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定律】六人定律:打破隔閡,聯繫世界

【六人定律】六人定律:打破隔閡,聯繫世界

六度分離理論

六度分離理論,又稱六人定律,假設世界上任何兩個毫不相識的人之間,只需透過六層中間人即可建立聯繫。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於 1967 年透過連鎖信實驗,驗證了這項理論的有效性。

儘管這項理論存在爭議,但它仍被廣泛應用於保險和直銷領域。研究人員發現,信件或包裹的價值,以及參與者的人脈關係,會顯著影響連鎖的成功率。

六人定律 Play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發現,大部分成功傳遞由少數「明星」人物完成,而參與者通常假設傳遞鏈中的所有實驗者都有能力發掘有效傳遞的終端人選。

六人定律

研究人員也利用維基百科條目中的鏈接,計算不同條目之間的距離。結果顯示,多數條目之間的最短距離在 5 以內,而同類條目之間的最短距離不一定是彼此最短的。不同於物理距離,條目之間的最短距離具有方向性。

微軟的研究發現,在 2006 年的某個月份,通過平均 6.6 人,任何 MSN 使用者都可以與 1,800 億組配對建立聯繫,其中 48% 的使用者在 6 次以內,78% 的使用者在 7 次以內可以建立關聯。

拓展社交圈,可以透過社交圈的公開化,主動發掘潛在的六人。鑽小白透過「取夥」這個社交圈拓展工具,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擴大了自己的社交圈。

名稱 説明 舉例
六度分離理論 世界上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只需透過六層中間人即可建立聯繫。 通過六人,可以認識周杰倫。
哈佛大學 美國著名大學,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市。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連鎖信實驗 米爾格拉姆於 1967 年進行的實驗,用於驗證六度分離理論。 寄出 60 封信給堪薩斯州自願參加者,請他們轉交到麻薩諸塞州劍橋市。
爭議 對於六度分離理論的有效性,存在不同的觀點。 儘管爭議,但該理論仍被廣泛應用。
保險 提供風險保障的金融服務。 保險業常常應用六度分離理論。
直銷 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或服務的業務模式。 直銷業也使用六度分離理論。
維基百科 免費協作式的網路百科全書。 研究人員利用維基百科條目中的鏈接計算不同條目之間的距離。
微軟 美國科技公司,以軟體開發聞名。 微軟的研究人員發現任何 MSN 使用者都可以與 1,800 億組配對建立聯繫。
社交圈拓展 擴大社交圈的方法。 鑽小白透過「取夥」擴大了自己的社交圈。

六人定律:人際連結背後的神奇數值

六人定律是一個社會現象,描述了我們每個人大約都有6個親密的社交連結,這些連結直接或是透過其他人連接著我們與社會中幾乎所有人都認識或熟悉。

六人定律的實驗證明

六人定律首次由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在著名的「小世界實驗」中提出和驗證。在實驗中,米爾格蘭將一封信交付給一名內布拉斯加州小鎮上的受試者,信上寫著地址為麻薩諸塞州的陌生人。

參與者被指示將信轉寄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認識收信人的朋友或熟人。通過追蹤信件在各節點之間傳遞的情況,米爾格蘭發現信封平均傳遞6步就到達了收件人,這驗證了所謂「六人分離」的概念。

六人定律的運作機制

六人定律能夠如此有效運作的原因有幾個:

  • 社團重疊:我們傾向與屬於共同社團和羣體的人相處,例如工作場所、社區組織或興趣愛好小組。這增加了連結可能性,並縮小距離。
  • 弱連結的力量:雖然我們的核心連結通常由家人和親密伴侶組成,但六人圈子中的許多連接可能是「弱連結」,也就是與我們不太瞭解的人的關係。這些較弱的連結通常在廣泛傳佈資訊和建立新連結方面至關重要。
  • 自我中心 bias:我們通常會高估自己與他人的連結程度,這使得我們更有可能將自己視為各種人脈網絡的橋樑,進而增加我們與更多人連結的機會。
連結構程度 連結人數 (估計值)
核心連結 5
親屬連結 15
朋友連結 50 – 150
熟人 500
六階層連結 數十億

六人定律的實際應用

瞭解「六人定律」,有助於我們從人脈網絡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際交往和溝通:

  • 增進社交資本:透過建立和培養更強的社交連結,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社交資本」,這會帶來各種個人和社會效益。
  • 有效資訊流通:六人定律表明信息傳遞可以快速有效地在我們的人際網絡中傳遞,理解這一機制對於病毒營銷和社交媒體策略至關重要。
  • 增強社區凝聚力:透過認識更多的人和參與各種社區活動,六人圈子可以加強社區意識,並促進信任與合作。
  • 跨文化的交流:透過連接不同背景和社團的人們,六人定律可以促進文化間的理解和交流。

結論:六人定律強調個人在社會 jaringan(網路)中的連結性,影響著資訊散佈、人脈建構和人際交往的各種面向。瞭解這種現象能讓我們更有效地與其他人互動,築建立強大的社交網絡,並發揮我們的社交影響力,促進更緊密的社會連結。

延伸閲讀…

六度分隔理論

六人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