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先生之生平軼事 |

【南懷瑾先生】先生之生平軼事 |

南懷瑾先生 (1918 年 3 月  18 日  – 2012 年 9 月  29 日 ,浙江樂清人,學者,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傳播者,實業家。

1918 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區地團鄉地團葉裏, 20 世紀  80 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温鐵路,並於  1998 年建成通車。

晚年江蘇太湖大學堂傳道。

其著作多演講整理主,內容往往儒、釋、道思想進行,別具一格。

於  2012 年  9 月 29 日蘇州逝世。

 南先生,1918 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區地團鄉地團葉裏  ( 今翁垟街道地團社區橋頭村< ) 。

譜名南常泰,祖上世代居住柳市南宅殿後村,其父地團葉經商搬遷地團葉。

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

中國當代國學大師之一。

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

抗日戰爭中,投筆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

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

鏇即潛心佛典,遁跡峨嵋大坪寺,閲藏三年。

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校。

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及其他大學、研究所教授。

港、台及居美時期,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

關心家鄉建設,1990 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温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

故居,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温鐵路,作出貢獻,眾皆知。

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出版有論語裁、孟子旁通、大學微言、老子他説,及佛、道兩家數十種著作,英、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韓國、羅馬尼亞多種語言翻譯流通。

其門生博士,自出巨資,其名義國內創立光華獎學基金會,資助三十多所大學,嘉惠研究師生舉。

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有禪學大師、國學大師、台灣十大有影響人物種種稱譽,今人猶不盡識其詳者。

近年中華斷層文化心願,致力提倡幼少兒童智力開發,推動讀經及中、英、算並重工作。

國內學者促,黃河斷流、南北調水事,倡立「參天水利資源工程研考會」,作科研工作先聲,不辭勞瘁,不避譏嫌云云。

先生中國傳統文化,因此五四運動,認為其造成了傳統文化破壞。

先生認為中國能歷數外來統治不亡,乃是中國文化不亡所致。

故幾年來大力推動兒童讀經運動,希望能讀中國古書基礎往下紮根,挽回目前中國人中國自身文化毫無認識大斷層。

東西精華協會會務發展,影響日,三遷其址於台北信義路二段復廈。

南懷瑾先生 Play

而所注重讀經部分,四書五經主,四書,冀能中國孕育出世濟民材,而非詩詞歌賦材。

國學大師 南懷瑾先生於 2012 年  9 月  29 日下午  4 時於蘇州太湖大學堂世長辭,享年  95 歲。

五十餘年前,作為國學大師 南懷瑾先生即在台灣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先生不辭,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三十餘種,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學術視野,其影響是劃時代。

其後,先生奔走於美國、香港、歐洲地,雖偶於經貿領域度化,然其心願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蓋文化為民族存亡。

數十年來,南先生雖旅居海外,然心懷故土鄉梓,關懷著祖國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晚年,教導海外眾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進科技,支持國家經濟建設,並大陸投資 1,286 萬美元修建金温鐵路,籌集巨額善款大陸南北十餘所高校設立「光華教育獎學金」,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愛心……種種,令人深為感佩。

1918 年,一代奇才兼國學大師 南懷瑾先生誕生於浙江樂清柳市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傳統私塾教育。

到十七歲時,先生精研儒家四書五經外,涉獵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琴棋書畫、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樂焉。

這位孜孜以求好學青年,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奧秘,不畏,跋山涉水訪求多位巖穴隱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法門和秘學。

抗戰軍興,年南先生辭遊,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報效國家。

川時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院,專研社會福利便服社會大眾。

當時報載:離成都灌縣青城山,有一家巖禪寺,南先生至交傳西法師此住持。

當時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住寺內閉關靜修,居士鹽亭老人 袁煥仙先生寺裏閉關。

袁老先生乃名川北禪宗大德,他散盡億萬家財,行腳遍天下,求法忘軀,大徹大悟,潛心內典,棲志心宗,睹明星悟道,見拈花而破顏者矣。

先生悲大道沉淪,眾生之顛沛,乃以如來家業、孔老薪傳,立己立人而及國家天下,虛雲大法師並世弘法,法鏡懸,宗風耀爍,一時影之名流學者不惜千里跋涉而教於 先生。

南先生於休假閒暇往來於青城山,寺裏住,有緣結識了 袁煥仙老先生,晤談之下,忘年之交。

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有會心處,辭去中央軍校教官職,而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焉。

南先生其時正值二十五歲華年,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親聆教誨,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得老師親炙,心得非同一般。

