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五臟六腑」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根據中醫學的理論,我們的身體結構和功能與五行木、火、土、金、水密切相關。這種相生相剋的關係不僅解釋了事物之間的聯繫,還在中醫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五行學説與中醫學的整合
五行學説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歸屬於五行:肝、膽屬木,心、小腸屬火,脾、胃屬土,肺、大腸屬金,腎、膀胱屬水。從五臟的資生來看,腎水之精以養肝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這説明瞭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金的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木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滯,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氾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盛,即水克火;而心火的熾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中醫學還用五行學説來説明人體與自然環境及氣候、飲食等的相互關係。
人體在病理情況下的改變,也可用五行學説來説明。由於臟腑分屬五行,臟腑之間也是依據五行學説的生克規律相互影響的。肝病傳脾,如肝炎病人引起食慾不振,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如脾胃濕熱引起肝炎黃疸,即土侮木;肝病影響到心,如大怒引起心絞痛,為母病及子;肝病影響及肺,如盛怒之下引起肺結核大咯血,即木侮刑金;肝病影響及腎,如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即子病及母。
臟腑,是中醫對內臟的總稱,通稱五臟六腑。根據《素問‧五臟別論篇》,「臟」指的是人體內的五臟,即:肝、心、脾、肺、腎(加上心包即為六臟),主要功能為生化和蓄存精氣;以及六腑,即: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要功能為受乘和傳化水穀並積存精氣。
中醫的臟腑,與西醫提出的臟腑的生理結構並非相同。「象」指的是五臟六腑發揮功能時所呈現的表象。
五行與五臟六腑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它們相互關聯並影響人體健康。
五行理論
五行理論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和水五種元素構成。
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是人體內部的重要器官系統,包括心、肺、肝、脾、腎、胃六腑以及小腸、大腸、膽、膀胱等。
根據中醫學理論,每個臟腑都與五行中的一個元素相關聯,並在人體的平衡和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總結
五行五臟六腑是中醫學中重要的概念,它們彼此密切相連,並在人體健康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瞭解它們的理論基礎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延伸閲讀…
搞懂中醫五行陰陽論!一張表看懂五行與五臟的關係-第3頁
中醫給五臟劃分了五行屬性,十分精準,古人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