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式大廈(英語:Twin Tower)是香港公屋大廈一種,後來升任房屋司及政務司廖本懷設計,並且數次改良。
大廈兩塔,座24層,座21層。
於大廈設有兩個天井,設計,為公共房屋建築設計之一,坊間普遍稱雙塔式大廈「井型公屋」、「天井型公屋」、「井字型公屋」。
雙塔式大廈是位於香港島南區華邨華興樓及華昌樓,於1970年落成,目前樓齡達54年。
而後一座雙塔式大廈落成1984年坪邨秀樓。
雙塔式大廈例子有觀塘順利邨利樓(1978年落成)、友愛邨愛義樓、愛信樓、愛廉樓(1981年-1982年落成)、天邨天琴樓(1982年落成)、愛民邨衞民樓、敦民樓、德民樓、新民樓、信民樓(1974-1975年落成)及屯門湖景邨,中屯門湖景邨全部大廈雙塔式大廈(1982年落成)。
房委會於1975年專家顧問協助下,尋找嶄新興建公屋方法;當中麗瑤邨及邨興建雙塔式大廈開始採用機械化施工法技術興建,其後餘下雙塔式大廈採用上述方法興建[1]。
相信人知道沙嘴有一個佔地達13.3公頃公園,其面積於摩士公園(九龍區公園)。


天井地下位置為公共空間,可用作舉行活動;大廈兩個天井中間連接處為電梯大堂及樓梯,所有大廈設有四部升降機,分層及雙數服務,每層有一部升降機停靠。
大廈每邊天井設有17個單位及一條樓梯,當中設於角落5個單位39平方米9人大型單位[註 1],其餘33平方米7人單位[註 1]。
大廈標準高度2124層,而座天台開放予居民作休憩空間,Y2型大廈天台花園相似,後來因安全因素,目前停止開放[2]。
雖然分派到井型公屋,但樓主此嫌棄,不但文中讚附近、孃家離,隨後表示「井樓會住喜歡,有海景,有陽台,應該還行」,毫不介意分派到舊式井字型公屋。
從三山國王廟走出,行上樓梯後會看見坪石邨。
坪石邨位於九龍觀塘區平山,於1970年代落成。
整條屋村有五座「單塔式」和兩座「舊長型」大廈組成。
所謂「單塔式」,即是只有單一座塔。
從地下看上天,你只能看見三面走廊,後一面是雪白牆壁。
大廈中央天井留空設計,有助空氣流通,可以預防盜竊案發生。
説起井字型公屋,其實井字型公屋建於薄扶林華邨,後來香港建起60多棟同類型建築。
只不過,因井字型公屋佔地面積大,有風水不佳的説法,因此80年代停止興建。
於人而言, 井字型公屋他們意義十分,因為他代表了香港融洽鄰舍關係,是香港人集體回憶。
另外,好多電影製作公司鍾情到井字型公屋拍攝,例如麥浚龍執導《僵屍》,坪石邨取景。
相信人知道沙嘴有一個佔地達13.3公頃公園,其面積於摩士公園(九龍區公園)。
每逢假日會見到一家大小到公園遊玩,但其九龍國內公園前身是威菲路軍營,休閒活動扯不上一點關係。
直至今天,公園保留一座廢棄炮台。
讓我們走進這鬧市中綠洲,過一個悠閒下午吧!説起彩虹邨,大家可能只想到很多人去朝聖打卡籃球場。
但其實彩虹邨附近有很多值得我們到訪地方,不但有碩果僅存井字型公屋,有歷史建築。
國父孫中山先生該處留下他足跡!讓我們一起到屋邨探索其「廬山」真面目吧!近年「香港光」,提女子單車運動員「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她但是香港首位女子車世界冠軍,場地單車世界錦標賽爭先賽及凱林賽奪得金牌,首位為香港運動歷史上奪得2面銅牌運動員。
李慧詩於牛頭角下邨,小學讀原址牛頭角下邨柏德學校。
她是田徑好手,中三時加入體院「明日之星」計畫,開始接觸單車運動,成為她運動生涯轉捩點,於2004年決定展開職業生涯。
車領隊洪松蔭「體格」形容她。
但這位女車神,我們看到、認真運動員形象外,她有、可愛一面。
如果仔細留意李慧詩裝備,會發現她頭盔印有藍色獨角獸圖案,李慧詩獨角獸視為她帶來運氣吉祥物,彩虹獨角獸公仔是某年她收到生日禮物,自此這隻公仔陪伴她天南地北出戰,後來她公仔轉贈一位患有腦癌8歲小女孩,希望能鼓勵小女孩。
雖然小女孩後敵癌魔,但李慧詩獨角獸鼓勵自己不要放棄。
九龍城人熟悉過於是其「三不管」時期,它像有美國「罪惡城」稱底特律原型,一個集齊「黃」、「賭」、「毒」罪惡温牀。
現時充滿文化氣息九龍城有著對比。
讓我們重回100年前舊香港,揭開「三不管」地區面紗。
新浦崗本身並不算是香港旅遊區,但如果要欣賞懷舊港式文化,這片地方非到不可。


延伸閱讀…
但其説土瓜灣是一塊寶地過,她有歷史建築,有香港風味唐樓羣,兼可觀賞維港絕佳海景。