其後,南先生為求深研佛法,離開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普賢菩薩道場。

中峯大坪寺明末避世得道高僧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孤峯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兩條山路可通,山上無水,所用靠雨水和冬季冰雪,故人跡罕,確為閉關靜修的去處。

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有摯友印華法師提議及普欽大法師,南先生選定此處閉關了。

三年閉關閲藏,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燈佛旁齋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經典,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致終生受益。

其間,袁煥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這位心心相印弟子,並大坪寺僧眾舉行了一次禪七,題筆大坪寺作了禪意雋聯 ——於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記憶,提議他到此處閉關印華法師,南先生心中時時感念。

印華法師當時川西尼眾翹楚,南先生閉關期間,她是發心供養外護之一。

南先生一首憶印華法師詩中寫道;當年修持生活作了描述,同道至交表露了友情。

後來,南先生從峨眉山來到樂山竹根灘五通橋多寶寺閉關靜修,於聞訊而來訪者日見其多,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埋頭於書叢之中,披閲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經史典籍,獲甚豐。

1945 年,南先生神通俱風了和尚陪同下,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
南懷瑾先生

風了和尚其護法並安排行程,法師擔任藏語翻譯,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謝子居士供養他紅教、白教、黃教、花教多種秘藏法本。

許是於 南先生擁有當時西康行轅公署參議頭銜,因此他能康藏一帶得到順利安排,並有得以參透密宗各派奧秘。

此期間,南先生參訪了貢噶、根桑,得到多位上師印證,承認南先生為合格密宗上師。

後來,貢噶成都古剎慈寺,特地為 南先生傳授了大小戒律,並親手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證書交付南先生。

川九年,南先生雖,然於修得大成,前世因緣?南先生有詞雲:是即離川惘悵,是哀民生多,抑或是若明若暗禪語,是三者兼而有之吧!南先生取道重慶,離川赴滇,講學於春城雲南大學,其間短期回到蓉城,講學於四川大學。

1947 年,先生返回浙江樂清故里,鏇即歸隱杭州天竺,披閲了浙江省立圖書館藏文淵閣《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繼而避亂世於江西廬山天池寺結茅棚清修。

1949 年春,先生經波歷險,始來台灣。

南先生初蒞台灣,受朋友慫恿,興起,與友人合作經商,然適逢時變,加之友人經營失誤,本利無歸,陷於困頓。

然先生責怪,反於友人多方撫慰,並備酒餚款待,聞者無不感佩。

斯時,先生棲身基隆海濱一陋巷中,闔家六口擠一小屋內,瓦可漏月,門不閉風,子女髫齡或襁褓,生活。

先生自己形容當時境況:然先生素來超然物外,坦蕩灑脱,故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依舊滿面春風,並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第一部鉅著《禪海蠡測》,禪宗要旨、公案、機鋒、證悟、神通及丹道、密宗、淨土諸法關係,鈎剔要,闡述,求證菩提大道者,架設一條登堂入室梯。

,先生遷居台北龍泉街,寓於一處菜市場中,環境喧鬧,污穢堆積,雖身居五濁陋室,仍右手執筆疾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要地蹬著搖籃,以防其中孩子哭鬧,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兩部傳世作。

前者探尋人生宇宙真理本原,乃步入佛門、悟證真空有一部奇書,修行、閉關悟道、直至證果須臾不可離身修持指南。

後者解析唯心、唯物矛盾,列有一百零八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堪稱佛門唯識學寶典。

「楞伽印心」,禪宗五祖,即以此驗證學人是否開悟。

此困頓境遇,南先生「著書多稻粱謀」「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樂,雖有陳之厄,安道,收詹阿仁弟子指導,弘揚大法。

先生雖三餐,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米袋放在這户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不勝枚舉雲。

幾年後,先生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執掌教席,且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舌耕筆耕收入。

其間,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面當時學術界禪學道家諸多誤解和歧見,先生揮如椽巨筆,寫出《禪宗道家》一書,正本清源,全面闡釋禪宗宗旨與宗派源流,剖析了禪宗中國文化社會影響。

該書史料縱論統道家及隱士、方士、內丹、外丹各派源流變遷及其修煉要旨,使學術界耳目為之一。

該書問世,各界讀者若望雲霓,暢銷島內外,南師名人所知曉。

1969 年,南先生「熟讀經書徒論議,實行道義」,不忍中華傳統文化日趨式微,發願「天心喚夢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意欲為台港工商社會注入中華文化清泉,並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務於社會大眾。

