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又稱勺型星,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組成。因其排列形似鬥勺,故得此名。


古代注重北斗,與其與曆法息息相關有關。古人以昏時的斗柄指向判斷時令:東指春,南指夏,西指秋,北指冬。北斗代表帝座,司掌陰陽,制定四時,規範節氣,統領歷數。
相傳北斗有九星,北斗七星之外還有二星隱而不顯。《楚辭》謂之「九鬿」,《史記》則言「九千里距,其二陰星隱,距八千里」。
輔弼星之説,説法不一。《玉髓真經》言有「左輔右弼」,合為九星。有學者認為北斗七星、玄戈、招搖構成九星。亦有説輔星即開陽增一,弼星為無形之星。
後世亦有稱北斗之「斗柄」為指極星,通過鬥口星連線五倍長度尋北極星,較古時遊牧民族以北斗定位更為精確。
星官 | 起名 | 現代星名 | 指應事務 |
---|---|---|---|
天樞 | 斗柄 | 大熊座α星 | 定北極 |
天璇 | 斗魁一 | 大熊座β星 | 布天時 |
天璣 | 斗魁二 | 大熊座γ星 | 正四時 |
天權 | 斗魁三 | 大熊座δ星 | 平五音 |
玉衡 | 斗魁四 | 大熊座ε星 | 正南北 |
開陽 | 斗杓一 | 大熊座ζ星 | 定吉凶 |
瑤光 | 斗杓二 | 大熊座η星 | 決禍福 |
北斗七星魁:星際導航的指引之光
北斗七星,又稱勺形星座,是由七顆恆星組成的星羣,自古以來就被用於星際導航。其中,”北斗七星 魁”是北斗七星中的一個容易辨識的星羣,其特徵如下:
特徵 | 描述 |
---|---|
形狀 | 勺子形狀,由4顆恆星組成 |
位置 | 位於北斗七星的勺柄末端 |
明亮度 | 全天第22亮的星羣 |
距離 | 約123光年 |
使用北斗七星魁導航
北斗七星魁在航海和野外導航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確定北方:勺柄末端的兩顆星連線一條直線,並延伸約5倍長度,即可找到北極星,指引出正北方。
- 確定其他方向:從勺柄末端,以勺口方向向外延伸約40度,即可找到東方;向勺口方向延伸約135度,即可找到西方。
- 估算時間:北斗七星魁繞著北極星公轉,在不同的時間會出現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北斗七星魁的位置,可以粗略估算時間。
科學探索
除了導航用途外,北斗七星魁也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
- 恆星年齡:北斗七星魁中的恆星年齡約為4億到6億年,比太陽系年輕許多。
- 恆星演化:北斗七星魁中最大的兩顆恆星是藍色巨星,它們的質量比太陽大,壽命也短得多。
- 雙星系統:北斗七星魁中的兩顆恆星組成一個聯星系統(也稱雙星系統),它們圍繞著共同的重心運行。
文化象徵
北斗七星魁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
- 中國:北斗七星被認為是掌管人命的”司命星官”,與帝王、權力有關。
- 希臘:北斗七星被稱作”大熊座”(Ursa Major),與神話中的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有關。
- 北美原住民:北斗七星被視為”七兄弟”,傳説他們在天上守護著世界。
結語
北斗七星魁作為北斗七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星際導航、科學探索和文化象徵中都發揮著獨特的役割。它的勺子形狀和導航用途使其成為全天最容易辨識的星羣之一,持續為人類探索世界的旅程指引方向。
延伸閲讀…
北斗七星
魁星(北斗七星之首,文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