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發展與宗派簡史
近代
– 12世紀後,佛教於印度本土消亡。
唐宋
– 密法的興盛與發展。
– 印度唯識學派傳入中國,形成漢傳佛教的法相宗。
– 唐代淨土宗的崛起。
– 三武滅佛摧毀了佛教的繁盛。


隋唐
– 大乘佛教宗派紛紛建立,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
– 當時的君王崇信佛教,推動佛教的發展。
– 漢地佛教形成於此時,吸收儒道思想,發展出符合中國特色的佛教。
印度佛教
– 1世紀左右,大乘佛教興起。
– 佛教首次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北傳佛教。
– 部派佛教時期,各派別爭相創立自己的學説。
– 公元前100多年左右,佛教再次分裂,形成十八部派。
– 公元前6至5世紀間,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古印度誕生。
南北佛教與宗派的分流
南傳佛教
– 1世紀傳入斯里蘭卡,現存巴利文經典。
– 被稱為上座部佛教,強調嚴守戒律。
大乘佛教
– 1世紀發展,強調智慧、慈悲與解脱。
– 現存梵文經典,流傳至中國、韓國、日本等國。
漢傳佛教
– 北方傳入,融合儒道思想。
– 分為八大宗派,即: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唯識宗、律宗、中觀宗、密宗。
八大宗派簡述
禪宗
– 強調悟性與禪修,認為見性成佛。
淨土宗
– 以唸佛求往生淨土為修行方法,信仰阿彌陀佛。
法相宗
– 主張心識為一切萬法的根本,強調因緣和合。
華嚴宗
– 以《華嚴經》為依據,強調一切眾生皆成佛。
中觀宗
– 強調諸法性空,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和依賴的。
天台宗
– 集合各種義學和禪修思想,強調實相和止觀。
律宗
– 傳持佛教戒律,注重戒律修持。
密宗
– 注重密法修持,以符咒、手印、觀想等為修行方式。
佛教分類
佛教是一個多元化的宗教,擁有豐富的傳統和教義。為了方便理解,佛教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以下是常見的分類方式:
延伸閲讀…
佛教派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常見問題> 認識佛教
基本分類
類別 | 特徵 |
---|---|
部派佛教 | 佛陀涅槃後,佛教僧團因教義分歧而產生十八部派,各部派有不同的教理和修行方式。 |
大乘佛教 | 「大乘」意指「廣大的乘」,主張所有眾生都能成佛,強調慈悲、智慧和無我。 |
小乘佛教 | 「小乘」意指「小的乘」,強調戒律和個人解脱,主要以南傳佛教為主。 |
地理分類
類別 | 地理範圍 |
---|---|
南傳佛教 | 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泰國、柬埔寨等,以巴利語經典為依據。 |
北傳佛教 | 主要分佈在東亞國家,如中國、韓國、日本等,以漢語和梵語經典為依據。 |
藏傳佛教 | 主要分佈在西藏和喜馬拉雅山地區,以藏語經典為依據,傳承了獨特的文化儀式。 |
歷史分類
類別 | 時間段 |
---|---|
原始佛教 | 佛陀在世時,以釋迦牟尼為中心的教導。 |
部派佛教時期 | 佛陀涅槃後,佛教僧團產生十八部派,各部派有不同的教義和修行方式。 |
大乘佛教發展時期 | 公元1世紀後,大乘佛教思想開始興盛,逐漸取代部派佛教成為主要流派。 |
中觀學派時期 | 公元4世紀後,龍樹菩薩創立中觀學派,強調「空性」哲學。 |
唯識學派時期 | 公元7世紀後,玄奘大師等人傳入唯識學説,強調「八識」理論。 |
密宗時期 | 公元8世紀後,藏傳佛教發展了獨特的密宗教義和修持方式。 |
宗派分類
類別 | 主要宗派 |
---|---|
南傳佛教 | 上座部佛教、大眾部佛教 |
北傳佛教 | 禪宗、淨土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 |
藏傳佛教 | 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 |
修行分類
類別 | 修行方式 |
---|---|
禪宗 | 以禪定和參話頭為主要修行方式,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淨土宗 | 以念誦阿彌陀佛聖號,祈求往生淨土為主要修行方式,強調信願行。 |
密宗 | 以修持咒語、手印、觀想等密法為主要修行方式,強調快速成佛和度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