東西精華協會坐落於台北市青田街,雖為一室一廳小公寓,是「室雅,花香多」,廳中懸掛著 南先生親筆題寫兩幅聯其氣勢。

莘莘學子、各界賢達深深感奮,捐資出力,襄勝舉。

協會會務,先生講學範圍,深入出講述儒、釋、道三家之學外,尚有中國文化大系、歷代謀略學、中華醫藥、中國建築園林藝術、中國企業管理,以及詩詞、書畫、星相、堪輿、卜易學……前往聽講者踴躍,名流學子,販夫走卒,靡不俱備,講堂內外,均人滿為患。

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裝革履,風趣,而談,聽眾每有所得,不時發出會心微笑。

東西精華協會會務發展,影響日,三遷其址於台北信義路二段復廈。

其間,南先生殫勞苦創辦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寫文稿四、五篇,通宵達旦作。

雜誌期面世,其中連載長文《靜坐修道長生》引起眾多讀者熱列反響。

先生此文融合儒、釋、道三家靜坐原理,參以中西醫學學術成果,數千年來各家修道者修持經驗,予以深入淺出的介紹和解答,揭示了幾千年來修持秘中秘。

,《靜坐修道長生》和 先生歷代禪門祖師公案予以新解《禪話》刊印了單行本,解學人渴。

接著,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為「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為「十方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

雖日見,然 先生矢志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夜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説》、《易經雜説》、《經系傳別講》、《歷史經驗》、《一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説什麼》、《圓覺經略説》、《禪宗叢林制度中國社會》、《道家密宗東方學》、《觀音菩薩觀音法門》、《習禪錄影》、《禪觀正脈研究》、《一個學佛者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原本大學微言》……其中一部分學生整理 先生講學記錄。

與此同時,南先生整理出版了袁煥仙老師《維摩精舍叢書》、《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軒紀年詩初集》和《金粟軒詩詞楹聯詩話合編》……著作等身,蔚。

南先生畢生心血結晶貢獻了社會大眾,如 先生者,今世能有幾人?1986 年 1 1 月 14 日,台北《中央日報》有一則新聞稱,澎湖馬公市有一對男女青年,男叫張建勝,女叫陳淑子,他們騎馬迎親,古禮儀式舉行婚禮。

雙方互贈信物時,新郎《論語別裁》贈予新娘,新娘《孟子旁通》回贈。

兩書 南先生著述,先生於台灣青年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台北一家刊物將 南先生赫然列入在台灣最具影響力十位人物排行榜。

南先生講演錄《論語別裁》,長達 67 萬字,系 先生淵博學識,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對《論語》原文作了、、生動講述,並以經解經,闡發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原文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而妙趣橫生,實為解讀上乘佳作。

儘管 先生謙「個人見,不入學術預流」,然自《人文世界》雜誌和《青年戰士報》慈湖版連載及台北中央廣播電台連播後,引起轟動。

1976 年 5 月,該書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面世,迄今已印行數十版多,香港、新加坡地爭相翻印,「洛陽紙」,信。

南先生以其身著作,空中授受,教化人間,受益者啟迪心智、增廣學識、修養身心、博大襟懷,東到西何止千萬?而那些追隨 南師左右,耳提面命,親聆教誨者,殊勝有加,何其!東西精華協會十方叢林書院 南懷瑾先生主持下,會員學員老幼尊卑,在家出家,同窗道友,如兄弟,手足,儼然一個和睦興隆大家庭,而 南先生便是大家尊崇家長。

眾多學生心目中,身材,身穿一襲青衫、腳踏一雙布鞋 南老師,既是骨格清奇、神采飄逸、眉宇間隱現著智慧光仙佛中人,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博大精深學界泰斗,還是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超脱且情意仁慈長者,但微笑、呵護備、親生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嚴師慈母。

宅心仁厚 南先生,輕財好義,懷,捨己人。

協會會員會費是新台幣 20 元,雖然會員們提議增加,但總 先生否決。

協會費儘管十分拮据,但每年仍要捐出資助學子獎學金、救濟金,鼎力贊助社會慈善和公益事業,有時要供養一些出家人零用金,所須經費靠 先生歷年各大學研究所任教薪金及講學、著述收入來維持。

至於 先生密宗上師身份為弟子們灌頂收受供養紅包,不打開看,遇有來訪小朋友,打開抽屜拿出來送人。

先生之博愛襟懷,素以天下父母為自己父母,天下兒女自己兒女,然親生子女庭訓甚,其子女可孟、聖茵、一鵬、國熙天真,過人,大學畢業後,即訓練他們自立。

如今,他們海外自我奮鬥,卓然有成。

「友天下士,讀世間書」 南先生頗具古俠義風,「座上客,樽中酒」,來訪賓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留下就餐,送貨夥計、來收賬先生,南師要讓他們吃完飯走。

