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報惡」是羅馬書第12章的重要主題之一,保羅在這一章多次強調了不可惡報惡的原則。他在第14節提醒我們要祝福那些逼迫我們的人,而不是咒詛他們。在第17節中,他再次鼓勵我們不要以惡報惡。
保羅以明確的話語告訴我們要以善勝惡,這提醒我們改變對待惡劣情況的態度。這段經文中建立了一個程序,從原本的標準進一步提高到更高的標準,有人認為這標準是不可能達到的。但保羅的教導告訴我們,不僅要避免報復,更要以善的行動反擊惡。「以善報惡」不只是一個美好的理念,更是一種改變人與人相處方式的指引。


轉換自羅馬書第12章的教誨
當我們細細品讀羅馬書的第十二章,尤其是最後一節,會發現保羅基督對我們的教誨至關重要。他多次提到我們不應以惡報惡,而是要以善相待。這並非易事,但卻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來理解這一高難度的道德標準。主人公約翰·珀金斯(John Perkins),作為一個黑人領袖,曾在密西西比州遭受嚴重的迫害,但他選擇了以善勝惡,這正是保羅在羅馬書中教導我們的。
約翰·珀金斯的見證
約翰·珀金斯是一名黑人牧師,也是密西西比州“加略山事工之音”的創辦人。他因致力於促進族裔關係和諧而被廣泛尊重,並在多個層面有著顯著的影響力。他的故事是一個激勵人心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實踐羅馬書第12章的教導。
珀金斯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由於貧困,他只接受了三年的小學教育就退學了。然而,他後來在加州信主,成為了一名基督徒,並被呼召回到他的家鄉,向貧困的黑人傳福音,並幫助他們發展領導能力。1970年2月7日,一輛載有黑人大學生的廂形車在高速公路上被攔下,所有學生都被捕。珀金斯和他的助手們得知此事後,前往監獄準備保釋這些學生。然而,當他們剛到達時,就被警察和巡警包圍、逮捕,並遭受了嚴重的毆打。
珀金斯並未因為超速或吸毒而被捕,也沒有反抗逮捕。他的罪行僅僅是作為一個黑人領袖的存在。在那個晚上,他和同伴們不斷遭受毆打。警察踩在他的身上,踢打他的頭、肋骨和鼠蹊部。甚至有一名警察拿出一把叉子,對他説:“你看到了嗎?”然後將叉子向上叉入他的鼻孔。
面對這樣的迫害,珀金斯選擇了以善勝惡,沒有以惡報惡。他的行動嚴格遵從了羅馬書第12章的教導,即使是在極端的壓力之下。他的故事是一個強有力的見證,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難的環境中,基督徒也能夠實踐愛和寬恕。
珀金斯的事蹟提醒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有責任在面對仇恨和暴力時,依然選擇以善行來回應。這不僅是為了我們的信仰,也是為了我們的社會能夠實現真正的和解與和諧。正如羅馬書第12章所教導的,我們要“以善勝惡”,讓愛和寬恕成為我們生活的標誌。
當我們遇到惡意的行為或對待我們不公正的事情時,以善報惡這個原則常常被提到。以善報惡意反映了我們如何用善良和積極的方式回應惡意,並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這個原則可以應用於各個面向的生活,包括個人關係、工作場所和社會道德等等。
以善報惡的原則
以善報惡的第一個原則是要保持冷靜和理智。當我們遭遇惡意或傷害時,情緒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反應。然而,以善報惡要求我們保持冷靜並且不被情緒所左右。這樣的反應能夠幫助我們分析情況,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案。
第二個原則是以善待那些對我們做出惡意行為的人。這可能聽起來不容易做到,但這正是以善報惡的核心。以善報惡要求我們不以牙還牙,而是用善意和同情心對待惡意行為的人。這樣的反應能夠改變對方的態度,同時也在我們自己的心靈上帶來平靜和寬恕。
第三個原則是協助他人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後果。有時候,人們對我們做出惡意行為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後果。以善報惡要求我們以正確和客觀的方式向他們解釋他們的行為對我們造成的影響。這樣的建設性反饋可以幫助對方認識到他們的錯誤,並改變他們的行為。
最後,以善報惡要求我們關心他人和改變他們的生活。有時候,人們做出惡意行為是因為他們自身處於困難或不幸的狀況中。以善報惡要求我們關心他們的處境,並提供幫助和支持。這樣的關懷能夠改變他們的生活,同時也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
以善報惡是一種偉大的原則,它提醒我們用善良和積極的方式回應惡意。無論我們遇到何種困難和逆境,以善報惡都能幫助我們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謝謝您的閲讀,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延伸閲讀…
羅馬書12:17-13:14,羅馬書12:17-13:14 RCU17TS;CNVT;CCB
以善報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