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海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南亞地震引發大海嘯罹難失蹤人數超過30萬人 |

【南亞海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南亞地震引發大海嘯罹難失蹤人數超過30萬人 |

2004年印度洋地震以及其引發海嘯(科學界稱為蘇門答臘-安達曼地震[2][3],該次海嘯俗稱南亞大海嘯)發生當地時間2004年12月26日週日(印尼亞齊省)UTC+7上午7點58分55秒,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西岸160公里,震源深度30公里[4],地震矩規模9.1到9.3[1]。

地震引發了高度達15到30公尺海嘯,海嘯達51公尺。

此次海嘯受災地區有印尼亞齊省、泰國鎬(英語:Khao Lak)和普吉島渡假區、斯里蘭卡和印度坦米爾邦,這是因為當天正值聖誕節,泰國渡假區裡旅客人數多,罹難人數和失蹤人數有30萬人。

震央位於3°19′N 95°51.24′E / 3.317°N 95.85400°E / 3.317; 95.85400,印尼蘇門答臘島西邊160公里,震源深度是30公里。

這裡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發區域。

地震本身(排除海嘯)傳至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

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該次地震規模是9.1[1],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團隊測得了該次地震規模是9.3。

中國科技大學地震學家倪四道領導團隊,他們監測到,印度洋地震持續時間8分鐘20秒(500秒)。

1960年智利地震有5分鐘40秒(340秒)。

科學研究報告指出,2004年印度洋地震,將海洋板塊蘇門答臘北切出長達1,600公里裂縫,這超出預估長度4倍。

美國西北大學地理學家史坦因和歐卡爾表示,於地震會釋放出壓力,理論上,這個區域400年內會出現地震,或是海嘯。

2005年蘇門答臘地震和2007年蘇門答臘地震之前,這些科學家地預測,這個區域會有發生大地震和海嘯機率。

芮氏規模9.3地震釋放能量超過了美國1個月消耗能量總和,這是颶風伊莎貝爾持續70天所釋放能量[5]。

假設規模1地震釋放能量有6盎司TNT炸藥。

質能方程推算得知芮氏規模9地震釋放能量有1,000公斤(2,200磅)物質內部能量(有反物質中和),它足以地球上,每個人煮沸10,000公升水。

不過南亞大地震所釋放出能量對地球轉所造成影響是微乎其微,雖然沒有數據,但是理論模型上,南亞大地震有可能讓地球上1天縮短了3微秒。

而且月球潮汐作用每年讓地球1天增長15µs,所以南亞大地震對地球自轉影響可以抵消。

另1方面稱南亞大地震有可能導致了地軸搖擺有2.5公分(1英寸)。

而原本錢德勒搖擺有時候可以達到15公尺[6]。

南亞大地震讓整個地球產生1公分震動[7]。

官方説傷亡1724人,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

南亞海嘯 Play

印尼北部頂端位於緬甸板塊(南邊是巽他板塊)地區有可能向西南方移動了36公尺(118英尺)。

水平位移之外,包括伴隨地震發生垂直沉降和抬升隱帶上小島是顯而易見。

4天之後(12月30日週四),印度尼西亞駐馬來西亞大使Rusdihardjo表示,印度洋海嘯災區、印尼亞齊省罹難人數可能會超過40萬人。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Bernama)報導,大使講:很多災害地區,搜救人員沒有去前往執行救援任務。

他指出,印尼政府於通過空中監測發現,米拉務(Meulaboh)、錫默盧島和TapakTuan地區存在生命跡象。

印尼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岸邊上一些小島海嘯淹而消失了。

這次地震和海嘯造成超過30萬人罹難,當中三分之一是兒童,因為他們於災環境下求生能力。

事發地點位於旅遊熱點附近,加上正值聖誕節旅遊旺季,受災地區聚集了大量旅客和本地居民,導致許多沙灘上享受假期旅客和海邊工作當地人海嘯捲到海底,使人這次地震中成為失蹤者。

地震引發海嘯席捲了印度洋沿岸地區,但太平洋沿岸,只看到海面起伏。

海嘯發生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海岸,因此瀕臨太平洋國家(地區)政府建立了海嘯預警系統,且為地人民所熟知。

而印度尼西亞羣島中部和東部遭遇海嘯,如弗洛勒斯島(Flores,1992年12月12日)、爪哇(1993年6月3日)和蘇拉威西島(Sulawesi,2000年5月3日)地地震後引起海嘯。

蘇門答臘島海岸乃至整個印度洋海岸上次遭遇海嘯是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爆發導致海嘯。

