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地】中國佛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 |估計很多人都會答錯 |原創佛教究竟發源於哪個國家 |

【佛教起源地】中國佛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 |估計很多人都會答錯 |原創佛教究竟發源於哪個國家 |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是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一種宗教。它在中華文化中交融發展,成為中華傳統信仰的一部分。

結語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起源地印度為

伊存授經與永平求法

西域的外交官”伊存”在漢武帝時期傳授佛經,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而在東漢初年,漢明帝派遣使者西行求法,這就是著名的”永平求法”。從這一時期到南北朝,佛教迅速發展,寺廟林立,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説,可見其興盛。

隋唐時期的佛教鼎盛

隋唐時期,佛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宗派林立,中外交流頻繁,佛教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佛教在中國的演變與融合

宋代以後,佛教逐漸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儒、釋、道三教合一成為潮流。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既經歷了矛盾和磨合,也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形式。

佛教的傳播與發展

佛教從印度傳播出,分為北傳和南傳兩條路徑。北傳佛教傳入中國及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的內涵與影響

佛教教義的核心是“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在佛陀去世後,佛教逐步發展,現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東亞、中南半島以及中亞、南亞、南洋羣島等地的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法印

北傳佛教認為,凡是符合「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的,就是佛的正法。這三印有如世間的印信,用來證明事物的真實性。南傳佛教則提出了諸行三相:無常、苦、無我,這些概念與三法印相互呼應。

佛教起源地 Play

佛教概述

佛教由古印度的悉達多·喬達摩創立,他後來被尊稱為佛陀,即覺悟者。佛教認為人生的痛苦源自慾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看透生命的真相,斷盡煩惱,最終超越輪迴,進入涅槃。佛教是重視心靈和道德進步的教育系統,而不是拜神宗教。

佛教與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信奉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等神靈,通過祭祀獲得現世好處。佛教則未明確指出神明的定義,強調實踐四聖諦以達至涅槃。

佛陀的誕生與出家

日期 誕生 出家 成佛
543 BC 5月月圓日
589/588 BC 5月月圓日

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喬達摩,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這個國家曾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共享著相同的社會等級和宗教文化。據記載,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不久,就被預言將成為偉大的聖王或是出家成道的悟道者。為了避免悉達多出家,他的父王在王城中隱藏了所有痛苦和醜陋的事物,只留下歡樂和美好的景象。然而,悉達多最終還是見到了老人、病人和死者,體悟到世間的無常,並在見到修行的沙門後,決心放棄王室生活和享樂,出家求道。

他在實行了長達六年的苦行後,發現此法並不能達到解脱。於是,他在禪定中觀十二因緣,並在擊退邪魔的幹擾後,最終在35歲時於畢缽羅樹下成佛,得無上正等正覺,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

悉達多·喬達摩:佛陀的歷程與教誨

悉達多·喬達摩,即佛陀,是一位出生於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的聖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一位富裕國家的王子到四大皆空的覺者,他的轉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數千年的歷史。在年輕時,佛陀體驗到了生命的無常和苦難,這促使他尋求解脱之道。經過多年的苦行和冥思,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成為了覺者。

僧團的建立與教法的傳播

  • 佛陀在開悟後,開始在恆河流域周遊傳教。他的教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人選擇出家跟隨佛陀,從而形成了最初的僧團。
  • 佛陀提倡眾生平等,反對當時的種姓制度,他的教法無分階層和身份,皆可接受。
  • 在餘下的生命中,佛陀四處遊行,收了許多弟子,使得佛教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 佛陀逝世時,年齡約為80歲,他的死被稱為般涅槃,這意味著他的靈魂已經完全解脱了生死輪迴。

佛陀去世後,他的教法經由弟子的記憶和傳述,逐漸形成了原始的佛教經典。這些經典在歷史上經過了幾次集結,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佛教經典。由於僧團的分裂,佛教逐漸分化為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藏傳佛教等不同派別,各自發展出自己的教義和傳統。

佛教的教義與涅槃

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是輪迴與涅槃。據佛教教義,一切有情眾生都在六道(或南傳佛教所説的五趣)中流轉生死,這其中包括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由於眾生的貪嗔痴三毒未斷,他們在輪迴中不斷流轉,遭受種種

佛教的多元觀點與教義簡述

佛教認為,雖然釋迦牟尼佛是最後一位成佛的覺者,但並不是唯一的佛。在過去的時空中,有佛出世,而未來也將有佛繼續降臨人間。現在的世界中,也有無數的佛陀存在,他們可能是我們世界的住世佛,或是其他世界的佛。因此,佛教不認為佛陀是獨一無二的。