雖土瓜灣是舊區,但只要你去過一次,會那裡獨有風景吸引。
屯馬開通興奮!趁著港鐵屯馬線開通,一於到土瓜灣走走,尋回香港情懷,漫遊於這個交融社區,然後帶你到訪當區名店、名食!眾所周知,公共厠設立是衞生考量。
1894年香港爆發連場鼠疫災害,疫症持續30年,再者那時候普遍市民通街排便,政府面嚴重的衞生問題。
但公共衞生因素外,那時建立公厠原來有商業因素。
於當年歐洲中國絲綢需求若渴,位於珠三角絲綢重鎮 – 順德,種桑農地增加。
而當時香港人糞視為優質肥料,加上水路經珠江達順德養蠶桑農大量收購香港糞作肥料,觸發華藉地產商港興建商業公廁,高價招租糞收集站。
因此商業公廁主導公廁服務,同時緩解公帑及官地建政府公廁壓力。
只有香港文化歷史背景,才能釀造出既討厭地下公廁。
此行程遊覽目前全港僅餘的地下公廁外,順道探索孫中山先生香港足跡,而行程完結前會去買手信回家啊!大埔是文獻紀錄有人聚居新界村落之一,稱「」,有説年該地森林,人跡罕,行者而過,故稱。
另一説法是,清初年間,大埔區外交通十分發達,設有頭(大碼頭),是一個轉運中心,大埔水路交通潮州及汕頭地,所以稱為「」。
此外,現時吐露港當時稱為「海」其時盛產珍珠。
於大埔當時屬新界較地方,所以英國政府接管新界後,選擇此地「插旗」作為宣示主權地方。
自此,大埔成為當時新界行政中心。
新浦崗本身並不算是香港旅遊區,但如果要欣賞懷舊港式文化,這片地方非到不可。
延伸閱讀…
值得留意,是位於街道上以及鄰近工業大廈傳統招牌,仿如置身時光隧道。
不過自屋宇署 2010年12月31日起全面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後,大部份不合規格招牌拆除。
今次我們不妨搭上時光機,返回數十年前,欣賞這即消失工藝美學;提一提,於傳統小店式微,老式招牌數目買少見少,建議大家趁假日把握時間,親身見佢「後一面」。
港島西薄扶林包括置富花園、華邨瑪麗醫院一帶, 是牛奶公司牧場,經營近百年世紀八十年代結業。
如今部分牧場用地成為中產階級住宅或隱沒山林中,有部分活化。
上期我們介紹了香港漁村和鄉村,領略了傳統居所。
可是人口上升,香港房屋不勝負荷,一種新型房屋——公屋,應運而生。
公共屋邨我們來説陌生,香港近年興起到公屋「打卡」熱潮。
現時,全港有三分之一(逾224萬人)居民是居住公屋。
可以説,公屋為很多香港市民,提供了安居樂業住所,但有一個温暖而安全家並非。
公屋誕生,其和天災,催生而成。
這背後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二次大戰結束後,國共內戰爆發,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無家可歸他們香港各處搭建寮屋居住。
甚麼是寮屋?寮屋,是指市民佔用土地鐵皮或木材建造臨時房屋。
當時寮屋十分,不但空間狹小,而且沒有獨立廚房和廁所,衞生環境劣。
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即現在石硤尾邨)發生大火,使得大量民流離失,政府原址多幢徙置大廈安置他們,它們早期公屋了!第一期政府公屋便是石硤尾邨,大部分建築現今拆卸,只剩下美荷樓獲保留,經活化後化身成青年旅舍。
公屋為大批人口提供了衞生、安全居所,這些社會發展十分,自1972年起,港督麥理浩發起「十年建屋計劃」,新市鎮如荃灣、屯門、沙田地方大量興建出租公屋及居屋,大大改善了市民居住環境,添置社區設施,如學校、商場、社區中心,滿足市民衣食住行需要。
那問題來了,全港有這麼多公屋,是不是只有一款形式呢?不是,接下來大家介紹三種公屋款式吧!雙塔式大廈,稱「井型公屋」,天井位置留空,有助於空氣流通,天井地下空間成為小朋友小天地,可那遊樂嬉戲。
從天空向下望會看到一個個呈「Y」字型建築物便是Y型大廈了!Y型大廈大多數座落於市鎮,可作公屋或居屋之用,如位於大埔亨邨及頌雅苑。
雙塔式大廈和Y型大廈,有圓筒形設計!那便是位於港島大坑勵德邨。
細心讀者可可能發現了,甚麼以上提到公屋,是甚麼甚麼「邨」呢?這是公屋命名規矩。
出租公屋會稱作「邨」,如沙角邨、乙明邨,而居屋則大多稱為「苑」,如天馬苑、天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