之所以此次地震和海嘯會造成如此傷亡,是於地人過百年遇過海嘯,海嘯缺乏認識,不用説各種先兆預知海嘯。

而印度洋沿岸各國(地區)太重視海嘯威脅,沒有建立海嘯預警系統。

此次海嘯波及範圍達到六個時區,於1960年智利地震所引起海嘯。

肯尼亞、索馬里(東三區)、毛里求斯、法屬留尼汪、塞舌爾(東四區)、馬爾地夫(東五區)、印度(印度半時區)、孟加拉、斯里蘭卡(東六區)、緬甸、科科斯羣島(基靈)羣島(緬甸半時區)、印度尼西亞(西部)、泰國(東七區)和馬來西亞遭遇了海嘯衝擊,導致程度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印度尼西亞國家減災協調局發布數據顯示,印度洋海嘯該國造成罹難人數達到234,271人,失蹤者1,240人,44000人需接受救治,另有617000人淪為難民,其中北亞齊有超過5萬難民,東亞齊超過1.2萬,班達亞超過9,000,亞齊查亞縣超過15000。

亞齊省西南岸17個村莊消失。

而印度尼西亞駐馬來西亞大使説,印尼亞齊省罹難人數可能超過40萬人。

總統蘇西洛宣佈國,於棉蘭市設立救災站。
南亞海嘯

很多建築地震開始時即倒塌,但罹難者大部分是海嘯造成,是亞齊和北蘇門答臘省西岸地區。

傷亡數字統計因為叛軍亞齊運動存在而變得可行,那兒沒有記者、政府官員或是救援工作者。

印度尼西亞官方政府位於蘇門答臘西南海岸地區失去通訊。

印尼政府財政預算中撥出了首批500億盾(約合560萬美元)資金,於受災亞齊地區食品、醫藥和受難者安葬急事務。

已證實有超過41,000人罹難,多數是兒童和老人;780,000人淪為難民。

機場和港口關閉。

海水入侵內陸近2公里。

當地媒體報道説於海水入侵,期內戰留下許多地雷露出地面。

總統庫馬拉夫人宣佈國進入災狀態。

政府對北方受泰米爾虎叛軍控制地區情況沒有掌控。

20,000名軍人政府控制區域展開救援行動和維持秩序防止搶劫。

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及安達曼和尼科巴羣島超過5000人罹難,中安達曼和尼科巴羣島1000多人、本地治裏280人、喀拉拉邦121人及安得拉邦61人。

數百人失蹤(安得拉邦有800人)。

他們當中大多數是漁業工作人員。

很多漁夫無論在家或出海失蹤了。

有消息稱,安達曼—尼科巴羣島中央直轄區有3000人罹難,估計另有3萬人5個村莊海嘯過後消失無蹤。

初始報道暗示安達曼和尼科巴島只有很少人員傷亡,但後尼科巴附近發生地震使數千人罹難。

與尼科巴羣島通訊中斷了。

損傷是泰米爾納德邦。

官方説傷亡1724人,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

納加帕蒂南行政區超過690人,古達羅爾超過300人,坎尼亞古馬裏超過280人,金奈超過200人。

報道説金奈那兒沒有能直升機降落地方。

坎尼亞古馬裏罹難人包括正在海里進行宗教淨化活動聖者。

Vivekananda Memorial一個坎尼亞古馬裏島700人之中650人搜救隊搜索其他人同時救出。

馬裏納海灘旁金奈,正在參加各種各樣水上活動大人和小孩及沙灘上作晨早散步人水沖走。

印度局徵召當地海陸軍及海岸防衞隊參救援行動,及空投食物往受海嘯影響災區。

泰米爾納德邦及安得拉邦首長對受海嘯影響災民表示。

12月30日,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中度地震。

印度政府所有遭受海嘯襲擊地區發布警報。

泰國內政部説,海嘯造成5395人罹難,其中有一半是外國人。

另有9457人受傷和2845人失蹤。

12月28日起,泰國全國降半旗3天72時以示哀悼。

旅遊勝地普吉島受損,是面向震央巴東海灘。

機場海嘯而一度關閉,但於當晚重開。

12月29日,法國外交部長米歇爾·巴尼耶抵達普吉島,這一地區法國公民提供協助。

PP島有超過200家度假屋巨浪捲入海中。

官方報告確認99人罹難1100人受傷。

當中大部份是於浮潛時突如其來巨浪拋高而摔死,人更身首異處。

而其他死者主要是到石灰洞探險時,因為海水突然湧入而溺斃或窒息而死。

泰國當地死傷者之中包含了皇家人士,國王拉瑪九世(Rama IX)21歲外孫蒲美·詹森(Bhumi Jensen)攀牙府海邊度假村划水時,突如其來巨浪吞噬,他屍首隔日尋獲並獲得確認。

