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或稱十二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時日”的代稱或表示”次序”的符號,與天干同屬文字計序符號。地支共12個文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使用。
地支之名來自《白虎通》以天干為主幹,地支為枝葉,稱”甲乙者,幹也;子醜者,枝也”。《白虎通》的説法又來自《淮南子》”數從甲子始,子母相求”、《史記》”十母十二子”,從”母子”之義演變而來[1]。史記的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就是指十二地支。


干支最早的名稱大概是《呂覽》所稱的”甲子”[1]。《世本》和裏耶秦簡中也只取首字稱為甲子[2][3]。以甲子稱之,或許是因為早時還不存在一個專用名稱[1]。
十二地支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用於計算時日,也代表著次序的變換。它們的名字取自天干和地支的組合,為中國傳統曆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干支的起源與發展
干支,即十干和十二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記載時間和表示次序的符號。十干稱為天干,十二支稱為地支。天干和地支的結合使用,形成了干支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天干的起源與使用
天干,又稱為十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的最初使用,可能是用來紀日的。在古典文獻中,經常可以看到以“日”來稱呼天干,例如“甲日”、“乙日”等。天干之名來自《白虎通》,該書以天干為主幹,地支為枝葉,稱之為“甲乙者,幹也;子醜者,枝也”。史記中的“十母”指的是十天干,而“十二子”則指的是十二地支。
地支的起源與使用
地支,又稱為十二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最初是用來紀辰的,即記錄每月朔日太陽與月亮會合的方向。古代的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北斗七星的運行軌跡來確定月份,這種方法稱為“鬥建”或“月建”。十二辰的天區排列是逆時針方向的,這可能是由於中國古代天道左旋、地道右轉的思想所決定的。
干支紀年法的發展
干支紀年法將天干和地支按順序結合使用,用來紀年。這種紀年法據説源於古代觀察木星公轉週期的“歲星紀年”,後來逐漸演變為以“太歲”紀年的方法。木星的公轉週期大約為十二年,因此古代天文學家將木星軌道分為十二個部分,每個部分對應一個地支,這樣每年就有一個特定的地支作為標記。
十二時辰的起源
十二時辰的制度是從十二辰衍生出來的。西漢時,人們已經開始在歷算中使用“日加”十二辰來計時,這標誌著十二時辰制度的萌芽。十二時辰是以一天為單位,用十二辰來配置的計時制度。
結語
干支的起源和使用,反映了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曆法的發展。天干和地支的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時間記載系統,這一系統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和宗教儀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亦稱「天干地支」,是東亞文化中用於紀年、紀月、紀時的一種重要系統。它由天干和地支兩個部分組成,天干共有十位,地支共有十二個,兩者相結合共同形成了一個六十年的週期。十二地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些地支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符號和象徵。每一個地支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象徵,並且在不同的情境下有著不同的應用。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十二地支的紀年功能。根據東亞傳統文化中的紀年系統,每年都會根據天干地支的循環來命名。這也是年干支的由來。例如,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等。每個地支都代表著一個特定的年份,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輪換。
此外,十二地支還用於紀月和紀時。在傳統的農曆中,每個月份也會以地支來命名,如寅月、卯月、辰月等等。同樣地,每日也會根據地支來命名,如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等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支不僅僅是用於紀年、紀月和紀時的工具,它們還具有一定的象徵含義。每個地支都代表著一種動物,這些動物與傳統中國文化中的神話和傳説有著深厚的聯繫。例如,子年代表鼠,丑年代表牛,寅年代表虎,以此類推。
此外,地支還與五行相聯繫。在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説中,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地支。這種相互關聯的組合使得地支更加豐富多樣化。
總結來説,十二地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僅是用於紀年、紀月和紀時的工具,更是象徵著中國人民對時間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延伸閲讀…
十二地支(古人用以記錄時間的符號)
十二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