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攘的芙蓉山上,坐落著一座清幽的佛寺——南天竺寺。寺門雖處繁華之路,卻鮮有人問津。它是一座以個人修行為主的佛寺,低調而虔誠,默默守護著一方淨土。
歷史沿革


南天竺寺由茂蕊法師於 1930 年代初創建,是芙蓉山上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茂蕊法師廣邀大德高僧來寺講經説法,使南天竺寺成為一方名剎。
建築特色
現存的南天竺寺建築雖非初期所建,但仍保留著不少歷史遺存。山門上的金漆木匾上書「南天竺寺」四字,兩旁門聯道出了茂蕊法師創建此寺的願景。山門背面有「一門超出」四字,寓意著經此門而入,可得入法界,超脱生死。
茂蕊法師
茂蕊法師,俗姓簡,1903 年生於廣東開平。他早年出家,南來香港後,在竹林禪院旁興建南天竺寺作為潛修之地。茂蕊法師一生獻身佛教事業,推動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會和香港佛教醫院,貢獻良多。
東林淨舍
1952 年,東北三老之一的定西長老在南天竺寺東面興建東林淨舍。茂蕊法師將數千尺土地贈與長老,並大力支持其修建。
太虛大師舍利塔
1957 年,茂蕊法師捐出南天竺寺旁土地,興建太虛大師舍利塔。太虛大師是我國近代高僧,荼毗後得舍利子 300 多顆。香港信眾請得舍利,建塔供奉。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茂蕊法師籌建的殿宇,1971 年落成。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分別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殿後兩側置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代表智慧和德行。
茂蕊法師紀念室
茂蕊法師圓寂後,南天竺寺建有紀念室紀念他。室內可見書法家蘇世傑書寫的對聯:「月明滿地看梅影,露下隔溪聞鶴聲」,描寫出山房的幽靜意境。
結語
南天竺寺雖不在芙蓉山的主流遊覽路線,卻是一座值得細細品味的佛寺。它見證了茂蕊法師的弘法之路,也承載著香港佛教的歷史記憶,在清幽的環境中傳遞著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南天竹寺:古蹟薈萃的千年禪林
南天竹寺,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坪鎮,是中國佛教禪宗南宗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
歷史沿革
南天竹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49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初名「菩提寺」,後改名「南天竺寺」,最後定名為「南天竹寺」。
地理位置
南天竹寺坐落於大坪鎮南天竹山麓,四周羣山環抱,環境清幽雅緻。寺前有蓮花池和蓮花橋,後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建築,形成了一組壯麗恢宏的建築羣。
建築特色
南天竹寺的建築風格以唐代建築為主,融合了宋、明、清各代的建築特色。寺內共有大小殿堂十餘座,各有特色。
建築 | 特色 |
---|---|
天王殿 | 兩層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 |
大雄寶殿 | 五開間三進深,重檐歇山頂,金碧輝煌 |
法堂 | 懸山式屋頂,前有寬敞的軒廊 |
祖師殿 | 供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
藏經閣 | 收藏了大量珍貴的佛教典籍 |
文物珍藏
南天竹寺不僅是佛教勝地,也是珍藏文物的重要寶庫。寺內藏有大量珍貴的佛教文物,包括:
南天竹寺同時也是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寺內古蹟薈萃,文化底藴深厚,是研究中國佛教文化和傳統建築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