蔻立(Khao Lak)災情其他地方。
南亞海嘯

警方相信有3,000人死於該島度假村內。

68人罹難,當中檳城(Penang)有38人罹難,吉打州(Kedah)有12人,霹靂州(Perak)2人和雪蘭莪(Selangor)1人,另有6人失蹤。

阿都拉·巴達威宣佈取消所有歡慶節目,改成祈禱會[13]。

緬甸政府災後宣佈有36人罹難,大多數集中平查魯島(Pyinzalu)、拉普達鎮和伊洛瓦底(Irrawaddy)三角洲,但是聯合國官員以及新加坡聯合報報導指出,死亡數字提升到了90人。

82人罹難31人失蹤並且有可能增加。

數千人無家可歸,馬爾代夫馬累三分之二地方海水淹沒,底地環礁受損,而一些島嶼完全淹沒。

政府宣佈該國進入災狀態。

這個珊瑚礁組成島國大部分領土海拔不到1公尺。

馬爾代夫很多島失去通訊聯繫,馬爾代夫國際機場關閉後開放,該國政府呼籲國際援助。

通訊受到影響,救援工作沒有辦法開始進行。

3人罹難,7人失蹤。

2004年印度洋地震以及其引發海嘯(科學界稱為蘇門答臘-安達曼地震[2][3],該次海嘯俗稱南亞大海嘯)發生當地時間2004年12月26日週日(印尼亞齊省)UTC+7上午7點58分55秒,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西岸160公里,震源深度30公里[4],地震矩規模9.1到9.3[1]。

地震引發了高度達15到30公尺海嘯,海嘯達51公尺。

此次海嘯受災地區有印尼亞齊省、泰國鎬(英語:Khao Lak)和普吉島渡假區、斯里蘭卡和印度坦米爾邦,這是因為當天正值聖誕節,泰國渡假區裡旅客人數多,罹難人數和失蹤人數有30萬人。

震央位於3°19′N 95°51.24′E / 3.317°N 95.85400°E / 3.317; 95.85400,印尼蘇門答臘島西邊160公里,震源深度是30公里。

這裡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發區域。

地震本身(排除海嘯)傳至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

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該次地震規模是9.1[1],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團隊測得了該次地震規模是9.3。

中國科技大學地震學家倪四道領導團隊,他們監測到,印度洋地震持續時間8分鐘20秒(500秒)。

總統庫馬拉夫人宣佈國進入災狀態。

南亞海嘯 Play

延伸閱讀…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科學研究報告指出,2004年印度洋地震,將海洋板塊蘇門答臘北切出長達1,600公里裂縫,這超出預估長度4倍。

美國西北大學地理學家史坦因和歐卡爾表示,於地震會釋放出壓力,理論上,這個區域400年內會出現地震,或是海嘯。

2005年蘇門答臘地震和2007年蘇門答臘地震之前,這些科學家地預測,這個區域會有發生大地震和海嘯機率。

芮氏規模9.3地震釋放能量超過了美國1個月消耗能量總和,這是颶風伊莎貝爾持續70天所釋放能量[5]。

假設規模1地震釋放能量有6盎司TNT炸藥。

質能方程推算得知芮氏規模9地震釋放能量有1,000公斤(2,200磅)物質內部能量(有反物質中和),它足以地球上,每個人煮沸10,000公升水。

不過南亞大地震所釋放出能量對地球轉所造成影響是微乎其微,雖然沒有數據,但是理論模型上,南亞大地震有可能讓地球上1天縮短了3微秒。

而且月球潮汐作用每年讓地球1天增長15µs,所以南亞大地震對地球自轉影響可以抵消。

另1方面稱南亞大地震有可能導致了地軸搖擺有2.5公分(1英寸)。

而原本錢德勒搖擺有時候可以達到15公尺[6]。

南亞大地震讓整個地球產生1公分震動[7]。

1個採用地震模型,印尼蘇門答臘西南方有一些小島向西南移動了20公尺(66英尺)。

印尼北部頂端位於緬甸板塊(南邊是巽他板塊)地區有可能向西南方移動了36公尺(118英尺)。

水平位移之外,包括伴隨地震發生垂直沉降和抬升隱帶上小島是顯而易見。

4天之後(12月30日週四),印度尼西亞駐馬來西亞大使Rusdihardjo表示,印度洋海嘯災區、印尼亞齊省罹難人數可能會超過40萬人。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Bernama)報導,大使講:很多災害地區,搜救人員沒有去前往執行救援任務。