佛教起源地

據佛教教義,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能,這種潛能稱為佛性。在精神境界上,凡俗眾生與聖者雖有差別,但在佛性上,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的。因此,佛教不將佛陀作為唯一的崇拜對象,也不承認有一種創造宇宙的主宰神。這種觀點使得佛教和它的信徒被視為無神論者。

佛教的教理和教義深邃而廣博,很難用語言完全表達,但總結來説,佛陀的教導是為了引導眾生達到苦的止息,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佛教的基本教義包括三法印、四聖諦、八苦、十二因緣和四念處。此外,還有《七佛通偈》作為佛教共同遵循的教誨。

所謂的苦,是因為世間萬法都是無常的,終

三大阿僧祇劫與頓悟成佛

四聖諦與十二因緣

在北傳佛教的菩薩乘中,有些派別主張迅速成佛的方法,如禪宗的頓悟或藏傳佛教密宗的大圓滿法。這些教義不強調長時間修行,而是重視即時的覺醒。

離苦的修行方法

佛教提供了多種修行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學,以及八聖道和三十七道品。

三法印

北傳佛教認為,凡是符合「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的,就是佛的正法。這三印有如世間的印信,用來證明事物的真實性。南傳佛教則提出了諸行三相:無常、苦、無我,這些概念與三法印相互呼應。

十二緣起與輪迴

十二緣起詳細描述了因果輪迴的過程。佛教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一切事物都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並影響着其他事物。這種因果關係形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

修四念處與證悟

修習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藴的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是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脱離輪迴的關鍵。不修習四念處,就無法達到這些目標。

大乘菩薩道與六度四攝

大乘佛教的菩薩行者以六度四攝為修行核心,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積累福德和智慧,最終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對於發心修行大乘的人,應時刻鼓勵行持善法,保持菩提心不退轉。

佛教世界觀

佛教的世界觀源於婆羅門教,佛陀以一切知智洞察了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向眾生宣説。

世界可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兩大類,有情世間是指一切有生命之物,包括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眾生,而器世間則是指無生命的自然環境以及人造的物質世界。根據眾生心態行為特徵,世界又可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層次。在一個小世界中,中央有一座須彌山,世界圍繞須彌山安立,周圍有四大部洲和八海。須彌山下是地獄,上層則是有情眾生和色界天。一千個小世界組成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大千世界,即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雖名為三千,實際上是經過三次乘以一千的累計。在這些世界中,有無數佛陀出世並教化眾生。

當世界處於壞劫時,會經歷火、水、風三大災的破壞。火災發生時,七輪太陽當空,欲界和色界初禪天被燒成灰燼;水災來襲時,雨水和腐蝕性的“沸灰”不斷,二禪天被洪水淹沒;風災則是由於巨風捲起,三禪天被吹散。四禪天以上不受這些災難的影響,而色界光音天的天人則能在火災中倖免。火災發生前,眾生見狀皆懺悔過去的惡業,開始修十善業,因而往生到光音天。在成劫之時,世界形成,自三禪天開始逐層向下生成,直到器世間的形成,諸如風、水、金等元素的出現,以及須彌山、七金山、四大部洲等地理特徵的生成。光音天人隨後逐漸降生到各個層面,最後到人間。

佛教起源地

最初,下生人間的天人尚擁有神通,能夠飛行。由於共業的影響,地上

在人界,有善有惡,有人謹守戒規,也有人放縱慾望。聖人則以其智慧,為世人裁決糾紛。然而,世間不乏對人倫道德厭倦者,他們選擇了出世,潛心修習佛道,或是傳播經典,祭祀天地。於是,世界上有了商人、農人、學者和祭司。這些不同的職業選擇,逐漸形成了社會的結構,最終演變成了國家。

佛教經典的傳承與發展

佛教的經典,最初源自佛陀的言教,經由弟子們的記憶和傳承,形成了“經藏”,這在巴利語中稱為“素怛纜藏”。同時,律藏被稱為“毘尼藏”,而論藏則被稱為“阿毘達磨藏”。上座部佛教的《巴利律藏》中記載了佛陀講述論藏的內容,而巴利經藏中也有關於“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的教法。此外,小部本生經中描述了菩薩在過去修行中學習論藏的經歷。

學術界對早期佛教經典是否包括論藏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多數學者認為,論藏是對經藏教義的深入解釋和闡述。經律中提到的“阿毘達磨”往往與“阿毘毘奈耶”並列,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是現在的標準論藏。

廣義上的佛教典籍包括註疏、佛教史傳等內容,這些在中國被統稱為“大藏經”。而藏傳佛教則將經典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南傳佛教則使用三藏的名稱。由於這些稱呼在不同地區有所不同,所指對象也有所差別,因此在翻譯上,中國習慣使用《大藏經》來翻譯其他系統

