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合太和】保合大和 |保合太和 |第四屆太和文明論壇 |

【保合太和】保合大和 |保合太和 |第四屆太和文明論壇 |

出自《羣書治要》卷一《周易》。

“保合和”,“保”,保持;“合”,合於、合乎;“和”,指宇宙、本來狀態。

古人説:“ 天行,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宇宙萬物運行 規律是恆不變,會堯、舜或桀、紂這君王而改變。

孔子説:“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用語言講道理,但四季變化之中,萬物生長之中,人們可以觀察到那種自然而然、不以人意志轉移規律。

人們四季變化中,觀察到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規律;萬物生長中,觀察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事實。

這些規律不是人規定,而是自然而然。

“和”就是指宇宙、本來。

故宮有三個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就是指宇宙。

譬如人一出生,外有四肢,內有五臟六腑,整個機體地和諧運轉,使人身體。

……而可象氣,而不可象神,不如野馬、絪緼,謂太和。

保合太和 Play

“中”是;古人講中正。

如果心有偏私和。

明朝鄭廉,七代同堂,上千口人生活,和睦。

明太祖朱元璋想知道鄭廉是何種方法這樣一個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和諧和睦。

於是他賜鄭廉兩個大水梨,並且派錦衣衞前往觀察他如何處理這兩隻水梨。

鄭廉拿到梨後,不慌不忙,命人抬來兩個大水缸,吩咐水梨擠碎,將梨汁滴兩個水缸裏,召集家族人,每人喝一碗梨水,讓全家族人,無論自己關係,能地享受到皇帝恩賜,這叫“中”。

中正才能和諧。

《周易》乾卦《彖傳》説:“乾道變化,各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短短一段話,涵括了天道變化流行、人物各性命和宇宙人世保持限度及聖人地位作用多方面思想,無論是思想家還是治國者,忽視其取得智慧和。

其中“保合太和”一語,上承天道,下貫人世,作為事實上中心命題,解釋天地陰陽運動人間秩序安排合理性,提供了可以採擷理論資源。

理論創造需要,北宋五子《周易》書中出現大量概念命題,有選擇取捨。
保合太和

“太和”是張載哲學首選。

《周易》本文中,“保合太和”與宇宙化生、一分二、形而上下相關概念命題形式上是分析,它特點綜合,“太和”字義本來特色。

然而,綜合前提下需要分析,以便弄清張載推出“太和”範疇具有什麼樣意義。

乾卦《彖傳》本文“保合太和”思想,是天道變化流行為前提,聖人上治世而萬國安寧目標。

天道陰陽流行人世政治運作是映襯和發明關係。

,於統治者和思想家來説,他們需要制約着“保合太和”思想意義發掘。

張載理論建樹,從文本角度説,奠基是《説》,他體系是通過對《周易》和易學研究而建立起來。

《説》影響後來《蒙》蓋過,但這並值得奇怪,因為《蒙》是他晚年時期著作;而是,張載利用《周易》框架而建立起來體系,《蒙》中得到了繼續和推進,“太和”範疇地位夯實得。

作為《蒙》中第一個出現概念,“太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張載“太和”意義闡發,是道角度出發。

他説: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緼、蕩、勝負、屈伸始。

……而可象氣,而不可象神,不如野馬、絪緼,謂太和。

 這一段話是所有研究張載思想學者必引,但義可以分析。

張載“太和”定位道,與《周易》本文“一陰一陽謂道”陰陽對立作用論道手法密切關聯。

但張載分析切入點是“中涵”,即是“保合”狀態中去認識絪緼、蕩、勝負、屈伸這些對立作用兩體並以其宇宙生成原因和動力。

可以説,《周易》本文“保合太和”説,張載變形為“太和中涵”説;而太和中涵者,是“萬物”對立作用,故可説是“太和中容萬物”。

只是從存在狀態看,對立兩性,一是凝聚成形氣化交感。

兩者關係,是“性”氣化“”提供了基本邏輯前提;而不可象本性可象氣化運動之間,其雙方構成張載哲學形而上下關係。

但是,張載哲學,並像二程及後來朱熹那樣過分強調形而上對形而下決定地位和作用,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了形而上虛性形而下實氣交互作用統一體上,、兩體和合而構成“野馬”、“絪緼”整體氣運動。