他指出,印尼政府於通過空中監測發現,米拉務(Meulaboh)、錫默盧島和TapakTuan地區存在生命跡象。

印尼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岸邊上一些小島海嘯淹而消失了。

這次地震和海嘯造成超過30萬人罹難,當中三分之一是兒童,因為他們於災環境下求生能力。

事發地點位於旅遊熱點附近,加上正值聖誕節旅遊旺季,受災地區聚集了大量旅客和本地居民,導致許多沙灘上享受假期旅客和海邊工作當地人海嘯捲到海底,使人這次地震中成為失蹤者。
南亞海嘯

地震引發海嘯席捲了印度洋沿岸地區,但太平洋沿岸,只看到海面起伏。

海嘯發生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海岸,因此瀕臨太平洋國家(地區)政府建立了海嘯預警系統,且為地人民所熟知。

而印度尼西亞羣島中部和東部遭遇海嘯,如弗洛勒斯島(Flores,1992年12月12日)、爪哇(1993年6月3日)和蘇拉威西島(Sulawesi,2000年5月3日)地地震後引起海嘯。

蘇門答臘島海岸乃至整個印度洋海岸上次遭遇海嘯是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爆發導致海嘯。

之所以此次地震和海嘯會造成如此傷亡,是於地人過百年遇過海嘯,海嘯缺乏認識,不用説各種先兆預知海嘯。

而印度洋沿岸各國(地區)太重視海嘯威脅,沒有建立海嘯預警系統。

此次海嘯波及範圍達到六個時區,於1960年智利地震所引起海嘯。

肯尼亞、索馬里(東三區)、毛里求斯、法屬留尼汪、塞舌爾(東四區)、馬爾地夫(東五區)、印度(印度半時區)、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東六區)、緬甸、科科斯羣島(基靈)羣島(緬甸半時區)、印度尼西亞(西部)、泰國(東七區)和馬來西亞遭遇了海嘯衝擊,導致程度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印度尼西亞國家減災協調局發佈數據顯示,印度洋海嘯該國造成罹難人數達到234,271人,失蹤者1,240人,44000人需接受救治,另有617000人淪為難民,其中北亞齊有超過5萬難民,東亞齊超過1.2萬,班達亞超過9,000,亞齊查亞縣超過15000。

亞齊省西南岸17個村莊消失。

而印度尼西亞駐馬來西亞大使説,印尼亞齊省罹難人數可能超過40萬人。

總統蘇西洛宣佈國,於棉蘭市設立救災站。

很多建築地震開始時即倒塌,但罹難者大部分是海嘯造成,是亞齊和北蘇門答臘省西岸地區。

傷亡數字統計因為叛軍亞齊運動存在而變得可行,那兒沒有記者、政府官員或是救援工作者。

印度尼西亞官方政府位於蘇門答臘西南海岸地區失去通訊。

印尼政府財政預算中撥出了首批500億盾(約合560萬美元)資金,於受災亞齊地區食品、醫藥和受難者安葬急事務。

已證實有超過41,000人罹難,多數是兒童和老人;780,000人淪為難民。

機場和港口關閉。

海水入侵內陸近2公里。

當地媒體報道説於海水入侵,期內戰留下許多地雷露出地面。

總統庫馬拉夫人宣佈國進入災狀態。

延伸閱讀…

搜奇/南亞地震引發大海嘯罹難失蹤人數超過30萬人

印度洋海嘯(自然災害)

政府對北方受泰米爾虎叛軍控制地區情況沒有掌控。

20,000名軍人政府控制區域展開救援行動和維持秩序防止搶劫。

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及安達曼和尼科巴羣島超過5000人罹難,中安達曼和尼科巴羣島1000多人、本地治裏280人、喀拉拉邦121人及安得拉邦61人。

