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與天干:中國古代計時符號
標題 | 説明 |
---|---|
地支 | 中國古代用於表示時日和順序的符號,共12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天干 | 中國古代用於表示序次或等第的符號,共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起源 | 地支和天干的起源尚存爭議,有人認為由觀察木星或北斗七星運行得來,也有人認為來自於十進位記數法和十二辰的結合。 |
應用 | 地支和天干常按固定順序搭配使用(如甲子、乙丑),形成干支紀法,可用於紀年、月、日、時辰,並在中國傳統曆法中扮演重要角色。 |
中國古代也曾以地支和天干作為命名的依據,如帝王的代號(如武丁)、先王的稱呼(如上甲微至主癸)。出土的甲骨卜辭顯示,商朝時期已普遍使用干支紀日,商王的名字也多以天干命名。


關於干支的產生時間,學界也有不同説法。有人認為始於商朝前,也有人推測在夏代甚至更早。由於甲骨文和金文的證據有限,地支和天干的具體起源至今仍是謎團。
儘管如此,干支在中國文化和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影響力從古代曆法到現今的占卜儀式都能見一斑。縱觀其發展歷程,從原始的記數符號到成熟的計時系統,地支和天干不僅見證了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也反映了中華文明對時空概念的獨特思考。
十二天幹:古代中國時間計量的重要元素
十二天幹是古代中國曆法中的一種時間計量單位,與十二地支共同組成六十甲子循環,用於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十二天幹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天幹與五行的關係
十二天幹與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配,形成五行天干,其中:
天干 | 五行 | 意義 |
---|---|---|
甲 | 木 | 陽 |
乙 | 木 | 陰 |
丙 | 火 | 陽 |
丁 | 火 | 陰 |
戊 | 土 | 陽 |
己 | 土 | 陰 |
庚 | 金 | 陽 |
辛 | 金 | 陰 |
壬 | 水 | 陽 |
癸 | 水 | 陰 |
十二天乾的時序應用
在傳統的中國曆法中,十二天幹被用於表示時序:
- 紀年:將十二天幹與十二地支相配,得到六十甲子,用來紀年,從甲子年開始,依次循環。
- 紀月:將十二天幹與十二地支相配,得到十二個月份,即:甲子月、乙丑月、丙寅月…癸亥月。
- 紀日:將十二天幹與十二地支相配,得到六十日,用來紀日,從甲子日開始,依次循環。
- 紀時:將十二天幹與十二地支相配,得到十二個時辰,即:子時、醜時、寅時…亥時。
十二天幹在生活中的應用
除了時間計量,十二天幹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還有許多應用:
- 起名:用十二天幹作為名字的一部分,以祈求好運。
- 八字算命: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即出生時的年、月、日、時所對應的十二天干地支,來預測其命運。
- 中醫:十二天幹與五行相配,用於判斷人體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和疾病治療。
- 傳統節日:一些傳統節日的名稱與十二天幹有關,如清明節(甲辰日)、端午節(戊午日)、中秋節(己酉日)。
總的來説,十二天幹是古代中國時間計量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表總結了十二天乾的基本信息:
天干 | 五行 | 陰陽 |
---|---|---|
甲 | 木 | 陽 |
乙 | 木 | 陰 |
丙 | 火 | 陽 |
丁 | 火 | 陰 |
戊 | 土 | 陽 |
己 | 土 | 陰 |
庚 | 金 | 陽 |
辛 | 金 | 陰 |
壬 | 水 | 陽 |
癸 | 水 | 陰 |
延伸閲讀…
十天干十二地支(中國古代曆法)
天干地支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