰合而義成;火大長而其德禮,陰陽貫而禮成;水大藏而其德智,陰陽別而智成;土大化而其德信,陰陽渾而信成。
五行發散於外,五常收斂於中;五行表現於外,五常根植中。
五行其無外,五常其無內。
賢曰:“大則彌綸天地,小則退藏於密。
”五行流行乾坤,五常緻入微。
五常為造化真種,五行生生不息主宰。
情同天地,性通萬物,達變,規範五行。
是故,萬物造化,遵從此道,無不盡合此理。
今草木而言其理,以示五常、五行關係。
之中,五行成草木身,枝繁葉茂,頂天,無非五行體。
而五常成草木之種,花開花落,一歲一成,凝成五常之種。
草木有種,可行天地,散成,歲歲枯榮。
是故,有種可生身,一身一乾坤,身身,其本唯一。
種子之中,外包仁,仁含天地先天一炁,以備種子破殼發芽營養。
是故,種子飽滿,仁性足而先天炁,種之易生長,成乾坤體,亦可結五常真種而含造化炁,歲歲行去,子子孫孫,其生機。
是故,仁性足者生,仁為先天營養,其中有大生之機。
子曰:“仁者壽。
”草木有種可行天下,而真種因有仁而方可破殼發芽。
仁義中,而天地應,不仁不義,難成真種,形同虛花,一場風雨必成敗落之勢。
一個人,只要是心正了後,氣,氣了後,形。
中國古代中醫理論,人是有三部分組成,是三者合一。
哪三者?形、氣、神。
形就是指我們外形,氣就是指我們身體經絡、氣血,神就是指我們精神。
應到現代科學,它認識到人體生命,是有三部分組成,是物質、能量和信息。
物質,對應外形、肉體;能量,對應中醫學理論裏氣一個概念;信息,對應我們神,中西醫這方面認識是。
◎人生病有三個原因,有外在,有內,和內。
外在原因是風、寒、暑、濕、燥、火。
內原因是七情,喜、怒、憂、思、悲、、驚。
飲食和生活起居 ◎一個人狀態時候,他是明智;反過來,知道規律是怎麼樣,任意妄為,其結果災。
災一個體現疾病,會有一些絕症,實際上很多絕症是我們內心自己造出來。
◎五常裏面頭一個仁,仁對應五行是木,對應四季是春天。
春天是草長鶯飛時候,萬物生機勃勃的時候,它對應我們心理狀態愛人。
仁這個意思,愛人意思,,能夠同情別人。
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個生是指愛意思,是指仁意思。
養生、養生,養了半天養是什麼?是生,不是養死。
你走出來,會發現這個身體跟着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
這裏肝,並不是西醫肝臟,而是指包括臟器內身體一種狀態和功能。
臟腑、經絡和七竅是,我們肝如果出了問題,它外表現,肝開竅於目,眼睛會出問題。
◎要想病,性格修改。
哪兒修改?從孝順父母開始修改。
什麼?“百善孝先”,人孝順父母,火氣一下退下去,火氣退下去後,經絡非常容易,經絡了,病。
◎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理學家艾爾瑪教授,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氣水實驗。
他人生氣、、呼出來氣蒐集,這個氣通過一個管道,輸入到一個盛有藥水瓶子裏面,這個瓶子水顏色會發生改變。
他發現人憤怒時候呼出來氣,後讓水變成顏色;時候,水會變成灰白色。
他顏色水抽出來打到小白鼠體內,小白鼠幾分鐘之內會抽搐死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生氣時候是分泌毒素。
◎人一生氣後,緊接着就是,過後可能手腳發麻。
什麼?消耗了精力,手腳發麻末梢循環。
我什麼能這個事情講得這麼?因為我生過氣。
而且我知道,自己問題往往有時候別人問題是相通,別人問題反過來,你可以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這方面,中西醫的理解是,現代科學上得到了印證。
◎仁慈會養肝,仁慈人肝血,氣脈,壽。
所以養生,養生生不息肝氣。
◎老子説:“人生,其死堅強”。
我們生氣後,有個表現四肢,我們觀察嬰兒,觀察現象會發現,人、,筋骨是。
上了歲數,筋骨變得,,所以中醫學有句名言,叫做“筋長一寸,壽延十年”。
筋骨能舒展得,伸長有彈性,叫做長一寸,這個人壽命能多活十年;反之,筋如果是一寸活十年。
一個人生氣,他經絡會瘀阻、收縮,時間了會折損壽命。
怎麼折損法?會導致各種絕症。
所以得絕症方式有很多,中醫學裏怕五行生剋。
◎一個人肺氣,反推,義方面會出現問題。
我自己一個例子,我以前高中時候,因為沒有注意孝道方面提升,所以我鼻炎,以至於每天晚上擤鼻涕掉很多紙。
肺開竅於鼻,鼻子有問題,説我們肺有問題,肺有問題,對應義方面做得。
◎義是什麼?過激。
過激行為,我大家分享一下,義對應精,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裏,是代表收斂,是秋天。
秋天是落葉滿天,秋風蕭瑟時候,這時是天地一派肅殺氣,所以説金氣人,殺氣。
古人講叫做殺氣,翻譯成現代話,這個人喜歡挑別人毛病,現代話講叫做“眼裏揉不下沙子”。
這種性格人,得金方面病,得肺經方面病。
金是克木,假如説這個人控制慾、挑剔別人這方面習氣話,往往會傷肝,而且會傷得。
◎金氣人下發展,那一派氣,所以説中醫七情裏,叫做肺,一個人,會肺氣給傷了。
金氣人要練習和微笑。
開始練一件事,天天微笑。
因為人只要一笑,全身氣放鬆,臟器得到舒展,臟器一得到舒展,病好了。
◎悲是傷肺,什麼是可以治療?一個人往往陷小我裏面,大小小,自我我,陷小我裏面,,,而且走不出來。
人走入我時候,他不是,而是。
是什麼意思?無條件關懷一切人。
◎我們所有情緒,歸根結柢是我,“我”字走不出來。
你走出來,會發現這個身體跟着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
自己愛心擴大,同時意識到自己身上有其他責任,至於陷入一個我當中。
胸懷一打開,氣跟着變化,氣一變化,外形、身體疾病會得到緩解。
◎黃帝內經》講,“心者,君主官;主明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説這個心身體裏是主導作用,是主神明。
心本來是一個,一個開放狀態,這是狀態。
