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怕狼後怕虎」,這句成語源於《醒世姻緣傳》,形容畏懼、膽怯而不敢前進。面對困境時,我們常常被無盡的猜疑和擔憂所困擾,使得做決策變得困難重重。就如同被鱷魚咬住的人,越掙扎,傷害越大。在理財投資中,我們也需要果斷、理性地做出重要決策,無論是止損還是止盈,以免過於謹慎而導致錯失良機。只有勇於面對,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回報。
「前怕狼後怕虎」,這句成語形容一個人害怕各種事情,缺乏信心和勇氣。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新事物,就像面對一隻狼一樣;同樣地,他們也害怕批評和承受壓力,就像面對一隻虎一樣。這種在尋求成長和突破時的心理阻礙,往往影響我們達到更好的自己。


「前怕狼後怕虎」是一種心理反應,也是人類的本能之一。當面對未知或有風險的情況時,害怕是正常的反應。然而,我們也需要明白,人生中許多機會和成長都與克服害怕息息相關。唯有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恐懼,我們才能夠進一步蜕變,達到自己的目標。
事實上,害怕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提醒我們要謹慎和小心。然而,如果過度害怕,我們將可能錯失重要的機會。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必須敢於嘗試、勇於面對困難,否則只會被追趕與壓倒。當我們懼怕時,我們需要問自己:是畏懼失敗,還是畏懼成功呢?
要克服「前怕狼後怕虎」的心理障礙,我們需要一步一步進行。「前怕狼後怕虎」,代表我們心中的障礙,而這種心理障礙需要我們努力去消除。首先,我們應該在克服恐懼的道路上找到一個合適的起點。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挑戰就足以讓我們突破心中的害怕。我們需要不斷地尋找機會,並逐漸擴大自己的舒適範圍。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尋找力量。回想一下,哪些時刻我們曾經克服了自己的害怕?這些經驗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也是我們的堅實基石。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曾經戰勝害怕,我們就能夠相信自己可以再一次做到。
最後,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支持和鼓勵我們的團隊。有時候,我們的害怕來自於對他人評價的恐懼。但如果我們身邊有一羣支持我們、相信我們的人,那麼我們就能夠更輕鬆地面對困難和恐懼。他們可以給予我們力量和勇氣,幫助我們克服「前怕狼後怕虎」的心態。
總結來説,「前怕狼後怕虎」是一個常見且普遍的心理現象。然而,我們不能讓害怕控制我們的人生。通過不斷地克服恐懼,找到起點,回憶過去的勇氣和尋找支持,我們可以戰勝這種心理障礙,達到更好的自己。
前怕狼,後怕虎
詞語解釋
比喻顧慮過多,膽怯不前。《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我只聽天由命的,倒沒的這們些前怕狼,後怕虎哩!」
成語解釋
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脱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越掙扎,被咬住得越多。所以,理性分析來看,萬一遇到這個情況,你唯一的機會就是犧牲一隻腳。只是,有多少人能直面犧牲一隻腳的損失呢?將這個現象類比到理財投資,無論是當你已經經歷虧損,需要當機立斷“割肉止損”,還是當你已經站在盈利的頂峯,需要“止盈”實現功成身退避免坐上過山車,這兩種情形對普通投資而言都是難以抉擇的。人傾向於逃避“不舒服”,習慣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間”,迴避有形損失是我們常見的一個心理現象。損失厭惡是卡尼曼和沃特斯(Kahneman and 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的核心之一,Benartzi和Thaler首先嘗試用投資者損失厭惡來解釋股權溢價之謎。Barberis後又將傳統的效用函數和展望理論結合起來,指出損失厭惡是人們往往難以面對有形的損失,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打個通俗的比方,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愉悦,無法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國外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損失厭惡的測試,採用兩種方式讓買車的人選擇額外付費的升級零件。提供一份表格中列出所有的附屬品,讓買家把【不要】的附屬品【劃掉】。提供一份表格中列出所有的附屬品,讓買家把【想要】的附屬品【打勾】。選擇“方式1”的買家實際上花了更多錢購買了更多的附屬品。因為“方式1”把買家引向風險厭惡,讓買家在潛意識裏面感覺那些附屬品已經是汽車的一部分,“劃掉某個選項”更像是被拿走了本應屬於這輛車的零件,損失了點什麼。選擇“方式2”的買家只購買了少量附屬品,因為“方式2”把買家引向風險尋求,會讓買家認為要多付錢購買自己並不需要的配件,是商家提高利潤的方式。投資中的損失厭惡心理比起其他心理誤區,對投資者的影響更壞。
延伸閲讀…
前怕狼,後怕虎- 教育百科
前怕狼,後怕虎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