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山牆」是華南地區和台灣漢族傳統建築中常見的封火牆。它有許多別稱,如馬歸、馬鞍牆、馬背山牆等等。這道牆的設計獨特,彎曲如同規壁,形狀宛如彎模頭或箍頭。它在建築結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保護了建築物免受火災的威脅,也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精巧和美麗。」


隱匿文脈的建築藝術:五行山牆的哲學
在華南的阡陌之間,矗立著一座座經風歷雨的傳統漢族宅院。這些宅院的屋脊上,總有一種獨特的存在,它們不像燕尾脊那般引人矚目,卻默默地守護著宅院的一方安寧。它,就是五行山牆,一種被稱為馬歸、馬鞍牆、馬背山牆等的傳統建築裝飾。
五行山牆是屋頂曲脊和垂脊的連接處,形如馬背,因而得名。它由曲脊、紋路和脊頭組成,建築師以磚瓦覆蓋其內部,大小則根據正脊和屋身的比例而定。在華南,這種山牆被視為封火牆常見的形制,具有美觀與實用的雙重功能。
雖然台灣傳統的建築匠師並不使用「馬背」一詞,但這種山牆在台灣的古厝中並不少見。它們常見於屋脊中間平直、兩旁收於邊牆的民宅,以其穩重的形態和實用的功能為人們所喜愛。金門的民居為了防風,常用大規壁,而「規」字正恰當地描述了這種山牆呈現的弧形曲線。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甚至將馬背作為其官方標誌之一。
在台灣,五行山牆的形態多樣,可以分為南部、北部、新竹、東港、旗山、西南沿海等六種不同風格。同時,木形馬背也在台灣的許多著名建築中得到應用,如台北的保安宮和板橋的林家。有趣的是,坐東向西的屋宅,其正身馬背通常採用「木形」設計。
五行山牆不僅是建築技術的展示,更是個文化傳承的縮影。它們靜默地襯託著華南地區和台灣的歷史風情,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去解讀。在這些曲線與紋路背後,藴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五行山牆是中國神話故事《西遊記》中重要的場景之一。根據故事,這座山牆被稱為「五行山」,它是由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巨大山脈。
故事中,孫悟空因犯下大鬧天宮的罪行而被玉帝貶下凡間,被困在五行山牆下。他被壓在山牆下五百年,直到唐僧取西經,結識了豬八戒、沙和尚等師徒,解救了他。
五行山牆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分為五個區域,每個區域都代表著一種元素。這五個區域分別是「金鎖山」、「木樁山」、「水縛山」、「火雲山」和「土壓山」。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地理特點和神奇的景觀。
五行山牆與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五行相關聯。五行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相生相剋,維持了世界的平衡。在《西遊記》中,五行山牆象徵著宇宙秩序的一種表現方式。
無論是文化還是宗教背景,五行山牆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孫悟空的囚禁之地,還代表了一種修行與救贖的象徵。通過孫悟空的努力和師徒的幫助,他最終獲得了重生和救贖的機會。
總的來説,五行山牆是《西遊記》中一個重要的場景,代表著困境和救贖的主題。它的存在和意義使得故事更加豐富多彩,也讓人們深思人生的意義。
延伸閲讀…
五行山牆
五行山牆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