這可以説是把握張載太和概念一個入口,是他“中涵”模式一個突出特色。

因為如此,“太和”雖然作為《蒙》首個出現概念十分惹眼,但張載直言“太和”之處很少,時候他是講“太虛”或“虛空”氣化關聯。

,這並影響他保合或“中容”中去論述這個太和氣運動整體。

這即他另一段論述:氣坱然,升降飛揚,止息,所謂“絪緼”,莊生謂“生物息相吹”、“野馬”者!此實、動靜機,陰陽、始。
保合太和

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通聚結,風雨,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

“絪緼”、“野馬”比喻張載反覆使用,力求説氣茫茫,太虛,升降飛揚,未停息,這太和道相狀。

從而,張載“太和”概念整體性意義得到了充分彰顯。

這裏,太和既奠定了宇宙對立運動性質,同時是這種對立運動依託氣體,故太和側於虛性一方太虛概念是有所區別。

作為氣統一概念,太和性質上特徵是“一物兩體”,這一性質貫徹於太和內外。

結合卦爻來説,張載以為,“六爻擬議,各性命,故乾德旁通,不失太和而利且貞。

”乾卦六爻揣度議論,是各取所需而獲得了符合自身利益本性和生命。

但這性命獲得或端正,是乾之陽德與坤陰德旁通而實現。

於此種陰陽交感太和作用表現,所以是正道。

不過,太和虛性和實氣統一主要是天道論,人道,於氣有習俗氣性氣和道德氣,所以太和中容萬物,並意味沉溺於習俗氣,而是生起氣。

這他道德修養上強調克己和“變化氣質”返回到完全天地性去是。

這裏,可以參看一下朱熹對孟子之意的註解。

保合太和 Play

延伸閱讀…

保合太和

第四屆太和文明論壇

所以養氣是集義生者,集義猶言積善,義是,使有息,故能生道德氣。

某多使氣,後來減,一年庶幾無之,如太和中容萬物,任其自然。

集義、積善雖為張載推崇,但不是強力之,循序積善而不間斷,便是俗氣日減而善氣日生,這是天地間氣象。

俗氣當消而氣當長,太和整體包容性是集義增善服務。

太和“中容萬物”,本是宇宙氣運動絪緼聚散過程,人並不能着力於其間。

但人集義養氣道德修養,從道德氣充藴積於心而無缺憾角度講,與宇宙整體不息氣運動是相通,所以他可以後者去説前者。

於張載努力,“太和”這個《周易》本文中原來詞彙,宋以後哲學發生了影響。

但此形成是,他“保合太和”命題本身,沒有專門闡發,只能結合相關上下文來進行分析。

張載著述中,“保合太和”一語,是放在順序、因時利用立場上去加以使用。

如他雲:精義時措,故能保合太和,且貞,孟子所謂條理、集大成於聖智者與!《》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御天。

乾道變化,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貞”,其此謂乎!於事物義理能因循時間變化而適時施用,能取得保合太和功效,這是乾卦並能守正道結果。
保合太和

這裏,張載孟子之論“條理”和“集大成”説法引了進來加以闡明。

孟子將“始條理”與“終條理”視作智事聖事,而孔子是集大成。

“始條理”是指奏樂開始要敲鐘,“終條理”是指樂章奏擊磬,表示奏樂有始;孔子集大成他能條理一貫而不是只有開篇或者結尾。

譬如孟子所舉三位聖人——伯夷、伊尹、柳下惠:伯夷是注重氣節人,伊尹是普播恩德人,柳下惠是堅持操守人;至於孔子,是能環境條件變化調整自己行為人,即能把守中道人。

所以孔子境界要於伯夷、伊尹和柳下惠。

地説這一問題,孟子舉了射箭例:始條理者,智事;終條理者,聖事。

智,譬則;聖,譬則力。

射於百步之外,其,爾力;其中,非爾力。

百步之外要射中箭靶,需要兩個方面條件,一是氣力,二是技巧,聖德好比氣力,智慧好比技巧,地説,聖人德行,故箭射到箭靶氣力應當沒有問題;但能不能射中靶標,要看射手能否外條件變化隨時調整自己射擊狀態和技巧。