假如是狀態,病態仇恨,仇恨會傷心臟。
因為恨心是從心裏外發,而且這種氣是裏聚,導致、心跳,冠心病一系列疾病。
◎一個人心要是處於一種狀態,他氣脈。
我們觀察小孩,他一天到晚是。
醫學家做了一個統計,三歲之前兒童,一天笑一百七十次,心脈完全,沒有疾病,古人稱純陽氣。
而成人一天笑七次。
中國人全世界來講,笑次數是,一天到晚板着臉,笑容很少見。
什麼?我們好像。
實際上你內心了,身體,反過來身體時候,心態是,所以心態調,心臟病能得到緩解。
◎一個人要想有智慧,第一個,能接受別人意見。
能接受別人意見,“兼聽”,聽,所以腎開竅於耳,這是有道理。
一個人腎氣,他耳朵聽進去別人規勸,腎氣人有智慧。
能聽進去別人規勸人,耳竅,腎氣,腎氣了有智慧。
中國古人總結這些道理,完全是我們生活起居聯繫一起。
◎傷腎。
怎麼傷?過度房事腎氣給傷了。
“腎主骨生髓,腦髓之海”,腎主骨,骨骼是腎一種表現。
第二個腎主骨髓,腎氣人,整個骨髓是,脊柱這個髓大腦是一起,這個人有智慧。
相反,假如這個人腎氣泄漏,他骨髓枯萎,腦裏華會倒灌進入骨髓,大腦光,導致身體出現衰敗狀況。
所以腎氣,這是問題,五臟六腑多餘腎這邊儲備,腎像身體能量總銀行,所有能量收納進來儲存,以備不時需。
有了病後,這個能量調動出來。
五德始説是中國戰國時期陽家鄒衍主張歷史觀念,與天下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成分。
「五德」是指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所代表五種德性。
「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循環運轉。
其後中國一切信仰和方技,多少受這種學説影響[1]:102。
五德始説起源於鄒衍以前儒家五行説[1]:101。
中國戰國時期後期,齊國思想家鄒衍鼓吹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2]:206。
五行是構成萬物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1]:101。
其要點某王朝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
而當其德,繼續統治時,會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革命」於天而受命[2]:206。
當時儒者認為一年之中,五行勢力輪流盛,例如春時「盛德木」,夏時「盛德火」[1]:101-102。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始皇朝統治者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意味五德始説「德」運。
甲德輪值時,人事上有代表甲德甲興起,服色、制度以及政治精神和甲德相配,例如周火德,色尚赤[1]:102。
到甲德既衰,乙德繼之而盛;人事上有乙朝興起,取甲朝而代之[1]:102。
兩德相交之際,照例要有祥徵出現[1]:102。
戰國末年,五德始説已成當時思潮主流,並且作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理論[1]:102。
同時談這種學説者,混跡於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儒服儒冠[1]:102。
戰國時秦始皇掃滅羣雄,統一天下,全面接受鄒衍説,自稱水德君臨天下[2]:206。
因為鄒衍説周火德,勝火水能取而代之[2]:206。
秦朝武力統一天下,但不能靠武力鎮壓,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受命於天,賴服眾[2]:206。
鄒衍説秦始皇需要;五行運行法,王朝受天命具備其中一德方正統,否則統,不能受承認[2]:206。
正統論到漢代進一步發展,五行運行法則勝説,繼而是生説占上風[2]:206。
到漢朝,儒學中滲入大量陰陽學,造成一個儒學其名陰陽學學派,兩漢政治社會上,大大的發揮了威力[1]:102。
勝説認五行彼此尅,水尅火、火尅金、金尅木、木尅土、土尅水,如此相勝,復循環[2]:206。
勝説人印象主張武力推翻前王朝[2]:207。
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屬於正統朝代,應該漢朝接替周朝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
漢武帝時,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土德(土剋水)。
王莽建立新朝之前,採用五行剋説。
交替順序:
生説認五行彼此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相生,復循環[2]:206。
生説認,失德者應讓位於有德者受天命[2]:207。
於生説禪讓理論要求,因此從王莽利用生説、受讓形式實際取代漢朝起,改朝換代生説[2]:207。
王莽建立新朝,採用劉劉歆父子生説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
不過王莽正式舉行過禪讓儀式[2]:207。
王莽證明其政權合法統,採用劉歆父子五行生説,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德性,交替順序:
西漢末年,漢視為「火德王朝」[2]:207。
因此漢朝稱炎漢、炎劉(漢朝皇帝姓劉)[2]:207。
漢光武帝光復漢室後,正式承認此説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火德,東漢及後史書如《漢書》、《三國志》採用這種説法[6][7]。
黃巾軍土黃色反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