酒菜統統用來招待客人,席開四、五桌,先生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午、晚兩餐各吃碗紅薯稀飯,各色菜餚嘗而已,酒是點滴沾。

而 南師每日工作,講學、會客、教拳、禮佛、誦經、參禪、打坐、處理會務及往來信函,夜晚還要巡視全樓,待夜深人靜時,方能坐擁書城,閲讀寫作,是「未眠人書齋裏,銀燈曉色臨」,匆匆中開始了一天。

先生嗜書成癖,藏書、讀書多,世人企及。

所藏書,上先秦,下至民國,經史子集、詩詞曲賦、佛道經典、名人傳記、世界經濟、外國史地、哲學論著、各國政論、中西醫藥、當代科技,中外美術、音樂、武俠説……堪稱收藏宏富圖書館。
南懷瑾先生

先生讀書既多且,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引證,令人嘆為觀止,誠天縱之資,人所能及。

集中華傳統文化大成 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天下,引起各國人士矚目。

美、英、法、德、日、韓、加拿大、比利時、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國一些名牌大學專家、學者和男女學生,仰慕中國文化,崇敬 南師人品學問,登門拜訪、學習。

南先生總是、禮相待,傾心傳授,講求代價,要求回報,因而南師學習或交往西方人士,受中國文化薰陶,進入東方文化人生境界,與 南師有若家人父子。

一位德國來學生學成歸國時,更向 南師行中國跪拜大禮辭行,起來時淚眼婆娑,依依捨。

加拿大學子文顥儒師 先生門下,不到一年,中國人中國化,他謙恭有禮,敬業樂羣,學,文質彬彬,堪稱西方儒者,受中國孝道影響,求學期間他設法寡母接到台灣觀光。

學成歸國後,文顥儒出任加國文化部專員,公餘之暇,將《論語別裁》譯為法文,廣教化。

委內瑞拉學者達易理擅長禪意書畫,對易學興趣,他專程來台師研習易經,經 先生親炙及嚴格考試後,獲 先生簽署適任海外易學教授證書一紙。

達易理返國,執教於委內瑞拉國立大學,專任中國周易課程。

出身紐約時報名記者美國禪宗鉅子卡普勒,法號大心淨圓,其弟子遍及五大洲,尋禪宗,卡普勒率弟子貝克先生及森女士參訪禪宗大德 南懷瑾教授。

兩夕徹夜長談,卡氏心悦誠服,受益良多,臨行擁抱南師,地説「我不能來」。

回國後,卡普勒極口稱讚 南師是一位現代難得開悟者,一位了不起當代禪宗大師,介紹他歐美地禪門弟子,到 南師處訪談求教。

一部《中國科技文明史》而聞名於世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對道家學術推崇,寫這部鉅著時,專程赴台訪求有關道家學術方面學識和資料。

陳立夫先生陪同他來 南懷瑾教授處訪談,相見之下,晤談甚,談了三個多時興致盎然,慶幸自己如入寶山,獲寶藏,終不虛此萬裏迢迢行。

1985 年盛夏時節,南先生應邀赴美班機,抵達華盛頓,成立了「東西學院」,致力於東西方文化溝通,弘揚中華固有學術三載。

旅美期間,每天有客人來訪,其中有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藉華人、旅美僑胞……多數學者、教授,有將軍、議員、政要及工商鉅子,他們不但來請教中國文化和佛學方面知識,話題涉及經濟、哲學、宗教及國際關係,來時、尊敬,走時、滿足,傾心於 先生學識、修養和無窮魅力。

南先生有一些職員,餐館闆、做臨時工黑人,南師他們歡坐一堂,妙語迭出,笑聲,他們説:「聽老師講話開心,我們聽笑話中懂得了許多道理。

」春風化雨,百草霑恩,南師教化五十餘載,其著作惠及當世,亦將澤後人,銜法乳惠者,可以數量計?旅美三載,南先生一日思念中華故土,歲丙寅,中秋月圓,先生夜不能寐,口占一以慰思鄉情;何止是旅美期間,先生旅台三十六年,「書劍飄零,見慈顏」,是「幾回夢到家鄉」,每逢生日不言壽,而遵佛陀教誨,將生日稱為「母難日」,每屆此日,有詩感懷,如「丁巳母難日並聞旱象」詩云:「思親飛夢到家山,手自焚香淚潸。