數百人失蹤(安得拉邦有800人)。

他們當中大多數是漁業工作人員。

很多漁夫無論在家或出海失蹤了。

有消息稱,安達曼—尼科巴羣島中央直轄區有3000人罹難,估計另有3萬人5個村莊海嘯過後消失無蹤。

初始報道暗示安達曼和尼科巴島只有很少人員傷亡,但後尼科巴附近發生地震使數千人罹難。

與尼科巴羣島通訊中斷了。

損傷是泰米爾納德邦。

官方説傷亡1724人,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

納加帕蒂南行政區超過690人,古達羅爾超過300人,坎尼亞古馬裏超過280人,金奈超過200人。

報道説金奈那兒沒有能直升機降落地方。

坎尼亞古馬裏罹難人包括正在海里進行宗教淨化活動聖者。

Vivekananda Memorial一個坎尼亞古馬裏島700人之中650人搜救隊搜索其他人同時救出。

馬裏納海灘旁金奈,正在參加各種各樣水上活動大人和小孩及沙灘上作晨早散步人水沖走。

印度局徵召當地海陸軍及海岸防衞隊參救援行動,及空投食物往受海嘯影響災區。

泰米爾納德邦及安得拉邦首長對受海嘯影響災民表示。

12月30日,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中度地震。

印度政府所有遭受海嘯襲擊地區發佈警報。

泰國內政部説,海嘯造成5395人罹難,其中有一半是外國人。

另有9457人受傷和2845人失蹤。

12月28日起,泰國全國降半旗3天72時以示哀悼。

旅遊勝地普吉島受損,是面向震央巴東海灘。

機場海嘯而一度關閉,但於當晚重開。

12月29日,法國外交部長米歇爾·巴尼耶抵達普吉島,這一地區法國公民提供協助。

PP島有超過200家度假屋巨浪捲入海中。

官方報告確認99人罹難1100人受傷。

當中大部份是於浮潛時突如其來巨浪拋高而摔死,人更身首異處。

而其他死者主要是到石灰洞探險時,因為海水突然湧入而溺斃或窒息而死。

泰國當地死傷者之中包含了皇家人士,國王拉瑪九世(Rama IX)21歲外孫蒲美·詹森(Bhumi Jensen)攀牙府海邊度假村划水時,突如其來巨浪吞噬,他屍首隔日尋獲並獲得確認。

蔻立(Khao Lak)災情其他地方。

警方相信有3,000人死於該島度假村內。

68人罹難,當中檳城(Penang)有38人罹難,吉打州(Kedah)有12人,霹靂州(Perak)2人和雪蘭莪(Selangor)1人,另有6人失蹤。

阿都拉·巴達威宣佈取消所有歡慶節目,改成祈禱會[13]。

緬甸政府災後宣佈有36人罹難,大多數集中平查魯島(Pyinzalu)、拉普達鎮和伊洛瓦底(Irrawaddy)三角洲,但是聯合國官員以及新加坡聯合報報導指出,死亡數字提升到了90人。

82人罹難31人失蹤並且有可能增加。

數千人無家可歸,馬爾代夫馬累三分之二地方海水淹沒,底地環礁受損,而一些島嶼完全淹沒。

政府宣佈該國進入災狀態。

這個珊瑚礁組成島國大部分領土海拔不到1公尺。

馬爾代夫很多島失去通訊聯繫,馬爾代夫國際機場關閉後開放,該國政府呼籲國際援助。

通訊受到影響,救援工作沒有辦法開始進行。

3人罹難,7人失蹤。

印度洋海嘯,稱南亞海嘯,發生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交界處,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

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海底。

當地地震局測量里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強度里氏規模8.58.7。

其後香港天文台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修正強度8.9和9.0,矩震級9.0。

後確定矩震級達到9.3。

這是自1960年智利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日地震來地震,[1]是1900年以來規模第二地震,引發海嘯10餘米,波及範圍波斯灣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國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04年12月26日南亞地區遭受地震所引起海嘯侵襲,於未有預警,造成傷亡,死亡人數28萬人,災區擴及11個國家,震驚全球。

鄰國日本地震,發生海嘯,於海嘯災害研究預防有經驗。

聯合國於災後特於日本兵庫縣神户召開「災害預防會議」,計有150個國家參加,各國提出預防及減少災害經驗,大會並達成一項決議「兵庫宣言」。

此項宣言是下個十年,全球各國危機處理行動綱領,其主要內容包括:有災害風險國家應訂定目標導向減災計劃,各國提撥目前救災經費百分之十於減災預防;建立全球及區域危機指標;社會風險認知及教育基礎,推動自主性防災社區,建立全球結性減災文化;強化區域及國際合作,並資訊分享機制;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本,半年內評估,五年內完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跨國政府災難治理知識及執行能力建構。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區,列入海嘯警界區。

歷史記載,台灣自公元1661年起疑似海嘯紀錄計有6次之多,一次1867年發生於基隆,造成數百人死亡。

中央氣象局及若干學者表示台北縣、基隆、雲嘉、屏東沿海地區有可能受因地震引起海嘯侵襲。

台灣許多人口密集都市、港口及公共設施(如核能及火力發電廠)均濱臨海岸,一些工業區沿海地區填土造地方式取得,如果受到大海嘯破壞,百姓生命安全及國家經濟受到衝擊。

本文國內來如發生海嘯災,現有防災體系所面臨相關問題檢討如下:相關法令完備;缺乏撤離、逃生及安置機制;資訊指標;加入國際災害及海嘯預警機制。

本文後提出以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