袈裟與頭髮的佛教意義

佛教僧侶的服飾與髮式

袈裟(kāṣāya),意指「壞色衣」或不正色衣,因為佛陀規定袈裟不得染成鮮豔或單純的顏色而得名。袈裟又稱為「福田衣」或「田相衣」,其上的分割方塊狀似田界,以此象徵眾生見到福田衣便知是出家人,因而心生歡喜,願意供養,從而種下福報的種子。

袈裟的種類與穿着

  • 三衣:大者名為僧伽梨(九條衣)、中者名為鬱多羅(七條衣)、小者名為安陀會(五條衣),這些袈裟在不同的場合穿着,並且出家人應隨身攜帶。
  • 南傳佛教:袈裳依然是日常生活穿着,雖然不同國家在式樣上略有差異。
  • 漢傳佛教:袈裟逐漸成為法會上的表徵,而日常穿着則以海青、三寶領、直裰等僧袍為主,這些僧袍的樣式與傳統漢服相結合。海青由於不具有袈裟的田相,因此居士在法會上也能穿着。
  • 藏傳佛教:袈裟在藏地也有其獨特風格,不同的教派可能會在袈裟顏色上有所區別。

佛教僧侶的頭髮

佛教徒最顯著的外貌特徵之一是光頭或短髮。佛陀在出家時曾割斷頭髮,這行為被當時的婆羅門教沙門輕視;然而,佛陀成道後,頭頂長出了肉髻,因此他蓄留少量頭髮以遮蓋肉髻。佛教認為過多的頭髮會引發對色相的執著,因此將之稱為「

漢傳佛教的出家與在家教團

出家僧團

在漢傳佛教中,出家僧人遵循著嚴格的戒律與修行規範。比丘、比丘尼等出家僧眾須受具足戒,而沙彌、沙彌尼則受沙彌戒。他們在每月的初八與十五日會舉行布薩,學習戒律並懺悔所犯的過失。

念珠(佛珠)

佛教起源地 Play

延伸閲讀…

中國佛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 – 中國政府網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戒律 內容
不殺生 不殺害任何有情生物
不偷盜 不竊取或不正當取得他人的財物
不邪淫 遵守適當的性行為規範
不妄語 不説謊、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
不飲酒 不飲用任何會令人失去理智的飲料

在家居士們通過遵守這些戒律,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保持對佛陀教誨的尊重與實踐。

佛教的道德倫理與藝術表現

一、佛教的道德倫理

  1. (一)不偷盜,不偷竊、詐騙或劫取別人銀錢物品。

    (二)不邪淫,男人不和“別人守護的女人”性交[41]。

    (三)不妄語,不説謊,不詈罵,不説誇大不實的話。

    (四)不飲酒,不飲用非藥酒的酒精飲料。不殺生是為了培養對眾生的慈悲心,偷盜和邪淫是世間法禁止的罪行,不飲酒不是為了避免酒精亂性而破壞團體生活的秩序,而是因為酒精麻醉的作用降低智慧。守五戒是為了得到持戒的功德和利益,就算暫時不能持戒,一樣可以先信佛,先發願、歸依佛法僧、佈施。

    佛教起源地

    五戒之外還有更進一步的十善業,十善業中的善口業除了不妄語也包括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在家眾可以持的戒律除了五戒、十善業外,還有八關齋戒。東南亞國家還有在家男眾短期出家(持出家戒)以獲得功德的習俗。[42]

二、佛教的藝術表現

  • 漢地稱為梵音、

    佛教經典有著獨特的一般性結構,往往以「如是我聞」開端,以「流通分」收尾。語言風格樸素簡潔,原始佛教經典多使用當地方言,如巴利語,後來也使用較為正式的梵語。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經典大多源自梵語系佛經,雖多數梵語原稿已佚失,但目前仍可分為巴利語系、漢語系和藏語系三大主要傳承。《百喻經》是佛教文學中與民間文化最為貼近的一部寓言故事集。

    在佛教典籍的翻譯過程中,漢語佛經的翻譯可劃分為幾個主要時期,包括東漢至西晉、東晉至南北朝、隋朝、唐朝以及宋代。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和不空是著名的四大譯經師,對佛經的漢譯和漢語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玄奘法師,提出了「五種不翻」原則,成為佛經翻譯中的一種標準。

    佛教文化在長期傳播過程中,其民俗文學作品主要圍繞佛陀前世的故事(如《佛所行贊》)和佛弟子的修行故事。這些作品在東南亞地區尤其流行。在一些佛經中記載的佛陀在世時的事蹟,也成為民間文學再創作的源泉。許多本土故事顯示出與佛經故事融合的趨勢,如在印度,佛教故事與印度教故事相互影響,《婆羅摩訶多》就是一例。在藏地和漢地,也有類似的現象,如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詩《格薩爾王》中就融入了許多佛教和苯教的元素。在中國文化圈內,佛教文化已經融入中華文化和漢語文化之中。不僅許多佛教術語成為漢語常用詞,而且對民俗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例如,唐朝詩人王維的詩作中就包含了許多來自佛教和道