三位聖人各於一方,聖智不能完滿,做不到條理。

這裏,可以參看一下朱熹對孟子之意的註解。

延伸閱讀…

保合大和

向世陵:張載、王夫之的“保合太和”説議

他説:“此章言三子行,各其一;孔子道,兼於眾理。

所以偏者,由其蔽於始,是缺於;所以全者,由其知之至,是以行盡。

三子猶春夏秋冬各一其時,孔子和元氣流行於四時。

”朱熹天理論背景下三子與孔子差距,故孔子集大成變成了兼眾理,但是,而且是知至行盡知行統一。

但是,春夏秋冬四時元氣流行貫通解釋太和,還是違背《周易》本來思想。

回到張載引述看,張載《周易》之言孟子條理相聯繫,重點落在了始“時措”、“時成”上。

卦爻六位應時而成,呼應天道,此前提下天道變化、各性命,帶上了“時措”、“時成”特點。

那麼,不論天地還是人事,保合太和作為之中道和正道,它本身是“時措”而“時成”,“時”成為張載議論保合太和十分點。

“時”前提下,張載一個引起爭議觀點“仇必和而解”得到解釋。

即前後文語境中,氣變化始於湛一無形太虛,交感而成象成形,並引起兩體間對立爭鬥;然兩體爭鬥本來“中涵”於太和之中,不過是外顯並發展到“”時“”,即“始條理”走向“終條理”時有形物消解而返回到太虛之本情形。

於條理呼應,“和而解”不過是“萬物散而為”另一種表述,它接下來“情同出於太虛”是貞下啓元關係,並具有終極矛盾消解意義。

張載於“時”論保合太和,反映了他那個時代學者看法。

比如,於他程頤便持觀點,只是解釋要詳細。

程頤説:明天道終始,見卦六位,各以時成。

卦,乃天道終始。

六爻之時,乃天運。

御天,謂當天運。

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纖高下,各其類,各性命。

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

保合太和乃利貞,保謂常存,合謂,保合太和,是以利且貞。

天地道,而者,保合太和。

乾卦六爻之位,各隨其所當之時而定,由此上下變動之位可明瞭天道運行終始。

乾卦初爻到上爻、上爻到初爻,意味着天道萬象出處進退循環。

換言之,時是通過六爻之位變化,如初爻乘潛龍、五爻乘飛龍而呼應着天道運行。

從天道生育角度看,天地所生萬物,無論大小高下,各自循其類規定而獲得相應本性和壽命。

從天賦説叫命,從人物受説叫性,二者實質上是一體兩面關係。

於“保合太和乃利貞”這句話,程頤“保合”作了“常存常和”解釋,“”即規律性或永恆性是程頤考慮重點,所以“保合太和”不是一事,而是永恆,才能是正道。

事實上,天道本身因為,體現出了保合太和價值。

王夫之是張載哲學繼承者,其“太和”論應當張載《蒙·太和》講起。

但是,王夫之系統繼承張載思想並利用“太和”陰陽氣化作為自己體系構造理論基礎同時,張載有,故需要做一點分析。

,太和兩體。

張載論“太和”,實質上是論氣化流行,所以他強調“不如野馬、絪緼,謂太和”。

但是,氣化所以能夠流行不息,動力陰陽兩端的相互作用。

所以,王夫之“太和”論,是論二氣和,而且,它表現一個淪到有形協調統一過程。

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