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必看!這些事醫生不會主動告訴你 | 住院行李清單TOP5 少帶一樣都後悔 | 病房選哪間?資深護理師的真心話

住醫院對台灣人來說總是個不太愉快的經驗,但有些小撇步可以讓這段時間過得舒服一點。記得我上次住院時,隔壁床的阿伯教我好多實用的方法,今天就來分享給大家。

首先一定要準備的就是住院用品清單,我整理了一個表格給大家參考:

類別 必備物品 備註
日常用品 牙刷、毛巾、拖鞋、保溫杯 醫院提供的通常不太好用
電子產品 手機、充電器、耳機 記得帶延長線比較方便
衣物 寬鬆睡衣、外套、內衣褲 醫院冷氣很強要多帶件外套
其他 口罩、濕紙巾、小零食 半夜肚子餓可以墊胃

在醫院最難熬的就是無聊的時間,我發現帶本輕鬆的小說或下載幾部劇來看真的很重要。上次住院時追完了一整季的韓劇,時間反而過得特別快。不過要注意醫院的WiFi通常不太穩定,建議先下載好想看的內容。

醫院的餐點吃久了真的會膩,這時候家人帶來的家常菜簡直是救星。我特別懷念媽媽煮的香菇雞湯,喝下去整個人都暖起來了。不過要記得先問清楚護理站哪些食物要避免,像有些檢查前是不能吃太油的東西的。

晚上要睡覺時,醫院的環境音真的很吵,救護車的聲音、護理站的呼叫鈴此起彼落。我後來學會戴耳塞睡覺,效果還不錯。還有就是病床真的很硬,可以請家人帶個小靠墊來,會舒服很多。

護理師們都超辛苦的,記得有次半夜發燒,值班護理師馬上來幫我量體溫、換冰枕。後來出院時我特地寫了張感謝卡,他們都很感動。其實將心比心,醫護人員壓力很大,我們多點體諒他們也會更願意幫忙。

住醫院

住院前要準備什麼?5個必帶物品清單

突然要住院真的會手忙腳亂耶!上次陪家人住院才發現,有些東西沒帶到真的超不方便。這邊幫大家整理一份實用清單,都是過來人血淚經驗談,讓你住院期間不會漏東漏西。

第一絕對是證件和文件,健保卡、身份證這些基本的一定要帶,如果有重大傷病卡或醫生開的診斷書也記得放進包包。最好準備一個文件夾統一收納,才不會要用的時候翻半天。

日常用品部分很多人會忽略,但住院時會發現超重要。像是:

物品類別 建議內容
個人清潔 牙刷、牙膏、小罐洗面乳、旅行組沐浴乳(醫院通常只提供肥皂)
貼身衣物 3-5套換洗衣物(醫院病服不一定舒服)、免洗內褲(方便換洗)
電子用品 手機充電器(線要夠長!)、行動電源、耳機(晚上追劇不打擾鄰床)

常備藥品也要記得帶,特別是平常有在吃的慢性病藥物。雖然醫院會給藥,但剛住院時可能會有空窗期,自己備著比較安心。另外像是眼藥水、腸胃藥這些小東西,臨時要用時醫院不一定能馬上提供。

舒適小物可以大大提升住院品質,像是自己的枕頭(醫院枕頭通常很薄)、眼罩、小毯子。如果怕無聊,帶本書或平板電腦也很推薦,畢竟住院時間往往比預期長。

最後提醒大家,現金和零錢要準備一些,雖然現在很多醫院都能電子支付,但租電視、買點心或繳保證金時,有些還是只收現金喔!建議帶個小零錢包裝硬幣,方便使用自動販賣機。

誰需要住院?常見需要住院治療的疾病這個問題,其實很多台灣人都會遇到。平常小感冒在家休息就好,但有些情況真的不能硬撐,該住院就要住院,免得小病拖成大病。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哪些狀況醫生通常會建議住院,讓大家心裡有個底,遇到時才不會慌張。

首先就是那些需要密切監測的急性病症,像心肌梗塞、中風這類心血管疾病,每分每秒都很關鍵,住院才能隨時處理突發狀況。另外像是嚴重的肺炎、氣喘發作,呼吸都困難了,當然要住院觀察氧氣狀況跟給藥。還有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高到出現酮酸中毒,這可是會致命的,不住院打點滴調血糖怎麼行?

