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免於難
倖免於難,意謂僥倖 избегает逃避某種災害。出自《論語·雍也》記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歷代文人皆以此概念入詩成文,反映出人們對逃脱不幸、趨吉避兇的期盼。


倖免於難
倖免於難,意謂未如預期般遭遇劫難。其典故出自《論語·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換言之,人生理應光明磊落,若能僥倖躲過災厄,實為幸運之至。
此概念在文學作品中亦常被提及。晉朝袁宏在《後漢紀·靈帝紀(上)論》中雲:「夫道衰則教虧,倖免同乎茍生;教重則道存,滅身不為徒死。」意指道德衰微,教化便會缺失,苟且偷生與僥倖逃脱並無二致;唯有重視教化,才能使大道不墜,即使身亡也能留名青史。
唐朝《舊唐書·則天皇后紀》中則記載:「生為不忠之人,死為不義之鬼,身雖倖免,子竟族誅。」意指為人不忠不義,即使僥倖逃脱懲罰,子孫後代恐難逃滅門之禍。宋朝司馬光在《再和邵堯夫年老逢春》中感嘆:「吾儕倖免簪裾累,病飲閒吟樂未央。」表示自己等老友雖免於仕宦纏身,卻也能在悠閒的時光中吟詩作樂。
清朝徐遲在其作品《火中的鳳凰》中寫道:「大火不僅在上海燒。附近的城市,整個長江三角洲都沒有倖免。」意指上海大火波及甚廣,周邊地區也未能倖免於難。紀昀在《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中則表示:「雖後來食報,無可證明,天道昭昭,諒必無倖免之理也。」意指因果報應雖不昭然若揭,但天理昭彰,必定沒有人能倖免於禍。
黃鈞宰在其作品《金壺浪墨·丹徒生》中記載:「丹徒生某,課徒廟中,城陷,貧不能行。生素魁偉,苦無藏匿地,乃隱身佛座後,以冀倖免。」意指丹徒生在城破後被迫隱匿,期望能僥倖躲過戰禍。魯迅在《墳·文化偏至論》中批判道:「縱大禍垂及矣,而倖免者非無人,其人又適為己,則能得温飽又如故也。」意指縱使大禍臨頭,總有人能僥倖逃脱,而這些人往往就是自己人,因此他們仍能衣食無虞。
倖免於難,反映了人們對命運的敬畏與期盼。即便災難不可避免,我們仍祈求能僥倖逃過一劫,讓生命延續,讓希望重燃。而對倖免者的反思,也提醒我們,在劫後餘生之際,應時刻銘記幸運的偶然性,並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為社會的安康與進步做出貢獻。
表格
倖免於難的原因
我們能夠倖免於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
原因 | 描述 |
---|---|
運氣 |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幸運的情況,讓我們得以化險為夷。 |
準備 | 適當的準備和技能能幫助我們避免發生事故或災難。 |
幫助 | 在危難時刻得到他人相助,也可能拯救我們的性命。 |
警惕 | 對危險保持警惕並採取預防措施,能降低遇難的機率。 |
機智 | 在緊急情況下想出辦法解決問題,能幫助我們脱離困境。 |
倖免於難的例子
歷史上,有許多倖免於難的著名事件:
事件 | 倖免者 |
---|---|
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 | Molly Brown |
大日本帝國海軍神風特攻隊 | 強尼·貝賽特 |
世界貿易中心911恐怖攻擊事件 | 邁克·達菲 |
印度尼西亞海嘯 | Buket Nuruzzaman |
日本311大地震 | 巖崎舞美 |
倖免於難的影響
倖免於難的經歷可能會對我們產生深刻的影響:
- 感恩:我們會更加珍惜生命和所擁有的一切。
- 恐懼:我們可能會對類似危險產生恐懼感。
- 堅強:面對過生死考驗,我們的韌性可能會得到提升。
- 人生觀:倖免於難可能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 幫助他人:我們可能會更願意幫助他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生命曾經被他人拯救。
如何增加倖免於難的機率
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控制是否倖免於難,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增加自己的機會:
- 保持警覺和做好準備
- 學習急救和自救技能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 相信命運的力量,但不依賴它
結論
倖免於難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幸運和福分。它能教導我們生命的寶貴,讓我們更加珍惜每個時刻。透過準備、警惕和感恩,我們可以增加倖免於難的機率,過一個更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延伸閲讀…
倖免- 教育百科
倖免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