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是禪宗的著名祖師,被譽為彌勒菩薩的化身,他對儒、釋、道三家均有深入理解,且曾擔任梁武帝的國師。他的偈語“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正是對“先天一炁”的生動描述。在這裏,“先天一炁”被比喻為一種超越時空的能量,是宇宙萬物的源頭。


-
《易經》乾卦中,孔子指出“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為“先天”和“後天”的概念提供了依據。在宇宙尚未形成之前,這股力量已然存在,主導著萬物的生髮,並且有一定的規律和法則,即便是天地也不能違背。
-
傅大士是禪宗的著名祖師,被譽為彌勒菩薩的化身,他對儒、釋、道三家均有深入理解,且曾擔任梁武帝的國師。他的偈語“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正是對“先天一炁”的生動描述。在這裏,“先天一炁”被比喻為一種超越時空的能量,是宇宙萬物的源頭。
-
道家修煉並不以常人的呼吸為目標,因為鼻子的呼吸是有生有滅的,而“先天一炁”並非這種生滅不定的空氣。修道者追求的是無形無象的能源,它遍及全身,使精神充沛,這才是真正的“先天一炁”。因此,將氣鼓在丹田或任何部位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樣的氣會形成結塊,甚至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的道體
先天一炁,是不生不滅的存在,當我們達到身心念頭的極致空無,它便會自然發動,而非源自虛空中的掉落。這股生命能被稱為“先天一炁”,是修道求丹的基礎。常人修道往往追求有形之物,然而道體本質上是空虛清靜的,這與佛家的空、道家的虛無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所説的“一炁化三清”,與佛教的法、報、化三身,以及基督教的上帝、自己、聖靈三位一體,從哲學上來看,有着相通的內涵。
先天一炁,是生命的不滅能量,而非可見之氣。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為大丹之基也。”此語冥合道家與佛家之精義,道家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佛家所謂“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皆在譬喻此真空妙有,非從有形中求來,而在無思無慮,泯滅色身之時,自心性中超然而生。修丹者,非但煉精煉氣煉神,更要融入真空之境,方能結下先天大丹。
延伸閲讀…
先天一炁,是生命的不滅能量,而非可見之氣。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為大丹之基也。”此語冥合道家與佛家之精義,道家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佛家所謂“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皆在譬喻此真空妙有,非從有形中求來,而在無思無慮,泯滅色身之時,自心性中超然而生。修丹者,非但煉精煉氣煉神,更要融入真空之境,方能結下先天大丹。
延伸閲讀…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的修證要求
- 修證者需達至心念的極空靈狀態,使身體的感覺與知覺逐漸淨化,放棄一切有為法,方能感召先天一炁的降臨。
- 需理解“先天”非指有形之物,而是指一種超越時空的本體力量,類似於佛學中的業力,但此處特指善業修行的能量。
- 當修證者進入接近先天的虛無境界時,便有真炁產生,此時若無戒、定、慧的基礎,則易受世俗慾念所染,使之流於欲界之氣,無法達成真正的修行。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為大丹之基也。”此語揭示了修丹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即在
修道過程中”先天一炁”的出現及其意義
在修道的過程中,有一種被稱作“先天一炁”的現象,它被視為生命功能的象徵。當這個“先天一炁”來臨時,往往伴隨著身體和心理上的一系列變化。本文將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話題。
先天至陽之炁,乃無形無相之境界,此炁之來,女子不論年齡,皆可回復至十二歲以前之面貌,男子則變為童子之體。當是時,身心之感受盡失,呼吸停止,燈草或羽毛置於鼻孔前亦不動,皮膚仍在呼吸,然無從知曉。此乃「先天至陽之炁」之來臨,雖言其來,實則難以捉摸。後世修煉者多因此句誤入歧途,幻想虛空中有股氣流,突襲而入,因而走火入魔。其實,「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是指當心念清淨至極,不執於相,才有可能得見此炁。若無靜心之工夫,又何以體悟本源?因此,《陰符經》雲:「內以養己,安靜虛無。」修道之人,若能收攝情慾,歸於本性,使二氣合一,方能復得先天真水,此水至清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