再來是那些需要開刀或特殊治療的疾病,比如盲腸炎、膽囊炎這類急性腹痛,通常都要手術處理。骨折如果很嚴重,也要住院開刀打鋼釘。癌症患者要做化療或放射治療,通常也會安排住院幾天觀察反應。這些治療在家根本沒辦法自己做,住院才能獲得完整照護。

最後是慢性病急性惡化的情況,像肝硬化突然吐血、腎衰竭要洗腎、心臟衰竭喘到不能躺,這些都算急症,一定要住院治療。老人家如果發高燒、意識不清,也建議住院找出原因,因為抵抗力差,併發症風險高。

常見需要住院的疾病整理:

疾病類型 具體例子 住院原因
急性重症 心肌梗塞、中風、嚴重肺炎 需密切監測生命徵象,隨時介入治療
需手術治療 盲腸炎、骨折、腫瘤切除 必須在無菌環境進行手術,術後觀察恢復狀況
慢性病急性發作 糖尿病酮酸中毒、心臟衰竭 需密集藥物調整,預防器官進一步損傷
高風險族群 高齡患者發燒、新生兒黃疸 免疫力較差,需專業醫療團隊評估與照護

其實要不要住院,最終還是要聽醫生的專業判斷。台灣的健保制度這麼好,該住院的時候就不要猶豫,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最重要。有些人會覺得住院很麻煩,但想想看,如果因為沒住院導致病情惡化,反而要住更久不是更划不來嗎?

住醫院

最近天氣變化大,很多人都在問「什麼時候該考慮住院?醫師建議的判斷標準」其實真的很重要。畢竟誰都不想白跑醫院,但該住院時硬撐反而更危險。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醫師常提醒的關鍵指標,幫你判斷什麼情況真的需要住院治療。

首先要注意的是「生命徵象不穩定」,這絕對是紅燈警訊。像發燒超過39度持續3天以上、血壓突然飆高或過低、呼吸每分鐘超過30次,這些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特別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因為小症狀就快速惡化,千萬不能輕忽。我鄰居王媽媽就是覺得頭暈想說休息就好,結果是腦中風前兆,還好家人及時送醫。

第二個重點是「無法進食或服藥」,這點很多人會忽略。如果連續24小時吃不下東西、連喝水都吐,或是口服藥完全吸收不了(比如嚴重腹瀉),身體很快就會脫水或電解質失衡。尤其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引發酮酸中毒,這種時候打點滴補充營養和藥物就很重要。

下面整理幾個常見需要住院的狀況給大家參考:

症狀表現 危險程度 建議處置
高燒不退+意識模糊 ⚠️⚠️⚠️ 立即急診,可能需要住院
呼吸困難+嘴唇發紫 ⚠️⚠️⚠️ 叫救護車,需氧氣治療
劇烈腹痛+血便 ⚠️⚠️ 掛急診檢查,可能需開刀
腳腫+喘不過氣 ⚠️⚠️ 心臟科門診轉住院

另外像「治療需要密切監測」的情況也很常見。比如剛做完大手術後、化療後白血球過低,或是需要每2小時打一次抗生素的嚴重感染。這些在家根本不可能做到專業照護,勉強出院反而風險更高。記得之前有個年輕爸爸蜂窩性組織炎,以為吃藥就好,結果細菌跑到血液裡變成敗血症,後來住加護病房兩週才救回來。

最後要提醒「慢性病急性發作」的判斷。很多三高患者平常都控制得不錯,但遇到感冒、壓力大就可能突然惡化。像血糖衝破300mg/dL、血壓超過180/110mmHg,或是氣喘發作用吸入劑都沒效,這些都算醫療急症。醫師通常會建議先住院調整用藥,等數值穩定再回家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