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被稱為紫禁城。這段引言介紹了一件鎮紙,它以掐絲琺琅工藝飾藍色鱗龍紋為特色,細節表現到位。這是清宮舊藏中採用掐絲琺琅工藝且器形為麒麟式的鎮紙唯一的一件,非常珍貴。總之,故宮是一個歷史悠久且豐富多彩的皇宮,值得我們深入瞭解和欣賞。


麒麟之姿,俯首而卧,其上掐絲琺琅工藝精湛,藍鱗龍紋栩栩如生。此鎮紙形象逼真,細節考究,實為清宮舊藏之珍品,且為唯一一件採用掐絲琺琅工藝且形制為麒麟的鎮紙。其胎體厚重,鎏金飽滿,頸部飾有纏枝蓮紋、蕉葉紋及回紋,足部則飾以夔龍紋。腹部於卍字錦地之上,一面繪蘆雁圖,一面繪松鶴圖,畫面寫實,細節清晰完整,實為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
故宮簡介
故宮,古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上,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擁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故宮不僅是中國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更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現為故宮博物院,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是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故宮佈局
故宮城牆周長3428米,高10米,四角建有造型獨特、結構複雜的角樓。城外有寬59米的護城河環繞。城門四座,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內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合稱三大殿,是舉行國家大典的地方。內廷中心為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即後三宮,為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此外,還包括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是後妃們的居住地。東六宮東側為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為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和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故宮的建造
明初定都於南京應天府。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永樂元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並開始從各地遷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下詔啟動紫禁城的營建工程,由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領導,並有無名設計師及包括北方工匠和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蘇)流傳的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參與建設。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最重要的古代宮殿建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之一。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它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它坐落在北京中心的故宮區域,佔地面積廣闊,擁有數以千計的建築和文物。
北京故宮的擁有
北京故宮的建築和文物非常豐富多樣,包括宮殿、寶座、園林、古代傢俱、書法及繪畫等。這些珍貴的文物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皇家的壯麗和藝術之美。
北京故宮的歷史
北京故宮的建造始於明朝,並在清朝得到擴建和改造。自1420年至1912年,故宮一直是中國皇帝的居所和政治中心。然而,在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後,故宮成為了博物館,向公眾開放,並得到了全球的關注和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