化作慈雲功德水,春雷普覆護重關。

」思親戀鄉之情發於五內,感人肺腑。

先生而言,對父母思念和故土依戀是統一和諧而不可離分,而,而彌篤。

美期間,南先生在台門生絡繹於途,而留美的大陸學子拜於門下,先生關懷愛護青年,使其無不如沐春風。

浙江温州市領導人知悉先生美情況,專程拜訪這位鄉賢前輩,並歡迎先生返鄉貢獻心力。

先生大陸近年來改革開放政策有認同,鄧小平先生重視農業之舉感欣慰,並認為改革開放避免「錢看」弊病,而應實實在投入資金,引進進科技,確實達到淑世濟民目的。

1988年,南先生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書記董朝才等來訪,亟盼 先生倡導、推動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提及金温鐵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萬百姓。

金温鐵路自 1915 年浙江省長公署北洋政府提出建議起,到 1984 年浙江省全國人大提案修建該路,並獲鄧小平先生批示,七十年間幾次「胎死腹中」,山高水急,投資過巨而擱。

國學大師、文化學者 南懷瑾先生於 2012 年 9 月 29 日下午 4 時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 95 歲。

南懷瑾先生 Play

延伸閱讀…

南懷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懷瑾_百度百科

,大陸多層機構審批,中外合資金温鐵道開發公司正式註冊登記,聯盈公司 1,286 萬美元分期提前注入。

1992 年 12 月 18 日,金温鐵路舉行開工典禮,十萬民眾湧來參加,人人額手稱慶,大陸、港台傳媒報導。

鐵路施工建設中,雖困難,然 先生矢志不移,獻良策,鼎力支撐。

1997 年 8 月 8 日上午 7 時零 5 分,金温鐵路全線鋪,1,400 萬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一個世紀夢想,終於成。

萬民歡騰喜慶中,國務院發來賀電以示祝賀。

此刻,無限南先生決定功成身退,路於民,將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全部股份轉讓地方,並賦詩一首,詩曰:此刻,南先生想得多是北
宋大儒張橫渠先生所言:他要物慾橫流、浮躁不安現代工商社會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為世道人心鋪設一條有序、發展坦途。

催生金温鐵路同時,南先生著作大陸不脛而走,熱潮迭起。

繼北京出版社於 1989 年推出 南先生《靜坐修道長生》後,1990 年,出版界享有盛譽上海復旦學出版社不甘人後,隆重推出 先生三部權威著作《論語別裁》、《禪道概論》與《歷史經驗》。

後者 先生講演錄,該書擷取趙蕤《經》、劉向《戰國策》、桓範《世要經》精華,參以歷史興亡成敗實例,精闢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道,並《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串講,輔以一百五十歷史故事,供讀者經史合參,中悟得創業、待人、處世真諦。

此數部著作出版後,引起轟動,印刷,供應求。

1991 年冬,上海佛學書局恢復伊始,推出國內信眾向望 南先生五部佛學專著《如何修證佛法》、《觀音菩薩觀音法門》、《一個學佛者信念》、《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

書局負責人周家先生序言中介紹出版緣起時敬稱:「南教授佛學書局素有好感,有緣。

聞悉今夏上海佛學書局恢復,生大歡喜心,即委託古文化事業公司上海佛學書局聯繫出版事宜,大法施供養有緣,以示書局慶賀和支持。

上海佛學書局滿足信眾需求,為著弘揚正法,利益人生,努力促成此舉。

因緣殊勝,功德,謹錄數言,聊以序,沾法益。

」南先生《如何修證佛法》佛學著述大陸印行後,深受僧俗大眾及佛學界人士歡迎,多次加印而購求,往往一書在手讀完,而親朋好友已有十數人等待於後。

有鑒於此,古文化事業公司於 1993 年授權有影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字印行《如何修證佛法》,出版後不到一年,發行三萬餘冊。

《如何修證佛法》原名《融會顯密修證次第》,為避免與其他經論混淆,改為現在書名。

本書系 南先生於 1978 年春台北閉關靜修期間,抽暇海內外弟子們所作系列講座,二十八講,實際學佛修證步驟,有精闢講解和指引,是過來人語。

難得是,本書修持路上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覺錯誤,一一點破,並將楞講五十種陰魔境界藴藏修行解脱大秘密和盤托出,學佛者是彌足。

該書於 1989 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餘版多。

1990 年,該書即引起美國學術界關注,美國翻譯界兩兄弟之一傑西.克里瑞著手其譯成英文美出版。

傑西.克里瑞弟弟湯瑪斯.克里瑞翻譯了 南先生《禪道概論》,並付梓。

湯瑪斯 南師門生、《如何修證佛法》英譯本序言作者包卓立信中,談及他們兄弟從 1980 年開始閲讀 南懷瑾教授著作,認為 南氏學術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論,有實證,當代。

