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以脩身為本。
〈壹是,一切。
心以上,所以脩身。
齊家以下,舉此而措耳。
〉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厚者,而其薄者,有。
〈本,謂身。
,謂家。
此兩節結上文兩節意。
〉
《康誥》曰:「克明德。
」〈《康誥》,周書。
克,能。
〉
《甲》曰:「顧諟天命。
」〈,讀作泰。
諟,是字。
《甲》,商書。
〉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諟,此,或曰審。
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我,而我之所以德者。
常目之,無時不明矣。
〉
《帝典》曰:「克明峻德。
」〈峻,書作俊。
《帝典》,堯典,虞書。
峻,。
〉
自明。
〈結所引書,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
湯之盤銘曰:「日,日日,日。
」〈盤,沐浴盤。
銘,名其器自警辭。
苟,。
湯以人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去垢。
故銘其盤,言誠能一日有滌染汙而,因其者,而日日,日,不可略有。
〉
《康誥》曰,「作新民。
」〈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民。
〉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
」〈《詩》大雅文王之篇。
言周國雖,至於文王,能新其德以及於民,而始受天命。
〉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
〈新民,止於至善。
〉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商頌玄鳥篇。
邦畿,王者。
止,居,言物各有所當止之處。
〉
《詩》雲:「緡鳥,止於丘隅。
」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緡,《詩》作綿。
《詩》小雅篇。
緡,鳥聲。
丘隅,岑蔚處。
子曰以下,孔子説《詩》辭。
言人當知所當止處。
〉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
人君,止於仁;人臣,止於敬;人子,止於孝;人父,止於慈;國人交,止於信。
〈於緝之於,音烏。
《詩》文王之篇。
穆穆,深遠之意。
於,歎美辭。
緝,繼續。
熙,光明。
敬止,言其無不敬而安所止。
引此而言聖人止,無善。
五者乃其目之大者。
學者於此,藴,而推類盡其餘,於天下事,有以知其所止而無疑矣。
〉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
「如切如磋」者,道學;「如琢如磨」者,自脩;「瑟兮僩兮」者,恂慄;「赫兮喧兮」者,威儀;「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善,民不能忘。
〈澳,於六反。
菉,《詩》作綠。
猗,協韻音阿。
僩,下版反。
喧,《詩》作咺,諠,《詩》作諼;並況晚反。
恂,鄭氏讀作峻。
《詩》衞風淇澳之篇。
淇,水名。
澳,隈。
猗猗,美盛貌。
興。
斐,文貌。
切以刀鋸,琢以椎鑿,裁物使成形質。
磋鑢鍚,磨以沙石,治物使其滑澤。
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
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
」〉
此謂知之至。


延伸閱讀…
瑟,貌。
僩,武毅貌。
赫喧,宣著盛大貌。
諠,忘。
道,言。
學,謂講習討論事,自脩者,省察克治功。
恂慄,戰懼。
威,可畏。
儀,可象。
引《詩》而釋之,明明明德者止於至善。
道學自脩,言其所以得之之由。
恂慄、威儀,言其德容表裏盛。
卒乃指其實而歎美。
〉
《詩》雲:「於戲前王忘!」君子賢其賢,而親。
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此以沒世忘。
〈於戲,音嗚呼。
樂,音洛。
《詩》周頌烈文之篇。
於戲,歎辭。
前王,謂文、武。
君子,謂其後賢後王。
小人,謂後民。
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於至善,能使天下後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久而不忘。
此兩節詠歎淫泆,深長,熟玩。
〉
子曰:「聽訟,吾猶人,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畏民志。
此謂。
〈猶人,異於人。
情,。
引夫子言,而言聖人能使無實之人盡其虛誕之辭。
蓋我明德既明,有畏服民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
觀於此言,可以知本末後矣。
〉
此謂,〈程子曰:「衍文。
」〉
此謂知之至。
延伸閱讀…
〈此句之上有闕文,此結語耳。
〉
所謂誠者:毋自欺,如惡惡臭,如色。
此之謂。
故君子。
〈惡、上字,去聲。
謙讀慊,苦劫反。
誠者,自脩之首。
毋者,禁止辭。
自欺雲者,知為善以去,而心之所發有。
謙,,。
獨者,人不知而己獨知地。
言欲自脩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實用,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如色,決去,而求,足於己,不可苟且殉外而人。
然其實與,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於此以審其幾焉。
〉
小人閒居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
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矣?此謂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
〈閒,音閑。
厭,鄭氏讀黶。
閒居,。
厭然,消藏貌。
此言小人不善,而陽揜,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但不能實用耳。
然揜其而卒不可揜,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戒,而。
〉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
」〈引此以明上文意。
言雖之中,而其善惡之不可揜如此。
可畏甚。
〉
富潤屋,德潤身。
心廣,體胖。
故君子。
〈,步丹反。
,安舒。
言富能潤屋矣,德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而舒泰,德之潤身者然。
蓋善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故言此以結之。
〉
謂脩身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
有所,則不得其。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
〈程子曰:「身有之身作心。
」,弗粉反。
懥,敕值反。
、樂,並去聲。
忿懥,怒。
蓋是四者,心之用,而人不能無者。
然一有之而不能察,欲動情勝,而其所行,或不能不失其矣。
〉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無以檢其身,是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後此心常存而身無不脩。
〉
此謂脩身在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