    早期佛教建築稱為精舍,意指精美的房舍。在中國,佛教傳入後,精舍一詞開始用於佛寺。佛寺也被稱作僧伽藍摩,意指僧伽的園林,簡稱伽藍。據記載,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漢代,當時朝廷下令建造白馬寺以供僧人居住。寺廟一詞在中國傳統上被廣泛用於指代所有宗教場所,包括供奉佛菩薩、神祇和先祖的場所,但在方言中有時也稱為“廟子”。在中國雲南南部地區,上座部佛教的佛寺被稱為奘房或緬寺。

    佛教法器與聖地

    法輪、海螺、戒刀等,象徵莊嚴佛法僧

    念珠(佛珠)

    延伸閲讀…

    原創佛教究竟發源於哪個國家?估計很多人都會答錯

    佛教_百度百科

    摩尼寶石

    錫杖

    金剛杵

    海螺

    法輪

    敬奉佛法僧,以香、花、清水、燈燭等

    木魚

    戒尺

    咒輪

    佛教聖地與諸天、地獄、畜生、人之六道

    印度

    • 全球佛教徒數量與三大宗教地位

      根據統計,全球佛教徒人數約有5億人,雖然這一數字遠低於基督教(約24億信眾)和伊斯蘭教(約15億信眾),但佛教仍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這可能是由於佛教強調平等、和平與博愛的思想,較少民族性限制,使其更能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信眾。相比之下,印度教雖然信徒眾多,但主要集中在特定國家,且具有較強烈的民族性。

    • 佛教在印度的興衰

      在古代印度,佛教曾光芒萬丈,其影響力遍及亞洲各地。然而,由於一系列原因,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漸衰微。首先是佛教教育傾向於重視出家人的學術培育,而對在家信徒的傳播教育不足,這導致佛教逐漸與上層貴族和精英階層聯繫緊密,遠離了中下階級的民眾,基礎日益薄弱。其次,古印度的佛教僧團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國王與貴族的支持,當這種支持減弱時,佛教在印度的地位亦隨之動搖。

    • 佛教在印度的式微與保存

      公元12世紀晚期,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對佛教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那爛陀寺等佛教聖地遭到破壞,大量佛教典籍被焚毀,這幾乎導致了印度佛教徹底滅絕。然而,部分密宗僧侶得以存活,他們隱藏身份,與平民無異,只有在婚喪喜慶時才會恢復僧侶裝扮並進行法事。這使得佛教在印度得以殘存,並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逐漸復興。

    佛教在印度的興衰與在中國的傳播

    印度佛教的興衰

    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佔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所佔的人口比例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布萊馬·沙提亞·安貝德卡在1956年發起了達利特佛教運動,並以大約100萬的追隨者信奉佛教。安貝德卡是印度最偉大的領導人之一,也是《印度憲法》的作者和印度共和國的創建者。他對印度佛教的復興有著深遠的影響,被尊稱為菩薩。1951年,印度的佛教徒只有181,000名,此轉變後,佛教徒從1600%增長到1961年的320萬。2011年,印度有8,500,000佛教徒,其中7,300,000(87%)是安貝德卡的支持者。馬拉地佛教社區是印度最大的佛教社區,2011年,馬拉地佛教徒人數超過650萬,在印度佛教徒總數中,僅馬哈拉施特拉邦就有650萬佛教徒(佔77%)。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教經典,漢史書稱之為“浮屠經”,但未受到皇室信奉。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飛於大殿,大臣傅毅告訴他是“佛”,於是他派蔡愔等人去天竺,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

    北魏太武帝與佛教的興廢

    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其中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翻譯家的貢獻不可磨滅。鮮卑族拓跋部落的統治者們,如魏朝的太祖拓跋珪,對於佛教多持敬重態度,常常與高僧共論佛法。

    太武帝早期崇信佛教,但隨後受到道士寇謙之等人的影響,轉而信奉道教,並開始禁止佛教。他認為佛教是“西戎虛誕”,對社會不利。

    太平真君五年,太武帝下令禁止私人供養沙門,並殺害多位僧侶領袖。七年,太武帝在長安發現佛寺中藏有兵器、財寶,以及僧侶私生活的問題,於是全面禁佛。司徒崔浩上書請求毀滅佛教,太武帝同意並下詔廢除全國佛教。

    項目 説明
    沙門的命運 許多沙門在行動前已逃匿,但有一部分仍被處決。
    寺宇建築 寺宇建築大多被毀壞,但部分經書和佛像被秘密收藏。

    隨後,太武帝被宦官宗愛謀殺,繼任的皇帝們恢復了佛教,使得佛教在中國得以重新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