大陸「南懷瑾熱」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東方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則出版了 南先生《孟子旁通》與《老子他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和復旦學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陸「南懷瑾熱」推向了高潮……南先生移居香港後,頓成熱點,在台、美時門生往來如梭,大陸政商界重量級人物來訪,世界各地參禪修道者函電交馳,時時請教。

先生一如往昔,不辭,相待,有函必復,其情其景,感人。

雖然在台時,蔣經國先生 先生有所請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馬紀壯、肖政、崔之道、劉安祺、廖祖述拜於 先生門下,然先生絕口談政治,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任,學而不厭,誨人,身體力行,利益天下眾生。
南懷瑾先生

1993 年農曆正月初三,廈門南普陀寺節日氣氛,許多大陸人士從各地趕來,有人士美國、加拿大、法國、台灣和香港地專程前往,參加這裏舉辦一次開生面禪修實踐活動。

引人矚目的是,此次禪修活動主持人 南懷瑾先生,南普陀寺方丈妙湛法師邀請下,首次回到了闊別四十餘年故土。

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之學中藴藏著豐人體生命科學內涵,如何使現代社會發揚光大,是中國文化事業上一個課題,此 南先生進行了長達數十年探索實踐。

此次禪修活動,即是 南先生現代科學精神結合古代佛教禪七形式進行一次修持實踐。

於此次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致函祝賀,中共廈門市委、市政府此舉辦了大型歡迎宴會。

與此同時,南先生他關愛目光投向了直接關乎社會經濟發展諸多領域。

2004 年 10 月中旬,清華大學上海舉辦高層經理人研討會,特邀 南先生前往演講。

四個時,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語珠,中國當代社會走向及經濟問題進行了剖析,並提出瞭解這些問題應對方略,南先生真知灼見令全場會嘉賓嘆觀止。

2005 年 9 月 28 日,是大成聖先師孔子誕辰 2556 週年紀念日,這天,南先生應邀為來全國各地工商界成功人士發表了精彩演講,話題是中華傳統文化。

演講中,先生口若懸河,,既深入出,引人深思。

先生地指出,現在很多人知道什麼叫「事業」,其中,「事業」定義《經系傳》裏明白地告訴了我們,那「舉而措天下民,謂事業」。

他解釋説,「一個人一生裏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勞,有利益給大家,這個叫事業。

像大禹治水,這叫事業,因此他萬世所崇仰,其功可沒。

上面到皇帝,下面黴到討飯,不是事業,那是職業。

在座工商界闆生意做,賺錢很多,要講事業那得。

」對 先生鞭闢入理論述,會工商鉅子讚口,説到今天懂得什麼叫「事業」。

一位全國工商聯負責人感慨道:「我是負責光彩事業,查過《辭海》,找不到『事業』這個詞。

今天聽 南先生講中國文化,大悟。

」2006 年 8 月 4 日,南先生為《文匯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電視台聯合主辦講座做了「中國傳統文化大眾傳播」主題演講,當今新聞出版業面臨種種挑戰提出了自己看法。

他認為,文化人要建立一個人生目標,要為社會負起責任來,新聞出版不應稱為媒體,而應是文化驅。

他強調出版應有精品意識,「但得流傳多」,而教育目的是教做人,人做,理想目標沒辦法做到,因為事情是人做。

演講中,先生鼓勵現代人要讀歷史,要獨具慧眼,讀懂文字背後東西,要社會多些善意建議,他指出,批評,善意建議,可行建議。

先生達四個時講演,令會二百餘位海峽兩岸新聞、出版界人士眼前一亮,開朗,人人感如飲醍醐。

「當今這個時代環境裏,有這樣一位眾景仰國學大師,奉獻自己全部心力,繼續著孔聖、釋迦文佛以來教化,薪火相傳,止息……」南懷瑾先生近年住江蘇省吳江市,並當地設立太湖大學堂傳道。

瞭解,南先生月前因為感冒引發肺炎,住進上海復旦學附屬中山醫院接受治療,但最近這幾天病情轉為,傳出病危訊息。

他弟子透露,兩周前,南懷瑾先生要弟子記錄自己生平,「這動作是前所未有,以前有弟子要為 南老記錄,或寫傳記,拒絕」,「應該是 南老知道時間到了,要求弟子一一記錄自己故事」。

國學大師、文化學者 南懷瑾先生於 2012 年 9 月 29 日下午 4 時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 95 歲。

延伸閱讀…

先生之生平軼事

南懷瑾全集在線閲讀,南懷瑾視頻

太極拳協會會長「委員」韓振聲先生,「太極拳道功」這個問題來問我,所以我個人年時學拳經驗提出來他切磋研究,我們以為學太極拳到後階段,應該走入修道途徑。

於那次談得投契,後來應他邀請於「民國」五十五年 (一九六六) 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會議室做了此次講演。

當天報紙刊出新聞,誤以我國術家相稱,實在不是事實,只是覺得國內武術精神,日俱衰,令人憂心,正如今日中國文化亟亟待興,而返觀太極拳歐美各國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國外寄來拳姿照片,不免有「橘逾淮而枳」感慨,因而藉此次講演機緣,貢獻個人見,教高明,並以闡述我中華文化中武藝精神內涵之一斑。

我個性動,並嗜讀武俠説,剛在十二歲時即開始習練種種武藝。

此前六十餘歲時期體弱多病而日藥物伍,且目患近視、貪閲武俠説而躲樓上書房圖瞎練,父母固不知情。

因心慕飛檐走壁,練學跳梁倒掛,有一天,樑上跌落到地,聲震一室,家父聽到聲響上樓察看,知道我習武,當時他老人家並沒有我責怪,反而聘延武師到家教我武藝,這時起我正式開始習武。

當時在家鄉浙江樂清一帶盛行所謂「硬拳」,與今日練拳情形相差不多。

,隨師習練時,固然知道我軀而學此剛猛之拳是否?不能分辨拳藝,每回習拳後有頭腦昏昏感,知其所以然?但以小志慕俠客義行,所以勉強自己而照練如儀。

其後負笈四方,人事接觸,心喜武術道功,乃計耗資,不論宗派,遇有一技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頂禮叩拜師。

因此到二十歲前,所拜師父,各門各派,積加起來多達八十餘人。

所學範圍包括南宗、北派,長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亦習弄過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撲擊,可謂:「樣樣統摸,弄。

」有一次,中央國術館張清江先生,於杭州國術舘主辦全省性國術比賽,我參與其盛,姿勢而獲冠軍。

抗戰前,各縣市普設國術館,有專人負責,武風維揚,盛。

然我反省所習武藝精到,各路各派,不過窺其門徑而已,乃決心繼續尋師訪道,高明。

當時聽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傳説系王室公子出家者,這位老道鬚眉皓白,童顏鶴髮,神釆奕奕,傳已成劍仙;得此訊息,心中萬分興奮,即行前往拜謁數次,得見面。

(想起當時訪師求道,見面即跪,而今日朋輩相訪,談説道,有人還以此過訪談道主人—種施惠,算是看得起方,今非昔比,想來多感慨)。

聽説這位道時逢人來求推稱會劍術,若習畫他教人畫梅。

幾番周折後,我於見到了他,即他懇求學劍,學此項,求其他。

因為我意誠心堅,終於獲得進一步談。

他見面一開頭問:「習何劍?」我答:「學過青萍、奇門。

」於是道即命我當場試練習。

我練了一陣後,他批評説:「這只是兒戲,不可練,徒費光陰,還是讀書」,接著説:「你聽説一些説書上説白光一道,口吐飛劍,這類話,在世界上並無其事。

劍仙雖有,但並非説上描述那樣;今天你試練一下,每天晚上門窗緊閉,房間內不點燈,使內室漆黑,一枝,嘗試用劍劈開香頭,手腕著力,而臂膀不動,練到一劍迅下,成兩半時,進入第一階段。

第二步豆子擲空中,劍劈空中成兩半,功夫能練到這裏,見我,再為你解説劍路。

」當時聽了後,心想這了,雖然心知天下無難事,這樣練劍,不是不可為,但當時立志學文兼學武,俾能世濟時,而諸事分心,惟恐心一則反而一事無成。

魚熊掌,不可得兼,作罷。

放棄作劍仙,然而於學拳,每日凌晨三時,起牀練拳,兩三時後,沐浴更衣。

當年杭州西湖一帶,武師,我朝夕浸潤其間,躍馬佩劍,臂縛鐵環,腿綁鐵磚,相近於那時「太保學生」了。

一笑!後訪遇僧道甚多,各有專長,然説城隍山老道。

總之,我那段學拳時期,練習武功,可以説來有間斷過一天。

抗戰前二、三月,我即隻身入川,其後一些朋友隨政府輾轉來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時都説,我有見,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學劍心願。

記得那時一路訪道,到漢口時,遇到兩位異人,一道,道者紅光滿面,俗者跛其一。

手中捻弄鐵彈,笑容靄然,我覺尾後,黃鶴樓前繞到後山,他兩人走回頭。

翻山越嶺,直到下坡時,才回頭問我:「奇怪!年人你我們到這裏幹什麼?」我本想訪師求道心意告訴他,感覺到天下騙子,倘若湖北隻身遇騙,那麻煩了,於是説是遊山。

他們問我何處去,我説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細看了我一回,然後説:「!你應該入川,我們後會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跟著我們了。

」他並留了後見面地址我,。

回憶起來,該二人神態舉止,令人回味。

後入川,遍訪青城、峨嵋仙佛觀寺,一路有些時中斷過。

四川名勝鵠鳴山,東漢期間道教祖師張道陵隱居地,山上住有一位名號王青風道士,是四川境內傳説劍仙,我上山尋訪他,多次後,終於見到面,他是一位奇人異士。

他説:並無飛劍這種事,但劍仙是有。

然而他説法杭州城隍山老道説有。

他説劍一種「氣功」,所謂神御氣,氣御劍,百步之外可以禦敵。

説劍有五類,有形、無形。

他知道我羨慕「金光一道」劍術時,告訴我需鑄備一寸三分金質小劍,道家方法習練。

一如道家練丹法,可黃金煉化成液體,並可服飲,若中了毒,道家並有解此毒藥。

當時想到,現在到了科學昌明,槍炮及炸彈威力無比利器發明瞭的時代,去這種劍術乾什麼?如果是強身,個人知道許多方法,足以保健,浪費時間這方面。

這樣想法,意志未能專精堅持而放棄了。

後來請王青風老師表演,那時我們彼此之間感情,所以他了我請求。

一次他站山頭上,手一指,數丈外峯上一棵老松即應手而倒。

我童心未泯,地問他何以無光。

他説:「我告訴過你並無此事,練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位所遇到異人,四川自流井,是由以「黑學」聞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

李公學問、見識廣博,道德,世所,其著作「黑學」,如其説:「撥開,讓人見到。

」旨在諷世。

我自流井遇到他時候,説附近趙家侖鄉下,有一位八十多歲老先生,是得到武當內家武功真傳,到了「踏雪無痕」境界,如果隨他學習,三年時間可有成就。

因為這位老人師父籍貫浙江,所以授一浙籍弟子報師恩。

知道我是浙江人,故願為引介。

於是我們坐「滑桿」下鄉去拜訪,相談之下,連稱「有緣」。

老人見我於飛檐走壁事,心存懷疑,相信,他灑然一笑後,即疾行一里多路,走回來,這時雨初晴,地上泥濘,老人腳上穿一雙白底新靴,一趟回來後,鞋底一點沒有泥染污,而且他時,見拿架作勢,灑然來去自如。

他問欲見走壁身手否?見他張臂貼壁,未有任何架勢,人離地拔高,笑説:「你現在相信吧!願學否?」並稱説學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訣,歸納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訣,一字一姿勢,循序進,無需廣場,樓閣之上,即敷套用,若願住三年,示教。

我當時考慮,復自己志趣,弄得百事無成,故只得婉辭。

後一路代覓可傳人,沒有找到,心中掛念。

後來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師,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極拳衍變十三架式,,然而每一個動作,招招可以致人死命。

感覺到倘使學這套拳人沒有道德修養,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從此棄拳不學,專志學禪,峨嵋閉關三年,拳絕緣。

太極拳種式多,陳家雙邊以及楊家太,習練,到現在能勉強記憶是楊家拳姿式,若演練全套,荒疎,有勉強感。

我拳術,一擱二、三十年,既練習人,可説一生施用過,且到後來動手,厭習武。

春秋法家韓非子名言:「儒文亂法,俠武犯禁。

」文人,武人不服輸。

勇鬥,,有時令人忍,因此後習武朋友地疏遠了。

武功根源,追溯到我國五千年前文化。

古人造字,止戈武,闡明武原理。

武功目的是武制,以求「和平」。

1949 年,南懷瑾先生輾轉赴台,在家設帳授徒,講授中國古籍經典,同時擔任台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及文化大學教授。

一些撤退去台國民黨如何應欽、顧祝同、蔣鼎文、錢大均及楊管北人前來問道。

去台初期,南先生台北設立「十方禪林台北道場」,成立「東西精華協會」,另新竹縣設「十方禪林峨嵋道場」,教導眾生打禪。

後來他台北、北投、汐止、高雄地多次舉行禪七法會,楊管北、周宣德、葉曼、張尚德名流參與,主要功課是禁語、打坐、參禪、行香。

1966 年,南懷瑾先生配合台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

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台港兩地闡述傳統文化。

後來,他在台設「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説,提升民眾文化水平。